關於讀書的隨筆

來源:尚雅範 1.05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最重要的是是表達出作者的意圖,傳達心情、感悟、觀點...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鬆。什麼樣的隨筆堪稱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讀書的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讀書的隨筆

關於讀書的隨筆1

這本書的閲讀率是僅次於《聖經》的;對於《聖經》,我向來認為是本可望而不可及的神書,只有那些文化人或者是虔誠的教徒才會對它如飢似渴,而我等小輩極不嚴肅的閲讀

恐有褻瀆之嫌。竟然是在音樂課上,老師帶來了這本書。起先,我對它是不屑一顧的,就像水裏的魚對天上的鷹那樣不理不睬,因為他們永遠分屬於兩個不同的世界。

真得沒想到,這本號稱神聖的書會擁有一個很可愛的名字-《小王子》;遙望扉頁,我彷彿變成了童年時酷愛童話的小女孩,童話裏的王子騎着白馬,永遠是黃頭髮。帶着微笑,永遠是燦爛的,結局大同小異,王子總會攜美麗可人的公主走進富麗堂皇的宮殿,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捧讀《小王子》,才發現它不是一本單純意義上的童話,它可以讓忙碌的人們放下手中的活計去痴痴地讀它。千遍萬遍也不厭倦,繼而為自己終日的忙碌傷悲,為匆匆逝去的童年惋惜;讀着讀着,他們又會覺得自己和小王子同樣天真、幼稚,想和他成為朋友,想進入他的世界。儘管小王子的世界很小且屬於另一個星球,但那裏沒有憂傷,充滿新奇,令人神往。

細讀《小王子》,書中的一切恍然卻如在眼前。那些畫,那個虛偽的人,那個可憐而又快樂的酒鬼,那個地理學家,那個點燈人,那朵小王子最愛的花兒,還有那隻狐狸……以及所有的夢想。一切都是那麼栩栩如生,閲讀的過程也就成了與他們的對話和溝通。

掩卷遐想,我油然而生這樣的感覺:其實有些東西比較適合成為一個泡沫,留在記憶裏,不會破掉,也不用擔心它會飛走。的確,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像小王子得知他最心儀的花兒和那些普通的玫瑰並無異樣是一樣的。普通不是誰的錯,小王子用心血栽培了她,她永遠是其記憶中的最美,這就足夠了。

我不是個極勤奮的人,但卻認真地看完了這本書和其中的每一幅畫。於是,我將它確定為我的第一本書。作出這樣的`選擇,決非否定我以往的閲讀,而是基於它帶給我的思想昇華。

它不僅領我進入了快樂的世界,而且讓我明白了平凡的偉大。上蒼安排我們如此平凡,自然有它的道理。不要為金錢而哭泣,也不要為平凡而氣餒,更不要為昨天而苦惱。累了,煩了,讀讀《小王子》,你會悟出許多看似簡單但你又無法弄懂的道理,至少你會堅信明天總是美好的。

一堂音樂課,一本《小王子》,一個夢就這樣成為一個泡沫,讓忙碌的我停下手中的事去欣賞它,去走進它為我們呈現的世界。

關於讀書的隨筆2

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發明了文字,從而有了書,而茶文化也在中華大地上流傳了千年,中國人愛書,也愛茶。

我端起茶杯,呷了一口野菊花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算真正的讀書。

曾經讀過像《小王子》這類的小説,儘管沒能完全領會到它們的精神所在,但還是感到了那單純美好,沒被污染的晴朗世界。坐在月光裏,用白瓷碗盛上涼白開,再漂上幾片不知名的小小的茶葉,那感覺像在品用聖潔無瑕的恆河水泡的菩提茶。

也曾閒來無聊,因為一個關於玫瑰紅茶的故事,心血來潮跑到一家僻靜茶座,點了它來喝,我坐在鞦韆椅上,燈光不怎麼亮,且搖曳不定,我那天是第一次看詩集,忘了是誰寫的,一個字一個字地慢慢讀,才大概瞭解詩的內容,卻感覺到它和玫瑰花瓣、茶葉攪在一起,香氣濃郁,漸漸地滲入我的`身體:玫瑰特有的香味,還夾雜些許紅茶的苦味,再加上詩的韻味。温暖就這樣產生,瀰漫……

在我的印象中,名著大多是些複雜的悲劇,它包含得太多,以至於我小小的心總不能完整體會。所以,我每每閲讀名著,開始時認真到像在做閲讀分析,到後來實在沒有毅力,只好走馬觀花地草草完成。有一種奇蹟是“緣份”,當我泡的一杯特濃的綠茶遇到《高老頭》,我的心也像那水中的茶葉,漸漸沉靜下來,融入那個淒涼的世界,以至於我在昏黃的燈影中,潸然淚下。

