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學的隨筆15篇

來源:尚雅範 2.16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想要找更多優秀經典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教學的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教學的隨筆15篇

關於教學的隨筆1

推薦一提到作文,學生怕,老師也怕。學生怕寫,老師怕教,而傳統的作文教學,卻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老師講授習作知識時可以侃侃而談,卻不能領着學生操作,為學生示範;家長輔導習作,求助於各式各樣的作文彙編,卻也只是徒勞無功。真可謂談“作文”色變,作文難就成了“歷史性”問題。當然也有入門的學生,他們卻説,得益於課外閲讀和自覺練筆。可是,我們的大多數學生,在複雜的主客觀原因下,有課外閲讀和自覺練筆的時間嗎?

新課標的頒佈,為我們送來了縷縷“春風”,為習作教改注入了活力,為習作教學翻開了新篇章。我們一定要抓住時機,相機點撥,靈活引導,激發動機,以情造文,讓學生重新體驗習作的樂趣。

一、豐富習作源泉,讓學生敢寫。

習作離不開生活,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是學生習作選材的重要源泉。在習作教學中,課堂上,我不是指導學生應該寫這個,可以寫那個,而是安排學生先觀察自己周圍的一切,草木蟲魚、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讓學生多見多識,縱向延伸,開闊眼界,積累習作原料。通過如詩如畫的大自然薰陶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社會、熱愛祖國的情操,從而樹立敢寫的信心。然後,我又橫向拓寬,放低要求,讓學生撇開心理負擔,自由選材,引導他們在豐富的習作源泉裏對號入座,產生生動直觀的形象。有縱有橫,掃除學生怕作文的陰影,使學生放開手腳敢寫。

如,我在教寫《我的校園》一文時,我先帶領學生到操場上,找好角度,然後引導學生從大處着眼,從小處落筆,從外到內地讓他們參觀校園,這樣,學生心中對校園就有了比較清晰的印象,寫起來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二、激發創作動機,讓學生想寫。

習作是一項具定創造性的作業,必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才能有所成效。俗話説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在鼓勵性語言的作用下,會產生很好的創作慾望,從而克服習作的心理障礙。

教學中我努力去發現學生習作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兒微小的進步,如一詞、一句,都及時給予鼓勵。一旦發現習作中的毛病,並不急於批評,而是耐心地和學生一起研討交流,讓學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怎樣該好。讓學生的`熱情也能水漲船高。在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我又給學生增加“營養”,用心評改,鼓勵學生自讀自賞,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改作文,從而讓學生自願地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

如,教《一件難忘的事》時,我先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難忘事,然後相機點撥,鼓勵學生把剛説的寫下來,自讀自賞,動手動腦互評習作。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又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慾望,讓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都能閃光,從而讓學生想寫。

三、精選範文引路,以情造文。

閲讀是習作的基礎,小學生的習作是在閲讀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對一篇篇精選的範文的欣賞,為學生習作開山引路,讓學生不斷豐富知識,開拓思路,積累習作素材。讓學生在閲讀中感悟真情,領悟方法,用真情造文,避免空話假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會寫。

如我在教《美麗的春天》一文時,我引導學生讀了多篇關於春天的文章,使學生萌發出讚美春天的情感,然後再讓學生放開手腳表述真情。以情造文,學生寫的自然、寫的具體。

縱橫交錯,激發習作動機,靈活引導,以情造文,讓學生從敢寫到想寫,再到會寫,循序漸進,消除了“怕”的陰影,使學生產生了寫作激情,把美帶到了學生的身邊,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學生又嚐到了習作的樂趣。

總之,新課標的頒佈,為習作教學帶來了生機,學生和教師產生了共鳴,為今後的習作教改奠定了基石。

關於教學的隨筆2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説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關於教學的隨筆3

(一)

課堂教學儘管是由很多變量制約的,但是每次課的教學,教師在備課前都已完成“二透”、“三有”、“四明白”。“二透”即大綱透,教材透;“三有”即有精選的例題和習題,有整體的教學規劃(使之有序),有學情分析(可以出現的結論預測)“四明白”即明白知識點,明白重難點,明白思維切入點,明白板書設計(便於小結)。在實際教學時,只要不照本宣科,那麼,還課堂給學生就會物化為累累碩果!

(二)

把初中數學課程比喻為一棵樹,根深才能葉茂。

1、使學生真正懂得學習數學的目的,使他們真正對數學感興趣,這就是這棵樹的根,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真動力。

2、初中數學課本最基本的概念及運算,好比這棵樹的主幹。所以無論如何要使之系統化、條理化、清晰簡明、精煉紮實、貫通一體為要,同時要反覆提煉、歸納,使之在學生心中變得愈簡明愈好。

3、圍繞課本上這些最基本的概念而靈活運用的習題,好比這棵樹上的枝葉。充分運用這些習題培養學生應用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解決種種具體問題的能力。

4、樹的枝葉不宜太多,太多了學生會太累。也不能太亂,

太亂了學生會太煩。更不能用別的樹上的枝葉來折騰學生。

5、當學生在做任何習題時,最好能時時提醒他們要從樹的主幹上來理解,從而使他們能從種種貌似繁雜習題中,看到它們其實是課本中基本概念的簡單運用的真面目。

6、時時使學生心中只有一棵簡單清晰、有條不紊的初中數學之樹的體系,有一充滿勃勃生機的根及堅實簡明的主幹支撐着初中數學知識的全體。這樣學生就能夠在任何時候都能以從容輕鬆的心態來應對任何貌似複雜,但實質上是很簡單的問題,也就不會感到數學知識雜亂無章了。

一旦使學生明白了自己日常的功課、作業、考試,也無非是課本上基本概念及基本運算的變體形式,真正知道這一萬變不離其宗的迷底,學生就不會被日積月累的`知識所累、所困,而是能保持輕鬆、清醒的心態來應對各門功課、考試乃至將來的中考、高考。