當然,茶並不一定是那麼沉重的,你大可以吸着珍珠奶茶,在水吧明亮的窗邊看娛樂雜誌;茶也不一定有那麼濃厚的味兒,比如看雜文時,一杯放了許多冰塊的水也可以伴隨,似乎淡而無味,又時時刺激着你的每一個味蕾。

讀書如品茶,關鍵在品它的味,細細地品茶的味,耐心地品書的味。

真正的讀書是品書。

在清閒午後,在落日黃昏,一杯清茶,翻開手中書卷……

關於讀書的隨筆3

【摘 要】法國思想家羅梭説過:“教育的藝術在於讓人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何為“所教的內容”?筆者的理解即為教學內容。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王榮生教授在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們看來,主要的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並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並提出了“好課”的9級標準。筆者在磨王教授之玉基礎上,另闢蹊徑,提出了“好課”的7級標準,並結合課例作具體地觀課。

【關鍵詞】教學內容 語文觀課 王榮生 標準

一、引論──磨他山之玉

法國思想家羅梭説過:“教育的藝術在於讓人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何為“所教的內容”?筆者的理解即為教學內容。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王榮生教授在其著作《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一書中,作了這樣論述:“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們看來,主要的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並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在這樣的前提下,課堂組織散漫一點,教學中出現一些彎路插曲,都是常態,無傷大雅,語文教學的課堂形態應該走向相對地寬鬆乃至有節制的隨意。過於精巧的、講究一分鐘一分鐘‘流程’的、教師一口美辭假聲抒情的、一舉一腔分明比表演還像表演的語文課,也許應該被看成變了態的語文課。”

據此,王教授在書中提出了一堂語文“好課”的9級標準:(1)教師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2)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3)教學內容相對集中;(4)教學內容與聽説讀寫的常態一致;(5)教學內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6)想教的內容與實際在教的內容一致;(7)教的內容與學的內容趨向一致;(8)教學內容與語文課程目標一致;(9)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誠然,在精彩紛呈的語文教學領域裏,我們看到了太多形式主義,對於語文的根性似乎缺少一種終極的追問。殊不知,語文本姓語,脱離了“語”,再多的精彩都是花拳繡腿,徒勞無益。但是,細細回味王教授的這9級標準,筆者認為有三處存在不妥:

其一,第一級和第二級有重複,如果説老師在課堂上“教的是‘語文’的內容”,那麼該教師定“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故此,筆者認為第一級可以去除。

其二,第四級和第五級相比,第五級更指向語文的根性。當教師所選用的語文教學內容與學術界的認識相一致時,這教學內容就不再是變態。誰能説遵循了學術界對各種文體的普遍認識,還會是變態呢?如果這樣説,那學術界的認識就不正常,或者説教師對學術界的認識沒有搞清。故此,本人認為第四級可以不要。

其三,第七級更指向於教學方法,而非教學內容。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教師在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用是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但課後學生到底學到多少,這就要看教師方法是否得當,而第七級的介入似乎有另類之感。

此外,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獨立體,有着獨有的教學個性,這也是決定一節課教學內容是否得以有效實施的主要標準之一。故而,筆者認為由教學內容觀語文課是否有效,應具備七級標準(王教授提出的九級標準中的六級標準+教學內容與教師個性相融合)。

二、立論──闢個人蹊徑

標準的意義在於衡量,七級標準的意義同樣在于衡量一節語文課的優劣。那麼,該如何運用七級標準來衡量一節語文課?然在王教授的書中“寤寐求之”,終是“求之不得”。“思其始而成其終。”為此,筆者憑藉點滴思考,自闢蹊徑,結合身邊的課例談一談個人的一些拙見,以拋磚引玉。

1.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對於語文的定義,葉聖陶先生作出這樣解釋:“語文就是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説,就叫語文。”[3]基於這一共識,洪鎮濤先生亦強調指出:“語文教學的任務應該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前輩們的言論不僅為語文正了“名”,即教語文的內容;同時也為當前的語文教學指明瞭方向,即語文教學的本體是指向語言,語文課要使學生獲得語言。

以一位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為例。課中,該老師將教學內容分為六個板塊。第一板塊充當翻譯,猜文言詞彙,即請學生根據老師説的白話文,猜文言詞彙。第二板塊模仿古語,自我介紹,即請學生模仿“楊氏之子”的格式,自我介紹。第三板塊理解字詞,讀通古文,即通過多次嘗試(參考註釋自由讀──指名讀──引導理解疑難字詞意思,標斷句符號──範讀引領──指名讀──齊讀),指導學生讀通順古文。第四板塊整理理解,敍説故事,即請學生用白話語言説一説故事,再次加深疑難詞語的意思。第五板深入文本,品味語言,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品味,以體會楊家小孩的聰慧之處,並隨機指導學生角色朗讀、表演朗讀。第六板塊補寫劇本,內化語言,即請學生選取一個版本,給不完整的文言版或白話版的《楊氏之子》劇本補充台詞,並和同桌對演。

縱觀以上六大板塊的教學內容,不難發現,這位老師從讓學生猜文言詞彙以初識古文語言,模仿古語自我介紹以近距離觸摸古文語言,理解字詞讀通古文引領學生與古文對話,整理理解敍説故事以理清文脈,深入文本品味語言感悟古文語言之妙,到最後的補寫劇本內化語言引領學生學以致用,至始至終都在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由此,筆者認為該教師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2.教學內容相對集中

古語有云:“大道至簡。”意指大道理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説明白。教學內容的選取亦是如此,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語文天地裏,我們所要做的便是擦亮自己的眼睛,穿越迷霧森林,直達語文的根,摘取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簡簡單單教語文”。

仍以上一位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為例。課堂中六大板塊的教學內容設計(充當翻譯,猜文言詞彙──模仿古語,自我介紹──理解字詞,讀通古文──整理理解,敍説故事──深入文本,品味語言──補寫劇本,內化語言)足見該老師的匠心獨運,六個板塊循序漸進,最終指向一個教學內容,即指導學生學習和運用古文語言。但遺憾的是,這位老師似乎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受用力,這是學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觸古文,老師如此大密度的訓練,對於大部分的學生來説恐怕都難以受用。皮亞傑認為兒童建構知識的過程一般為四個階段:拿過來、裝進去、存起來、提出來。由此,筆者想,受心理年齡的限制,當學生的頭腦在短時間內裝進大量新知後,保存中就會出現顧此失彼,以至到提取時大多是殘缺不全的知識。若長期以往,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也會因此而被削弱。

3.教學內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佔了近乎80%的份量,為了對這些不同體裁、不同文體的文章加以區分,學術界對它們的特點進行詳細地區別,並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認識。這就需要我們通過自己所學的學術界已有定論的語文知識不斷地進行專業教學,而非每一篇文章都按同一個套路或有悖學術界認識來進行教學。

再以《楊氏之子》為例。課堂中,老師從猜文言詞彙、釋讀課題、讀通文本、品味語言到內化語言,遵循閲讀教學的基本之路。但在“內化語言”這兩個環節,筆者認為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與學術界的認識有失偏頗。為了給學生創作以示範引路,老師創作了劇本前兩句台詞,其中古文版劇本的台詞是這樣的:

小楊(為孔設果、沏茶):“此是桃子、琵琶、楊梅,皆新鮮而甜蜜。夫子請慢用。”

孔君平(起身,指楊梅以示兒,微笑):多謝賢侄。哦,楊梅,此是君家果。

我們且不説小楊對孔君平這位有學識的長輩會不會像招待三歲小孩一樣,告訴他這是桃子、琵琶、楊梅,僅就這創作的古文版劇本,怎麼看着都像是五四時期半古半白的白話文,而非1500多年的南北朝時期的經典文言文,總感覺與原文顯得格格不入。就此而言,這一教學內容和文言文的學術認識未能形成一致。筆者認為,如果我們老師難以給學生規範的文本,那不如不給,以免誤導學生對文言文的認識。

關於讀書的隨筆4

我在暑假看了《雷鋒的故事》,學到了很多知識和道理。

雷鋒是個苦孩子,從小就失去了爸爸媽媽,他七歲的時候還被地主砍了三刀。

雷鋒一次考試的時候得了90分,同學們都覺得他已經考的很好了,但是雷鋒自己覺得還不滿意,後來他更加努力學習,取得了更好的成績。

雷鋒很愛幫助別人,他幫助別人砍柴、做飯、抱小孩、送老奶奶回家……,並且他因為幫助別人而感到快樂。

雷鋒在部隊的時候工作很認真,還學會了開拖拉機,而且很愛護公物。在一次下大雨的時候,他為了保護水泥,拿了自己的被子蓋在上面,水泥就沒被雨水沖壞。

可惜的.是,他在一次執行任務的時候犧牲了,當時他還不到22歲。

雷鋒的故事很多,他教會了我很多。他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精神卻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學習他不怕苦、不怕累、熱愛學習、幫助別人的精神,做一個象雷鋒一樣的好孩子。

關於讀書的隨筆5

摘 要:就閲讀一些教育經典書籍,淺談了一些體會。

關鍵詞:教師;教育;力量

“讀書”,一個多麼温馨的詞語。讀一本好書,心情放鬆,雜念盡消。“眾裏尋他千百變,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徜徉書海中求知的人常會有如此動心美妙的體驗吧。