其實,各門功課的學習之道都是如此。胸有全局,重點清楚,就不至於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在知識的末梢上過多地消耗精力和時間,到頭來,反倒沒有精力去重點知識了。

(三)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反思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各方面的培養都有作積極的意義。

1.反思題目結構特徵可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2.反思解題思路可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3.反思解題途徑,可培養思維的批判性;

4.反思題結論,可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5.運用反思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組塊,可提高學思思維的敏捷性;

6.反思

關於教學的隨筆4

在教學中,我發現小學生好勝心強,對參加競賽性的遊戲、情景表演、模擬活動等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在教學時把全班學生按座位分成四組,用 pear、apple、 watermelon 和 strawberry 四種水果分別代表四組,哪一組同學發言一次就在該組內加一顆星。看哪一組的星最多,就是當天的winner。累計到學期結束,看哪組得 winner 最多,老師給予獎勵。在教學 unit7 after school 中詞組後,我就讓學生分別用 read 和 play 這兩個單詞進行詞組比賽。開始比賽了,隨着一組組詞組的板書,學生們的情緒漸漸被調動起來,個個爭先恐後,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接着,在集體朗讀課文中的詞組後,我讓學生邊聽課文錄音,邊就老師隨時提出的問題進行搶答。答對者給該組加星。我貫穿着整節課的各個加星活動,讓學生始終保持着對英語的關注,課堂效果明顯好多了。

以後,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經常設計些能讓學生多開口的活動,比如用所給的單詞造句;按不同要求改變句子;舉出同字母相同發音的單詞;並編一句話,看誰包含的指定單詞最多等等。每組學生都不甘落後,贏的小組個個神采飛揚,輸的小組同樣也不服氣,等待下節課的比賽。有時候,在臨近下課時會有兩或三組並列第一,我就加試一題,可以是有些難度的或課外的';也可以故意説得很快,學生需集中十分注意力的,再決出最後的 winner。一點兒也不亞於足球賽的點球。學生的學習興趣比以前提高了,作業情況也好轉了,我不免有些得意。

這樣過了兩個月,我漸漸發現贏的總是那兩組,而另外兩組中學習較差的學生不少或內向的學生偏多,因而總比不過別人。上課也開始提不起精神,看着那兩組學生漸漸無精打采的樣子,我非常着急,如果按照先前的規則進行比賽的話,只有是優秀學生多的一組獲勝,其他幾組裏學習積極性高漲的同學的情緒就要受挫。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思考再三後又增加了一條規則。第二天,我向同學們宣佈在搶答問題時,如果沒發言過的學生舉手,老師優先請他/她回答。這條規則對不善於舉手的那兩組來説,暗地裏有了優先權。隨後的課上,原先四個組中不愛回答或從未回答過問題的同學舉手明顯多了起來,連班裏最差的學生儘管還不知怎麼回答,在同桌的提示和催促下,猶豫再三後還是舉起了他的手。從此以後,每節英語課都能激發各小組的學習熱情,整個學期學生的英語水平提高很快。

從這件事中我認識到英語老師不僅要認真鑽研教材,還要重視課堂教學管理。即包括教與學互動、情與知互動、人與景互動的教育方法。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用愛心去鋪設一條通往學生心靈的路,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他們,讓我們一同走進孩子的心教學吧!

關於教學的隨筆5

計算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它貫穿於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和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而在二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計算教學也佔了很大的比重,因而,必須重視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計算的快又準確。

但在教學中,我發現由於受到學生的興趣、態度、意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做計算題時,學生普遍有輕視的態度:不管是口算、還是筆算,每個學生都會做,但是往往都不能夠百發百中,不是抄錯數字,就是忘記進位、退位,總之,錯誤層出不窮,而學生在知道自己錯了之後,也不以為然,認為是粗心,以後細心就可以了,長此以往,就形成了習慣,導致計算能力下降。因此要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計算能力呢?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對計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先要讓學生對它產生興趣,能算、會算、樂於算,達到算的快又準的目的。

在備課時,就思考哪些物品、情景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設計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讓學生感興趣的情景將教學有效串接。在上課時將這個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情景貫穿始終,從新授到練習,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有效理解算理。

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之後,在練習時也要注意多種形式的練習,寓教於樂,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適當進行5分鐘的口算,而且也可以運用多種形式,如遊戲開小火車、同桌競賽、男女競賽;用卡片、多媒體視算、聽算等,給予一定的表揚、誇獎或獎勵,適當把握難易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也能從中有一些收穫,激發學生對計算的興趣,使學生的情緒、情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

二、持之以恆,每天保證適當的練習

每節課保證5-10分鐘時間給學生進行計算練習,並隨時隨地的進行反饋、討論、糾正:及時瞭解學生計算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常見的典型特例,與學生一起分析、交流,對於那些形近而易錯的題目,組織對比練習,適當加大練習難度,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培養學生比較鑑別的能力。在練習之後,進行小結、反思,提高學生的分析與判斷能力,提高練習效率。

三、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在計算中,學生計算出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粗心,因此,在計算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1)在開始計算之前,仔細審題,再動筆計算(2)計算中要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認真做到字跡清晰,數位對齊,不偷懶、漏寫進位1、退位點,是能夠做好一道題目的基礎。(3)養成檢查與驗算的好習慣,耐心細緻,逐步檢查:先查題目中是否抄錯數字與運算符號;再查計算過程是否有誤,有沒有忘記進位與退位,發現錯誤及時糾正;最後檢查豎式與橫式上的結果是否一致,並且要注意驗算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檢查驗算的習慣。

關於教學的隨筆6

在語文教學方面,我是一名新手,但是在本學期初教語文這門學科時,我把語文課標整整的看了一遍,我本人在理論知識方面得到很大提高。我深深知道語文教學必須深入挖掘教材,探索現有教學內容如何再現生活,促使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並最終迴歸生活,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我知道現在語文教學必須有:創新性;課題研究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得出適合時代生活的優化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活動性;生活是活生生的,生活離不開活動,生活化離開活動,也就失去了基礎。主體性;生活是學生的生活,小學閲讀教學生活化研究主張尊重生活,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整體性;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研究時,要堅持整體性原則,使語文素養和人的整體素質和諧發展。同時我也知道了在教語文時,首先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必須培養學生以下三點基本素質。

1、習慣好。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從低年級來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重視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2、熱情高。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有着熱血的`激情。

3、學生會讀書。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

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形成較敏鋭的語感,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誠然,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古詩和散文、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象等。我覺的只有在教語文中朝這方面來發展,才能把自己的學生教好。

新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這當然是件大好事。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教師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眾説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叢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呢?像這樣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需要與時俱進,但絕不可拋棄!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小學生來説,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衝:

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

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

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

四、大膽、大方、大聲説話,説普通話習慣;

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

六、好問的習慣;

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

八、規範、整潔寫字的習慣。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説,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範、整潔地寫字。必須經常主動習字。習慣是具有遷移性的。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範整潔地、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

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

一、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

二、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脣、不回視,抓住主要內容等;

三、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

四、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閲讀量的達到。(課外閲讀量,課程標準有個“不少於”的界定。應當説,這只是個保底的要求)。

關於教學的隨筆7

隨筆,又叫隨感、筆記,是一種古老的散文體裁。許多散文大家都擅長這種文體,比較有名的作家就有劉基、宋濂、公安派袁氏三兄弟、唐宋派的歸有光、桐城派諸君等等。到了近代,隨筆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散文體裁,為廣大羣眾所喜聞樂見。

隨筆選材廣泛,形式自由,是隨時反映見聞感受的一種文體。教育隨筆就是用隨筆的形式,反映教育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和感受、體會,或針對教育實踐中的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見解的教育應用文書。

教育隨筆形式自由,它有時像小品文或雜文,有時又像日記或雜記,在教育實踐中主要有這樣一些樣式:教學筆記、教學後記、讀書筆記、教學札記、教育教學隨感錄、備課筆記等等,這些都屬於教育隨筆的範疇。我們今天提倡的是教師寫教育教學隨感錄。

一、教育隨筆有如下特點:

1.短小精悍。

它一般篇幅不長,多則千字左右,少則百十來字。它不用經過縝密的構思後再動筆,而是像寫日記一樣,興之所至,一揮而就,把教育實踐中最有意義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歷鋪展成文。比如有個教師在備課時查看資料,對"歷"與"'厲"的區別頗有感受,就寫了一篇百十來字的短文《"歷"與"厲"辨》發表在教學雜誌上。上海市特級教師於漪在上課時,學生就《畫龍點睛》一課中"點之即飛去"議論紛紛,於老師寫了《"睛"探》一文,由"睛"字出發談了"備課要深人才能講到點子上"的體會。總之,教學隨筆短小精悍,是教育應用寫作中的輕騎兵。

2.迅速及時

教育隨筆像新聞體裁一樣,有較強的時效性。教育實踐中的見聞、體會、意見、看法這些稍縱即逝的東西若不及時記錄,再回首時就會失去神韻。當今世界發展較快,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追上世界發展潮流。教育實踐中的經驗體會及時反映出來可以供別人借鑑,教訓反映出來可供別人吸取,問題反映出來可引起人們的注意。總之,及時反映教育實踐的情況可以使教育少走許多彎路。

3.取材廣泛

教育應用的其他文書取材受一定條件限制,教育隨筆則不然,可以説沒有任何限樹。大的方面而言,可以寫教育方針、教育思想、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教育思想理論方面的問題。小的方面而言,可以寫一件事、一個字詞、一句話、一個動作、一點感觸、一個問題等教育第一線最具體的東西。總之,選材只要扣住一個"新"字就可以入文。

二、教育隨筆的分類

(l)教育隨筆主要是一種敍事議事的文體,有的講教為主,有的以議為主,根據敍與議的情況可以分成五類:先敍後議型;先議後敍型;夾敍夾議型;敍事型;議論型。

(2)根據隨筆的目的意圖又可以分出如下一些類別:有的是針對某種教學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後提出建議的;有的是針對教育現象進行批評針相的;有的是針對教育現象分析得失的;有的提供教育實例,以供借鑑的。

(3)根據所用主要表達方式來分,有記敍性隨筆、議論性隨筆、説明性隨筆,有時還有抒情性隨筆。記敍性隨筆是以記錄教育現象為主,議論性隨筆以發表觀點看法為主,説明性隨筆主要是對教學中的問題作的闡釋。

三、教育隨筆寫作的意義

1.寫作教育隨筆是第一線教師及時反映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思想火花的最快捷方式

教師們每天接觸新的教學內容,每天與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少年兒童打交道,沸騰的生活必將燃起心靈之火,把那耀眼的一瞬記下來,就是隨筆。只要我們每位教師真心實意熱愛我們的教育事業,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隨時都會發現值得寫、值得反映的東西。我們知道,其他教育應用文體的選材較嚴格,組織結構也較嚴密,比較而言,教育隨筆則更加方便快捷。

2.教育隨筆的`寫作是教師進行教育藝術、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總結的良好形式

傳統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方法能否適應現代教學,一個勇於創新的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就會主動去發現問題,並以積極的態度去思考問題,創造條件去解決問題。教師把這些東西用隨筆的形式反映出來,對推動教育事業的進步,對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都有一定作用。

3.教育隨筆的寫作是提高教師寫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

寫作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於勤奮練筆,教師把教育實踐中的見聞感受記下來,是一種很好的提高自己書面表達能力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説,教育隨筆的寫作是教育科研的初步,可以為教育科研準備素材,可以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育隨筆是教學反思的理性提煉

古人強調:"吾日三省吾身",新課程改革則提出反思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重要手段之一。為師者把記寫教育隨筆作為日常教育反思的主要形式,將一天所見、所想、所讀載入日記,這些行動本身就是教育的總結,有助於自身的提高。