作為教師,沒有一天能離開書籍——教材、教參……日復一日,習以為常。於是有人感歎:做了教師,就註定要將一生機械無味地耗在教材、教參上,枯燥之極……

其實,閲讀《教育的力量》,就能夠給出明晰的解惑之路。教育應該作為一種力量而存在,我們應該竭盡所能,讓每一個世界變得生動、快樂、不單調、不沉悶、更不黑暗;在充滿陽光的白天幫助孩子呼吸到花朵的芬芳,在漆黑的夜晚也能注意到星空的美麗;即使身處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能很快走出茫然,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幫助自己的人,這就是教師。

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育思想財富。閲讀經典,學習不同時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與人格力量,會讓我們變得善於思考,遠離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

閲讀《教育的力量》,我們確切知道教師不僅在於教,更在於學,只有這樣,教育才會不斷進步。肖川老師的字裏行間流露、揮灑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練就的教育學問。

閲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我們深深地感動於“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激勵着我們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聖的土地上。沒有權力金錢,有的只是年復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小草對春天的迴應和禮讚。

閲讀《愛的教育》,故事中所洋溢的單純、美好、永恆的愛的情感,將我深深地包圍,滌盪着我的心靈。它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崇高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教育又能使愛不斷地昇華,它也教給我怎樣去創造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閲讀這些經典名著,我總是不斷地被吸引、被感動,有些東西便不留痕跡地沉澱下來,沉澱到我的內心深處,越來越深刻,也越來越清晰。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教師在一生中要不斷提高自我,需要讀書好學。讀書,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關於讀書的隨筆6

關於讀書的名言太多太多了,對教師來説,讀書,並且在讀書的同時進行實踐研究、反思和寫作,才是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並進而促進教師人生髮展和生命成長的最好的途徑。

一、首先明確讀書活動的意義

1、教師要充實自己,必須讀書。教師是新課改新教材的執行者,如果教師整體素質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勢必會影響新課改的深入貫徹落實,也勢必會影響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師作為學校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必須加強自身學習,並努力將學習與教學工作聯繫起來,不僅要有一桶水,還要使自己的知識成為一條永不幹涸的小溪,永不斷流的活水。

2、教師專業發展自己,必須讀書。教師要獲得自身的發展,必須依賴學習這一行為,以提高自身專業的素養,從而推動自己的專業發展,實現自己的積極主體價值,專業閲讀必不可少,文學滋養尤為重要。

二、其次我們必須明確讀書活動的目的

讀書,能夠改變教師人生匱乏、貧弱、蒼白的'狀態

讀書,能夠改變教師的精神、氣質和品性,“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職業智慧,充滿着創造的快樂。

讀書,能夠徹底改變教師孤獨、麻木、灰色的人生狀態,消除“職業倦當。

讀書,能夠豐富教師的人生。

關於讀書的隨筆7

讀了《格林童話》這本書,我彷彿沉浸在白雪皚皚的童話世界裏。

可憐的白雪公主被小矮人一次又一次的喚醒過來。那個讓人討厭的皇后算盡機關謀害白雪公主,最終也不是最美麗的人。而美麗的白雪公主此時正和王子在舉行盛大的婚禮呢!白雪公主用善良的品德打動了七個小矮人,得到了它們的幫助,最終獲得了幸福。

金碧輝煌的皇宮裏七位仙女正在為小公主祈福。祝福她能歌善舞,品行優良。但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一位惡毒的巫婆詛咒小公主在十五歲時被紡錘刺破手指,因此而死―――啊,多麼惡毒啊。可憐的小公主在七位仙女的保護下沉睡了一百年,最後被一位英勇的王子喚醒了!睡美人最後奇蹟般的復活了。小朋友,如果要像睡美人一樣復活那是需要做無數的好事並得到上帝的垂憐才有可能的呦!

可愛的小紅帽被大灰狼欺騙,大灰狼還兇狠的把小紅帽的外婆吃掉了,獵人發現後趕緊用剪刀剪開大灰狼的肚子,就出了小紅帽和外婆。

看了那麼多的故事,我始終在想,要做一個善良,誠實,正直的人,張開智慧的眼睛,耐心細緻的幫助身邊一切需要幫助的人,這樣才是一個真正幸福快樂的人!