教育變革的寶藏隱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通過對教學經驗、新問題的分析與研究,從而發現新理念、新見解,可以促進教師對實踐的反思和智慧的提升。教育反思可以避免教學中重複的失誤,如果讓教育隨筆中的反思成為教師的一種職業習慣,那將是教師教育教學發展新的境界。

撰寫教育隨筆,記錄個人成長的所感所想,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積累,重温舊事,回想教育成效,教師常常會品嚐理性的感受,對自己有更全面的認識,這有利於教師提高修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5、教育隨筆是撰寫科研論文的基石

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大多教師感到無處入筆,無從下手。筆者認為,教育科研論文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實際教學。每一篇教學日記都是顆明亮的珍珠,把一串明亮的珍珠連起來就是一個漂亮的項鍊。把許多日記歸納起來,就成了一篇有價值的科研論文。沒有實際經驗感悟,教育科研論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誇誇其談,無實際意義。

教育隨筆隨處都可以寫,可以是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也可以是德育方面的;可以是課堂教學畫龍點睛的精彩一筆,也可以是教育教學沉痛的反悔;可以是班主任組織工作的領悟,也可以是任課教師某一方面敗筆的思考;可以寫家庭教育,也可以寫學校的見聞;或表述,或議論,或吶喊,或助威,所喜、所惡、所思、所見皆可入文。哪怕是點滴小事,都要善於捕捉,記入日記。尤其是在新課改的形勢下,如何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如何將情感、態度、價值觀融入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感到困惑,均可以以教育隨筆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社會、學校、家庭迫切需要高素質教師,教育隨筆對教師素質提高顯得尤為重要。願撰寫教育隨筆能夠成為每一位教師的一種職業習慣。

一位教育家曾説過:"只要對教育決策產生影響的行為就是教育科研;只要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的行為就是教育科研。"教育隨筆來源於課堂教學和學生生活,每一次對學生的成功談話、每一次對教育的失敗與教訓、每一堂課程設計與探索都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學不可缺少的方面,許多中小學教師對教育科研感到迷惘,其實對於教育教學一線的教師而言,通過思考並改進每一天的教學工作就是搞教育科研。

教育隨筆記錄着教師的生命價值。教育科研並不深奧,它就在教師身邊。鍾情於教育隨筆的教師,對一次創新、一次感悟、一次反悔經過思索,都會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有幫助,因此教育隨筆是一線教師特有而實用的教育科研。

關於教學的隨筆8

明天拍畢業照了。今天放學前,我提醒小朋友們:“明天上幼兒園穿一件乾淨的衣服。第二天,我見小朋友們的衣服都換過了。姜煒穿了一條連衣裙。瀋陽紮了二個繞繞辮。王露瑩穿了一件綠顏色的衣服,等等。

今天是星期三,早活動是室外遊戲。於是,我帶小朋友們到操場上去玩羊角球、風火輪、鈕鈕車……”小朋友們也陸陸續續的來了。“老師,我酷嗎?”一個聲音從我背後傳出來。我一看,是夏旭聖小朋友。他穿了一件大紅色的短袖。我忙説:“酷,帥。”聽我着麼一説,他笑眯眯地走開了。

雖然是短短的幾個字“老師,我酷嗎?”從這幾個字中我能深深地感覺到夏旭聖對我的信任。在他的心中我不是老師,而是他的大朋友,他願意把他的開心,快樂告訴我。願意把他心中的祕密告訴我。當他開心時,我分享他的'開心。當他憂傷時,我引導他。我非常願意做他的大朋友。

我想幼兒對老師的信任是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需要的是日積月累。

幼兒園三年即將過去,夏旭聖即將踏入小學的門檻,成為一位小學生。我相信他一定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生。

關於教學的隨筆9

(一)講授法。

這是一種由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方法。它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等。一般理論性的講述、美術常識、欣賞教學以及技法課訓練前的講解,都採用講授法。用這種方法教學的長處是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強、效率高,照顧面寬。但其缺點是容易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缺乏感性知識,如無法解決怎樣畫等問題。鑑於這種情況,使用這種方法教學時,應該注意下述情況:

(1)對所表述的內容要有科學性、思想性和系統性,以給學生一個合符邏輯的完整的概念。如中國人把描繪大自然為主的作品稱之為“山水畫”而不叫“風景畫”,學生肯定會問一個“為什麼?”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講:一是從中國人的情感習慣去講,在通常情況下,“山水”、“山河”、“江山”、“河山”是“祖國”的同意詞或同義語,因此山水畫也可以説是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國藝術中的反映;二是山水畫的畫家經過擬人化加工處理了的作品,它是畫家藝術修養的表現。而風景畫屬西畫的稱謂,它是寫實性作品,是自然的客觀表現。經過分析和比較,就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山水畫”不能叫作“風景畫”。

(2)語言的形式要符合語法,要清晰、準確、精煉,要通俗易懂,要形象生動,要富有感染力。

(3)要善於組織學生聽講,所述問題能引進學生的思維共鳴,要善於洞察學生的反映,及時調整講授的內容,變換講授的方式。

(4)可以藉助板書、板畫或示範圖等直觀教具,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達到幫助理解的目的。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為了配合講課和練習,通過操作性的示範表演,使學生增加感性知識,加深印象,明瞭作畫(或其它美術作品製作)的方法步驟。這是美術課尤其是技法課教學常採用的主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為:當堂作畫要求之全過程演示;按作畫步驟要求學生跟隨教師一起進行的同步性示範;有意識地找準難點作局部演示。

運用這種方法,應該做到:

(1)演示的內容必須與課堂講述的內容和要求完全吻合。做到“講”是“練”的前提和基礎;“練”是“講”的深化,是所學知識的表現、運用和實踐。

(2)課堂演示要做的簡明扼要,要圖象清晰、準確、生動熟練,並能使全體學生都能看到、看清。

(3)為節省時間,有些示範可以在課前先製成毛坯、半成品,在課堂上選擇關鍵的過程適時演示。

(三)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以達到鞏固知識、形成各種技能技巧、把新知識變換為能力之目的的一種方法。這是中學美術教學活動中最主要的教學方法。這種練習包括視覺觀察練習、造型技法練習、工具材料之操作練習和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練習等。按新編教材的要求,它在整個初中的教學活動中要佔80%以上份量。所以,採用這種方法,要求特別講究:

(1)要有明確的目的.要求,並且目的要求恰當,引起學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鳴;還要注意組織教學,以便提高學生練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切忌盲目性和單純的為練習而練習的作法。

(2)應注意指導和檢查學生掌握練習的方法、步驟的情況;要科學合理地分配作業練習的時間。

(3)教師對學生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優缺點應予及時總結,肯定成績糾正錯誤,可以個別問題單獨講,普遍問題集中統一講。

(四)談話法。

談話法是通過同學生互相交談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包括啟發式談話法、提問式談話法和指導式談話法。這種方法有利於啟迪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和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信息的積極反鎖。但談話法的缺點是意見容易分散,不易控制,運用不好還容易使所傳授知識支離破碎。因此,運用談話法應做到:

(1)教師要有充分的準備,提問的目的要明確,要帶有啟發性,並且難易得當,要切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和知識水平,還要注意對學生回答問題可能出現的麻煩情況要有充足的預計,併為此還要準備好正確的答案。

(三)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以達到鞏固知識、形成各種技能技巧、把新知識變換為能力之目的的一種方法。這是中學美術教學活動中最主要的教學方法。這種練習包括視覺觀察練習、造型技法練習、工具材料之操作練習和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練習等。按新編教材的要求,它在整個初中的教學活動中要佔80%以上份量。所以,採用這種方法,要求特別講究:

(1)要有明確的目的要求,並且目的要求恰當,引起學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鳴;還要注意組織教學,以便提高學生練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切忌盲目性和單純的為練習而練習的作法。

(2)應注意指導和檢查學生掌握練習的方法、步驟的情況;要科學合理地分配作業練習的時間。

(3)教師對學生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優缺點應予及時總結,肯定成績糾正錯誤,可以個別問題單獨講,普遍問題集中統一講。

(四)談話法。

談話法是通過同學生互相交談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包括啟發式談話法、提問式談話法和指導式談話法。這種方法有利於啟迪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和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信息的積極反鎖。但談話法的缺點是意見容易分散,不易控制,運用不好還容易使所傳授知識支離破碎。因此,運用談話法應做到:

(1)教師要有充分的準備,提問的目的要明確,要帶有啟發性,並且難易得當,要切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和知識水平,還要注意對學生回答問題可能出現的麻煩情況要有充足的預計,併為此還要準備好正確的答案。

(2)對此法的運用要帶有啟發性,所提問題要構成前後連貫,層層深入、逐步引向結論的問題系列,還應講究談話技巧,要面向全體學生。

(3)提問要注意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應搞突然襲擊,而且談話的形式要活潑多樣。

(4)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正確與否,教師均應有明確的表示,要鼓勵他們敞開思路,大膽發言,錯了也不宜過多批評。

(五)參觀法。

參觀法是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擴大視野,使教學同實際生活相聯繫並從中受到實際教育的一種方法。其內容有參觀書畫攝影展覽、作業觀摩展覽、還有歷史文物、名勝古蹟、建築物體、自然風景、動物花卉等。這是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熱愛生活教育的一種較好的教學形式。

關於教學的隨筆10

今年,我已經是三年級的語文老師了。也就説我當小學語文老師已有兩年了。在這兩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我們三(六)班的學生有一個共同的缺點:書寫錯誤,做題粗心,錯題多。原因是書寫隨意,不講格式,作業做完了,從不檢查。針對這種情況,我注意強調書寫格式,並要求字寫得慢些,寫得工整,格式不對,書寫不工整,一律重新做過,經過一段時間,書寫方面有了一定的進步,但題還是錯得多,於是我在班上宣佈了這樣一條規矩,如果語文作業連續十次既工整又正確,老師每次打的都是“優”,我就獎獎品,這樣激發了優生的積極性,一部分學生是懶惰慣了,對此無動於衷,怎麼辦呢?當然還有辦法,每天作業錯了的重新改過,改正確了才算過關。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班的情況終於有所好轉。

可另一個問題接着出現了,我班孩子的識字和寫字興趣不高。如何培養孩子的識字和寫字興趣呢?經過自己的深刻反思和老教師的指導,我採取了這種方法:學生在“玩”中學語文,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

在識字方面,這一學期學生學習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學習利用漢字的表意特點來分析字形,並對認字方法有比較系統的歸納整理,學生基本上都學會了運用不同的認字方法來獨立識字。在教學中,我還注重將學生引領到生活當中去識字,激起學生識字的極大熱情。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整體識記生字,提倡個性化的識字方法。讓學生尋找出自己認為最有效的識字方法,通過不斷的求異,激活學生思維,“玩”出價值。一個字有多種識記方法:看字形認字、跟據部首猜字義等等,學生在發散思維的“玩”中學得快樂。再如用畫畫的方法記一記會意字;將所學的字、詞貼在家中的'實物上“復現”。

而在寫字方面,新課標中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手段,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一個人的字寫得好與否,不僅僅是個人的門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學習習慣、意志品質及性格特點。因此,教學時我採用了“讀字、範寫、評議、試寫”的程序:“讀字”時,讓學生討論“寫這個字時哪一筆最關鍵”“寫這個字哪一筆最容易寫錯”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問題,整體把握寫字的規律;在範寫之時,讓學生評議老師的範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把握寫字的要領;讓學生對老師的範寫的字評頭論足,並自己嘗試着去寫,另外通過作業展覽、評選書寫閃耀明星等方法,激發了學生寫字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寫字的技巧。