關於讀書的隨筆8

書能帶給人得成就,有的一眼就可以看到,有得則需要時間來慢慢品味。但不論哪種結果,人要走向高貴,讀書是最簡單的途徑,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資。練一門樂器,或許你還需要足夠的經濟基礎;學一門手藝,也離不開金錢的投資;而讀書,卻是隻要有一本書和一顆沉得下來的心,便可以進行。

楊絳先生曾經説過:讀書好比“隱身”地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開幾頁就登堂入市,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另請高明,和它對質。

這個時代註定有些人要拼爹,而有些人只能靠自己。每一本書,就是一道門,你想通往哪裏,都可以自己掌握。

如果你還心有疑慮,不妨仔細觀察身邊的人,那些對生活滿腔憤怒的人,大多是讀書少的人,他們不停地抱怨社會不公,機會太少,生活太難,人生太苦。他們堅定地認為,所有的不幸福都是被極少數投機取巧的人所造成。事實上,在他們憤怒的背後,是自身的知識與能力難以滿足自己進入上層社會慾望,所產生的自卑與苟且。

而強者,都從知識裏面找到了出路。比爾蓋茨輟學的前提,是別人會編程,還是哈佛的`高材生;李 嘉誠能白手起家的根本,在於別人始終沒有放棄從別的地方,繼續尋找求知的途徑。不讀書的人,最愛常提讀書少的成功者,其實,他們只是想為自己的不努力找個藉口。

關於讀書的隨筆9

歌德説過:一書一世界。

短短五個字,道出了書的可貴。

偉大的祖先創造了文字,創造了書籍,將人類有限的生命賦予書中,締造了無與倫比的永恆。

如果説,一本好書是一方靈動的世界,那麼書中的文字便是一個個跳動的靈魂。

世界因靈魂而鮮活,靈魂因世界而跳動。在這跳動的過程中,人類的發展得以永恆。

還記得電視劇微微一笑很傾城中有這樣的一個原創場景,令我印象深刻。

肖奈大神與父親下棋暢談,期間聊到肖大神的遊戲事業。肖父不免有些擔憂,不禁細問。

只見大神手執棋子,從容不迫地回答。父親教書育人,目的在於傳道授業解惑。而自己做遊戲亦是如此,用遊戲創造一個自己心中的世界,傳播文化,傳達理念,只不過傳達的方式不同而已。

於是乎,肖父自然放心了,對兒子的理想表示全力支持。

不禁想到,小説微微一笑很傾城的作者顧漫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是否也正是在用她的作品來創造一個她自己心中的'世界呢?而那些話也正是她借肖大神之口來表達的吧!

我想答案早已存在於讀者心中了!

每一本好書,都是其作者精心雕琢而成。而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其用心凝鍊而成的。他們嘔心瀝血,絞盡腦汁,在無數個夜晚徹夜難眠,只為在這他們心中世界裏創造一個個鮮活的靈魂。

身邊有不少愛書的朋友,我曾不止一次地與他們聊過對於書的看法。曾有有一個人的回答最令我感難忘。

他説,如果這世上真有什麼東西可以萬古長存的,那唯有書了。

滄海終究會消失,桑田亦沒有長存,再浩蕩的江河也有銷聲匿跡的那天。更別提如此渺小的我們了。

但是,書卻能戰勝這麼多強大的事物,即便是幾千年的歷史變更都未能讓它消失,反而是愈發歷久彌新了。

可見書之永恆這一説並不是無道理可言。

有人説:靈魂和身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人,足不出户卻可以閲盡世間百態,看清人心浮華。只因,一本本好書,就是一個個完整的世界。裏面包羅萬象,無一不有。我們只需靜下心來,就可以貪婪地汲取。這該是多大的幸運啊!

只可惜,明白這份幸運的人並不是很多,但也可幸,明白的人也不少。

可能,你早已忘記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看書的。可能是年少時,過於無聊,突發興致偶爾所致。也可能是幸運之人推薦,你一時好奇,從此越陷越深。

不論哪一種,我均為你感到欣喜,因為我們如此幸運,如此鮮活。在這一個個世界中,學到文化,找到共鳴,這何其不是一種樂趣?

一書一世界,一字一靈魂。書之所至,心之所往。擁有一本好書,擁有一份喜悦。

關於讀書的隨筆10

1、心專才能繡得花,心靜才能織得麻。

2、如能善於利用,生命乃悠長。

3、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裏淘金”。

4、智者閲讀羣書,亦閲歷人生。

5、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專不欲雜。

6、年少從他愛梨粟,長成須讀五車書。

7、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

8、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0、先有了毅力,而後才有了偉大的目標。

11、創業者書讀得不多沒關係,就怕不在社會上讀書。

12、讀書也象開礦一樣,“沙裏淘金”。

13、辨別是非的能力就是智慧。

14、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

15、不知道自己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16、書到用時方恨少,學富五車不為多。

17、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18、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

19、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

20、天才就是這樣,終身勞動,便成天才!

關於讀書的隨筆11

曾經聽過一則新聞,説一個小姑娘生病了,整天咳嗽,吃了很多藥終不見好,但姑娘的爸媽在外地打工,只有姥姥照顧自己。結果姥姥卻是個很迷信的人,聽了鄉鄰的話,以為是孫女着了魔,才會久病不愈。她便帶着孫女找到了當地一個風水先生求解。那個風水先生聽了事情經過後,説孩子的確是着了魔,但只有與自己同房才可以辟邪祛病。在普通人眼裏再荒謬不過的言論,卻被姥姥相信了。

小姑娘一再反抗,她的姥姥還是以治病為由,將她送上了道貌岸然者的牀榻。正值花季的孫女在受到侵害後,心如死灰,第二天就選擇了跳樓自殺。事情一被媒體曝光,輿論就將鋒芒對準了騙子與孩子的姥姥,説他們是害死孩子的元兇。但事實上,真正地兇手,不是他們,是無知。因為無知,所以無法解惑,心中迷茫卻又接觸不到科學的論據,才會有人利用牛鬼蛇神的幌子行騙,才會有人輕信空穴來風的謠言。

讀書,更重要的就是讓一切不解,都有據可依,讓一切困惑,都有法可循,讓愚昧走向聰慧,讓落後的.大腦接觸到開明的思想。有些東西,物質無法給予,唯有精神可以補給精神。讀書的幸運,更在於你從書中汲取到別人的經驗,便減少了靠自己撞破南牆來獲得教訓的可能。

關於讀書的隨筆12

我愛讀書,讀書使我的人生充實而從容,悠閒而舒適,安靜而豐富,讀書使我快樂。

我覺得讀書就如同一個科學家去讀當代文學作品,一個詩人去讀某個考古學家的記錄一樣,讀是因為喜歡,讀是源於興趣,有一句話説的好:“閲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它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正是這種興趣的閲讀,讓我的生活豐富多彩。

讀書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習慣,小學時最愛做的事情,就是看各種各樣的“閒書”,從爸爸媽媽給訂閲的兒童雜誌,到一些文學名著,我都照單全收。即使是上中學以後,也是依然愛讀書,也要在繁忙間隙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些許的休憩。拿起一本喜愛的書籍,就好像隨手推開一扇窗户,欣賞窗外美麗的'風景。這風景或粗獷豪放,或細膩委婉,或雄偉磅礴,或感人肺腑,令我渾然忘卻了學習中的煩惱與不快,彷彿排徊在青山綠水之間,呼吸着新鮮的空氣,揮着思想的翅膀,感受着生命的美好。

書,是我無聲的朋友,它讓我的知識倉庫裏又少了一個又一個的問號。

關於讀書的隨筆13

我是什麼時候開始讀書的,怎麼也想不起了。如果進行理論推導的話,最晚也不會晚於小學時代。都上學了,教科書總歸是要讀的,否則老師不願意,家長不滿意,自己的屁股也不會滿意。小學五年,順利考上了初中,可見上學也不是吃素的,空有一個學生的皮囊。

但是這時的讀書是談不讓什麼興趣的,大多是在老師家長的所謂“黃金屋”“顏如玉”的引誘之下,在家長老師的鞋底教鞭的威逼之下,在自己的錯覺幻覺誘惑之下,讀書更多地是一種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其中大抵樂趣並不太多(因時過境遷,記憶模糊,只好用“大抵”的或然判斷,但傾向性也是很明顯的)。

在我看來,讀書的人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必須讀,一種是找樂子、尋開心。由之,就又派生只讀兩類書,必須讀和喜歡讀的。必須讀書的人,如那些靠書本謀生的作家、文學評論家、科研院所的;還有一些是不讀書就難以勝任工作,臨時充充電,抱抱佛腳。按照孔老夫子的説法,這些人是屬於“困而學之”的,有客觀需要的逼迫,或不學不行,沒有原料便不能生產,或相關知識不夠,勝任不了工作,便有劣汰下崗之憂。但此類讀書的人很難歸之於讀書人之列的,其實真正的讀書人只有一種,他們擺脱了一切功利的羈絆,純粹是尋開心,找樂子,甚至就是圍圍觀看個熱鬧兒。

從另一個層面上説,一個讀書的人大凡都要經過上述兩個階段,開始總歸是為用而讀的,讀書是要為謀生奠定基礎、提供手段,等到掌握的知識足以應對工作,或者業已退而休之,讀書中功利色彩漸漸褪去,這時仍然手不釋卷,一直保持着讀書的習慣,就如一日非得三餐不可,這時便可以稱得上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了。此時的讀書也最為愜意,讀什麼書,怎樣讀書全由自己掌握,讀書從自在走向了自為,成了純粹的愛好,純粹的生活方式,此時人與書的緣份才算真正的開始。

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説,讀書是會上癮的。每一個讀書人都是癮君子,好像酒喝的時間長了有了酒癮,吸毒次數多了有了毒癮,只不過比起酒癮毒癮來會有更多的益處,不傷身傷心,還有益於心智的增長成熟,甚或還會減少老年痴呆的概率罷了。