語文教學是一門技巧,我越學習越覺得它有無窮的魅力,真是越教越覺得有味。

關於教學的隨筆11

怎樣使學生更有效的改正錯誤呢,我想用糾錯本最好,我把所有的錯題都工整地抄到了本子上,漸漸的,錯題就集了滿滿一大本。

別嫌這樣的每天積累很煩,但真做了,好處可不少啊。把自己做錯過的題一題題抄在本子上,平時多看看,以後再遇到相似的類型,思考起來的速度就會快很多,效率也會很高的。而因為積累的題目多了,各種題型都被包括在其中,複習時或者要找題目做練習,就不必再翻其他練習捲了,直接翻翻糾錯本就行了。如果碰到像社政那樣的開卷考,那就更好了,考試時難免會犯糊塗,有了這糾錯本,翻看起來就更方便快捷,還可以剩下時間來多檢查幾遍呢。

雖然這糾錯本好處不少,可你也別覺得做這糾錯本很容易,其實,這糾錯本也講究方法技巧呢。首先,要把糾錯本上的題目分門別類地整理好。當然,糾錯本也並非都記自己的錯題,也可以把那些容易錯,自己僥倖做對了或者沒有弄懂的題目記下來,當然如果你對這道題很有信心了,那也大可不必浪費時間抄上去了,只要多去鞏固就可以了。而反之,那些你錯了的題目,你是懂的,只是因為粗心或者一時疏忽而做錯,也不用抄上去了,只要在做題時更加認真仔細就行了。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能抄錯題目,不然可就功虧一簣了。知道糾錯本的'不易了吧?

不過,也別把糾錯本當成累贅,想的太複雜,每天利用空餘時間把錯題記下來,效果可真的不錯呢。真正做了,也花不了你多少時間,而且又順帶複習了一遍,一舉兩得的好方法為什麼不試試呢?今天你花功夫做了,説不定明天就有收穫了哦!

關於教學的隨筆12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學習《找春天》一課。對於中原大地,春的氣息還不濃,課前到處查找課件輔助教學。

第一環節美讀。先給學生播放圖文並茂,聲音的甜潤FLASHU課文動畫,學生們興趣盎然,沉浸在草兒萌芽,嫩葉展出,花兒吐蕊,小溪丁冬美妙的春景中,聽完朗讀,我就問:誰能評價一下?同學們紛紛發言:聲音挺甜的,語速有些快,不能體現春天的美沒有抑揚頓挫。哪好,聽老師範讀,學生聽得很入神。因為這篇文章像散文詩,運用的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讀起來就很困難。幸好有幻燈片做的課件,每一段有優美的圖畫,我讓同學們試着讀,又拿出了我的激勵獎品:我們班一位學生的奶奶剛幫我的剪的的聰明花、聰明樹,順勢説:張達翔,你想不想把奶奶的勞動成果得到?你來讀?沒想到一個不起眼的小不點讀得很有感情。緊接着同學們紛紛試讀,我終於找到了我滿意的男女朗讀小明星徐庚輝、呂佳惠,我説你們是今天咱們班朗讀的領頭羊,瞧,你們已經把老師的聰明花得走幾朵了,等發完了,我可要找你媽媽幫忙了。在徐庚輝讀的時候,當我把廉價的表揚讀得真棒説出口時,馬瑞傑同學不唯師,迫不及待的邊舉手邊説:老師我覺得他有一個詞讀得不好,衝出一詞他的的太慢了,應讀出小朋友找春天急切的心情,語速要快一點。這位同學對別人的朗讀發表了不同的評價,學習的主動性體現得淋漓盡致。我越表揚,領頭羊讀得越投入,我索性讓他們兩個上講台上,看着投影儀屏幕,領大家讀,清脆琅琅的書聲在班級迴盪,孩子們有的還加上了手勢,一朵兩朵眨眼睛衝出奔向搖呀搖笑這些詞語的體態語言運用得多好呀,所有的同學彷彿都變成了含羞的小姑娘---春天。

第二環節質疑感悟

等同學們把文本讀熟,閲讀感悟的能力也的訓練。我想試試同學們的質疑能力,就説:通過昨天的預習和今天讀文,你提出了哪些有價值的問題供大家研究?

張可曼説:1從課文哪裏看出小朋友找到的春天?

李婉婷説:2為什麼春天是個害羞的小姑娘?

鮑志鵬説:3為什麼春天在杜鵑嘴裏叫,在桃花杏花枝頭笑?

沒想到孩子們把我準備的問題:1春天來了,課文中的小朋友發現了什麼?2你從春天像個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這個句子中體會到什麼?全從自己的角度提出來,而且還提出了最後令我驚訝的問題。

以前我總以為二年級的孩子還小,上課總是把他們的提問流於形式,等他們提問完,我再把我的問題拿出來讓大家共同探究,今天我嘗試一下,把大家問題簡單的寫在黑板上,選擇以上三個同學的問題作為研究點,大家各抒己見,一會就迎刃而解。不足是缺少了小組合作的研讀。

第三環節,拓展延伸

上完課,我又把教學參考書看了一遍,發現了一個説話寫話的遷移點:你發現春天在哪裏?我這樣設想:先播放春天在哪裏的歌曲,把學生帶入情景,課件展示春天山花爛漫、百鳥爭鳴的畫面,然後讓學生用説自己找到的春天,最後編一首小詩或用詩一樣的語言寫一段話。只是設想還沒上,看明天的效果吧。

3月1日

遷移創新説話、寫話

春天來了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閲讀教學中課文的優美語言、內容情節、篇章結構、思想感情,都是學生創新學習的好材料,將學課文與學作文統一起來,由此及彼,先讀後寫,積極遷移。學課文是學作文的基礎,學作文是學課文的深化,寫作文是學作文的昇華。如學完《找春天》一課,通過電教媒體創設情境,啟迪思維,為學生提供了創造的時空,激發學生大膽想象説話寫話。