我曾經想過,讀書為什麼會上癮?西方哲學家培根在《論讀書》中説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其實,讀書也是符合人性的,人總歸想往高處走的,那所謂的明智、靈秀、深刻、莊重、善辯不都是人生的高處嗎?成癮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源頭,就是越讀書越感到自己無知,越感到自己活的慚愧。

怎麼越讀書越會感到無知呢?看似夢囈之語,於我便是十分的真切。不讀書或少讀書時,感覺我便是世界,世界便是我;及至讀書多了,原來我並不是世界,世界也不併是我,我外有人,人外有天,天外有宇宙。而我關於它們的知識是如此的闕如,越讀書越覺得自己無知的領域越多越大,面對這越多越大的無知領域,也越來越不自信,也越來越感到自己的茫然無知了。前些年在中國流傳很廣的一個段子,似乎可以為此做上很好的註腳—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自己錢少,不到東莞不知道自己身體不好,其實不讀書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太少,於此是如出一轍的。

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説,愛書也是自然的事情,有時那感覺就是戀愛中的對方,婚姻中的小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輾轉反側無論如何都避免不了,那感覺老不是滋味兒了。前幾天又買了本《我書架上的神明》,序言中説,書是從《南方週末》“祕密書架”專欄系列文章精選而來,欄目取名“祕密書架”,取其“私密”之意,以示所推薦者的一己之見和思想根源。書中選取了72位讀書人,每人一篇短文,一張自己常看或對自己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書單,短文的名字千篇一律,都叫《××的書單》。每個人研究的領域不同,看書的興趣點不同,但他們對於書的摯愛卻是相同的,那感覺就像蘇軾説的,居不可無竹,食不可無肉,人不可無書。對於他們來説,不可一日無書,一日無書則面目可憎。於是乎,他們將書竟然視作神明,那書架自然也就是令人敬仰的神龕。自然,這又比愛上了一個層次,是因愛而敬了!

時下一些青少常説,愛就是愛,不需要理由!其實這是憤青的語言,愛怎能不需要理由呢?中國的毛老人家就説,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沒有由頭的愛與恨都是盲目的。別的不説,起碼人們對於書的摯愛是很有一些理由的。西方人巴羅説,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至於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僧侶,一個温情的安慰者。另一個西方人莎士比亞説,書籍是全世界的營品。也是西方人的歌德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中國人古代王安石説,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現代中國人巴金説,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難道這些還不能構成愛書讀書的充足理由嗎?

我喜好買書,很是享受買書的過程。發現一本好書就如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淘金人發現了金疙瘩,多年不見的情人的一次邂逅,如不是在公共場合,非要手舞足蹈一番不可。將書請回家的感覺也是極好的.,就像長久不見的摯友閨密突然駕臨,那手握得緊緊的,話密密的,情濃濃的,幾個時辰剎那而過,每到此時,才會真正理解什麼叫拿得起、放不下!

當然,我好買書也有理由,當年説服妻子時用的就是這套理論。一是將錢用於買書總歸是勝過吃喝嫖賭的;二是書籍是增廣見聞、修身養性的首選工具;三呢雖説借書也可讀,但在書上寫寫畫畫總歸不行,而眉批承載着我讀書的情感和心緒,又怎能不記錄在案呢?四是借書有時日,總歸需要還,自己的書便無此之憂,什麼時候想起了,便從書櫃裏將出,手捧對談,十分快意;第五呢,書籍也是最最上等的家產啊,人説家產萬貫,不如均瓷一片,我説,縱有家產萬貫,莫如好書一卷。有了這些理論,每月便可名正言順地領得200元份銀專事購書,或書店,或網上,或書城,很是得勁兒!

都説“好馬不吃回頭草”,這話用在其它地方也許正確,但用在讀書上是謂大謬。曾子曾説過“吾日三省吾身”的話,第一省是為人謀有沒有不忠的地方,第二省是和朋友交往是做到了否言而有信,第三省就是老師教你的東西温習了沒有。其實,一個人值得反省的地方多如牛毛,為什麼曾子專門提出這三點,顯然這三點對於一個人來説是最最重要的。不僅他説,他的老師孔老先生也説,“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悦乎?”把温習學習的內容和會面經年不見的朋友等量齊觀,都看作是一件令人心曠神怡的大事件,可見他是極力提倡“學而時習”的。在讀書方面,真正的好馬是要吃回頭草的,而且越咀嚼越有味道。

我曾經發過一篇微博,説是內人指着我放置在牀頭邊的一本書説,你不是看過了嗎?我就説,是啊,但一本好書是值得反覆看的,也應當反覆看的,當年,毛老人家不是對許大將軍説《紅樓夢》至少都要看五遍的嘛。接着我又給她來了一番反覆的理論:一是喚醒業已沉睡的記憶,好朋友也需要常會面;二是讀書如淘金,一次淘洗不可能得到全部金子;三是隨着閲歷的增加,再讀可以讀出不同的味道;四是以前讀書少時,更多的是全盤接受,及至書讀多了,會有審視的角度和目光。那人就説,你想再看就看唄,還那麼多歪理邪説。