導語:同學們,文中的小朋友找到了可愛美麗的春天,春天還會在那裏?然後提出要求:

1仔細看動畫,找春天。

2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説出自己在大自然中找到的春天。

説話提示:

春天來了

講完要求,我播放了春天的'圖片和動畫,播一節讓大家説説自己發現的春天。並拿出了金蘋果綠松樹小金魚寶葫蘆廉價而又實用的獎品。同學們説話的熱情高漲,説出了富有童趣的句子。

説完後,我播放了《春天在哪裏》這首歌曲,同學們拍着手,和着節拍,完全置身於美麗的春光中。不足:為了讓學生説充分,寫話的環節只有移到下一課時。

在寫話前,我怕學生把説的東西已忘了,提出了:回憶一下我們剛才一起找到的春天,你準備寫哪些景物?誰還有不一樣的?學生邊説,我邊板書體現春天的景物:小草、桃花、柳枝、山坡、春風、風箏、蘑菇、小河、陽光、麥苗、筍芽、油菜花、小溪、春雨、野花、田野、大樹、露珠、小朋友、小鳥、蝴蝶、蜜蜂、燕子..

接着,讓大家欣賞好的作品,其實就是範文引路。

春天來了(1)

春天來了,天氣變暖了。

小草偷偷地從泥土裏鑽了出來,小樹長出了嫩綠色的葉子。

花兒開了,有淡紫的二月蘭,有大紅顏色的茶花,還有粉紅顏色的杜鵑花,空氣中飄着一股淡淡的香味。小蜜蜂來到花叢中採蜜,小蝴蝶在花叢中跳起來,花叢中變得更加美麗啦!

小朋友們忙着放風箏。天空中飄着各種各樣的風箏,有鳳凰的,有老鷹的,有蜈蚣的,還有那些叫不出名兒的。天空是五顏六色的,風箏隨着風兒自由地飛翔着,小朋友都歡快地跑着,跳着。

春天,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我愛美麗的春天,我愛充滿希望的春天。

春天來了(2)

春天來了,天氣漸漸暖和了。小草從泥土裏探出小腦袋,好奇地張望着。池塘邊的楊柳長出嫩嫩的新芽。迎春花開了,一串又一串掛滿了枝頭,散發出陣陣清香。一場春雨過後,青蛙、蟒蛇、刺蝟等小動物都從冬眠中醒來了,小燕子也在忙碌地造新房子。

同學們脱去了厚厚的棉衣,換上了鮮豔、漂亮的春裝,變得靈活了,心情也開朗了起來。大家在公園裏放起了風箏,風箏迎着春風在天上飄蕩着,公園裏傳來陣陣歡笑聲。

啊!春天,萬物甦醒,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色。春天真是美極了。

最後提出寫作建議:1運用合適的優美詞句。1模仿第一課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這一點要求有些高)

學生習作。

3月3日

今天,把學生當節課寫的作文批改出來了,雖然不是很好,但孩子眼裏的春天是活潑、流動、可愛的

春天來了

魯李瀟瀟

春天來了,春雨姐姐忙把一首動聽的樂曲奉獻給大家,沙沙沙,沙沙沙。小草弟弟也跟着春雨姐姐的樂曲跳起舞來。

小蝴蝶和小蜜蜂看見了,把小鳥和小溪都叫來唱歌。柳樹妹妹被他們優美的歌聲驚醒了,她伸了個大大的懶腰,甩起自己長長的辮子。

呼――呼――是春風姐姐在叫小朋友。大家拿着五顏六色的風箏,衝出家門到中心廣場放風箏。抬頭一看,哇,真是目不暇接,各種各樣,有飛機、有燕子、有蝙蝠、有金魚..明亮的天空中就像許多風箏開大會一樣。

春天來了

張可曼

春天來了!春天來了!

睡了一個冬天的小草甦醒了。春姑娘看見了,連忙給她穿上一件綠色的衣服。春雨姑姑把晶瑩剔透的小雨點撒到了小草上,草也上好似滾動着一顆顆鑽石。

小花綻開了可愛的笑臉,五彩繽紛的,引來了許多蝴蝶、蜜蜂。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邊飛邊叫,好像在説:春天來了,春天來了

柳樹妹妹看看自己的光禿禿的枝條,一點也不好看,心裏很難過。她就使勁地搖着身子,搖啊呀,柳葉長出來了,鵝黃鵝黃的。春風吹來,柳條好似公主的小辮子一樣舞動着。

太陽公公把小河照的銀光閃閃,可愛的小魚在水裏快樂的游來游去,享受着美妙的春光。

春天真美呀!

關於教學的隨筆13

1、學習態度決定學習習慣

今天上《桃花源記》第一課時。

抽查了一個學生,讓她在黑板上給生字注音,居然有好幾個不會寫。難道是因為她小學時候的拼音基礎差嗎?可是註釋裏也標明瞭注音的,只要記住了就行的。

更嚴重的問題在後面。學習文言文就得字字落實,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讓學生解釋“尋向所志”中的“向”字,居然大多不知道。我説:註釋裏不是有嗎?有學生説,註釋裏只有整句話的意思:“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我問:你們就是這樣看註釋的?其實,每一個字的意思都已經包含在整個句子的解釋裏面了。尋,即尋找;向,即以前;所,一個代詞,不用譯也可以;志,即標記。這些學生的看書習慣就是不那麼認真,實在令人感到沮喪。

要做到字字落實其實一點也不難,只要問一問自己每一個字的意思是什麼,如果不懂就去查證一下,是不難搞懂的。可是他們根本不去問,囫圇吞棗地看一遍解釋,大概的意思有點知道了,就此停止不前了。這説到底是態度問題,是不夠虛心的表現,也是不夠認真的表現。

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習習慣是直接由學習態度所帶來的。

所以,如果要從根本上做起,就必須糾正學生不良的學習態度,這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有目標和計劃,才有意志力和行動力