怎麼能叫歪理邪説呢?以前我讀《紅樓夢》的《好了歌》時就沒有現在讀有那麼多的感悟,尤其是沒有發現曹雪芹公會在悄無聲息中把世人糟蹋一番。這裏,不妨説來大家聽聽。《好了歌》是這麼説的:

世上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吸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説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關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説完《好了歌》,曹公還搞了一個自注: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好了歌》及其自注除了有些思想頹廢的色彩外,也確實參透、徹悟了“好”和“了”的玄機,裏面的辯證法也是不少的!

《好了歌》誰説的,參透人生社會的人是誰?是一個叫做“跛足道人”的人,什麼是“跛足”?就是腿或腳上有病,走路東倒西歪的,好像哪裏的路都不平,都跟他過不去。什麼是“道人”?不是路上行走的人,這裏的“道”,是《道德經》上那個“道”,是世間萬物存在的總根據,是世間萬物衍生的總道理。説他是“道人”,曹雪芹公無非是想説兩點,一是此人是得道之人,二是此人是行道之人,前者是理論上過關,後者是實踐上過硬。這麼一個高人,怎麼曹公就讓他跛了腳呢?相信曹公完全可以讓其以類似如來、觀音的形象示人,他有這個自由,但是他不,非得讓他跛足不行。聯想到曹公的人脈文路,這其中一定是有道理和彎彎繞的。讀着讀着,就豁然開朗,原來曹公給他這個名號,真正要説的就是:這人雖然身體上有殘疾,但精神上是絕對地是鋼鋼的,智商情商都非常了得,是得德之人,是行道之人。相比之下,芸芸身體健壯的主們,在智商情商上就差得大多了,精神上的毛病已不可救藥。這不是明擺着指桑以罵槐,世人卻在不知不覺中被曹公戲落了一頓,羞辱了一番。

唉,不説了,反正這輩子是和書結上了緣,善緣也好,孽緣也罷,終歸都是緣……

關於讀書的隨筆14

莎士比亞説過:“生活裏沒有了書籍,就像沒有了陽光;智慧裏沒有了書籍就像鳥兒折斷了翅膀。”列寧也曾説過:“書籍是巨大的力量。”“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的一句名言。不管怎麼説,這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現了書對人類的重要性。的確,書對人類真是太重要了。沉淪的人可能因一本好書而變得熱愛生活,心裏充滿仇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書而變得無比關心他人,心胸狹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書而變得心胸無比寬廣。作為我們小學生,更應多讀些有益的書籍,這樣不但可以讓我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高寫作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

高爾基説過:“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對,書籍是知識的源頭,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書籍,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改造靈魂的工具,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讀書,能使人愉快,使人聰明,鼓舞人的思想感情去愛人類,愛和平。

為了歷史的前進,社會的發展,人們渴求知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生產力。只有知識才能構成巨大的財富源泉,既使土地獲得豐收,又使文化繁榮昌盛。

努力讀書吧,它是知識的源泉。好讀書的人們,讓我們一起讀好書吧!

關於讀書的隨筆15

《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説。作者施耐庵以北宋宋江的史料為主要依據,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漢的形象,如:宋江、李逵、花容、魯智深等。

施耐庵(1296—1371),江蘇興華人,原名施彥端,字肇端,號字安,別號耐庵。施耐庵祖籍江蘇泰州海陵縣,出生於江蘇興華。他是一位著名的元末明初的作家,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元延祐天年(1314)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中舉人,至順二年(1331)登進士。

《水滸傳》裏面有許多性格不同,卻一樣是為民除害的英雄,比如性格莽撞的李逵,有受人敬仰的宋江,還有力大無比的魯智深。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那機智冷靜的.林沖,因為他在《水滸傳》這本書中,表現出了機智聰明的頭腦,也不失大男子漢的氣概啊!

《水滸傳》裏面有許多好看的文章,精彩的片段,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那林沖棒打洪教頭,這一故事的大概內容是林沖遭受高太尉陷害,被開封府發配滄州,後來,來到柴進府上,柴進便厚禮款待,然後,洪教頭不相信林沖是真教頭,便要合他比武,後來,洪教頭輸了,便離開了。這段故事充分體現了三個不同性格的人,通過對洪教頭無禮的描寫,反襯出林沖有禮的態度,讓這位英雄更加的有傳奇色彩,也讓林沖的温文爾雅更深一層。

我希望大家也來讀讀《水滸傳》,一起感受一下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