昨天上《桃花源記》,下課時為他們佈置了兩個任務:一是把課文熟讀成誦,二是把全文翻譯到課堂作業本上。這兩個任務專門考驗他們課外學習的計劃性。並説好今天課堂上檢查。

今天上課時,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昨天佈置的兩個任務。結果是大部分同學都完成了,只有少數幾個(約五人左右)沒有完成。完成任務的同學,是怎麼完成的,沒有仔細詢問,但估計一定是花了一些課外時間的。不論他們是怎麼安排的,至少説明他們有明確的目標,並懂得安排時間去完成任務以達到目標了。這就培養了他們的自覺性和意志力。而只有那些學習目標不明確、意志力也比較薄弱的學生,未能完成任務。

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有了目標,有了計劃,有了行動,就會有信心和勇氣。相信通過自己努力,完成了任務的同學,一定會覺得自己充滿了力量,對自己會更有信心。

3、學習文言,一個字都馬虎不得

今天的課堂上主要是檢查翻譯文句。老師基本上不講,只讓學生依次把文言句子口頭翻譯出來。對於有些字詞學生未能講清楚、講透徹的,老師不失時機地追問,以做到字字落實。

發現的問題主要有:“緣溪行”中的“行”,沒有結合下文下“便舍船”來理解;“忽逢桃花林”的“逢”,有學生翻譯成“看到”,沒有依照直譯的原則,估計是參考資料上看來的。“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翻譯時過於拘泥,沒有根據實際的情況組詞擴句,給譯成“山上有小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小口”當為“小洞口”,“有光”當為“有光亮(透出)”。這反映出缺乏變通的能力。“其中往來種作”,有有學生譯成“這裏面來來往往的人在耕種勞作”,屬於隨意添詞,違反直譯原則。“的人”兩字不應該放在“往來”後面,“往來種作”都是動詞,是並列的關係,如此翻譯顯然造成了文意不順。“其中”的“其”是代詞,指“桃花源”,“中”則是“當中,裏面”,那麼原句可譯為“這(桃花源)裏(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人們”作為主語,補充在“往來種作”之前為妥。“乃大驚”的“乃”,有的學生沒有記住它的意思,儘管以前已經學到過,可見積累文言詞語的習慣還沒有很好養成。類似的還有“不復出焉”的“焉”,“遂與外人間隔”的“遂”,“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的“自”、“雲”,“不足為外人道也”的“足”等。

這堂課的主要收穫是,讓學生明白,文言翻譯的每一個字都馬虎不得,一定要做到,沒有哪一個字的意思是含混不清的。這對於養成他們認真細緻的學習習慣,是很有必要的。

4、自訂計劃,培養自主學習意識

上星期花了幾節課的時間,對學生的學習觀念、學習態度及學習方法進行了一些教育,主要是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教給他們制訂學習計劃的方法。

總的計劃表上要有總目標及任務總量,要有方法措施,要有大致的時間安排。

每週計劃表上要有每天的課節安排,要有每個時段的可用時間,要有具體的目標和任務,要有計劃執行情況反饋。

要讓學生自己先設計,我最後提供計劃處方給他們作參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是一日兩日的事情,也不是一張計劃表所能解決的,而是通過他們自己主動去設計,達到培養他們自主學習意識的目的。

還是從易到難吧。先讓他們設計某一天的學習計劃,然後試行,體驗一下;然後再設計一週的學習計劃,再到一箇中遠期的總體性規劃。

5、自學有成就,可自當小老師

昨天上《陋室銘》。學生對這篇文章可能比較感興趣,事先已經看得比較仔細了,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把文章背下來了。所以課堂上表現得很熱鬧,每提一個問題,都有一陣嘈雜的回答,這種表現欲在以前是很少見的。課上得很順利,理解完了文章的主旨及寫作特點之後,就當堂完成默寫了。

課後感到有點遺憾的是,既然學生的表現欲那麼強,當時就應該趁熱打鐵,叫幾個學生來分析串解文意,讓他們自己當一回小老師--感覺到失過了一個教育契機。

但從這篇文章的教學中,也感受到,只要學生學得主動,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其實是可以教得很省力的。基本的東西學生自己都解決了,教師所需要做的,就是解疑、挖掘、加深和拓展,這就進入了另外一個境界。

6、聯繫社會現實,有助於突破難點,理解文中象徵意義

今天上《愛蓮説》。不出所料,許多學生已經事先預習得很充分了,有近半學生已經能夠背誦了。在剛上課時,他們就忍不住要表現一下,把文章集體背誦了一遍。

既然如此,那麼可以節省一些讀和背的時間,而把理解文意的時間安排得充分點。在重點講了幾個字的讀音和書寫並作了檢查後,我把核心問題拋出來:本文是託物言志的文章,那麼首先要找到所託之物,並找出描繪所託之物形象特徵的有關語句,説説是怎樣運用象徵的,你從哪些描寫中感受領悟到的。

學生很快找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然後展開聯想,紛紛表達自己的理解。

關於“出淤泥而不染”、 “亭亭淨植”、“香遠益清”、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學生的理解都還是比較到位的,比如説“潔身自好”啦,“不與污濁的世俗同流合污”啦,“正直”啦,“美德遠播”啦,“端莊穩重”、“自尊自愛”啦,都還不錯。

關於“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學生的理解有點困難了。

我作了如下一些指點:跟前一句聯繫起來看,“清漣”與“淤泥”都是蓮的生長環境, “淤泥”的“髒”是不好的,可以理解為逆境,那麼 “清漣”似乎就可以理解為“順境”,兩句話連在一起,就更好理解了:一個君子,即具有高尚德操的人,應該如何看待自身所處環境的問題。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環境,都能保持自己的節操,不會因為環境的或順或逆而有所改變,這就是君子之風。

聯繫到實際生活,也許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一般的人總是隨大流的,也就是一個成語所形容的:隨波逐流。從商,難免染上商人的習氣,比如説斤斤計較,工於算計,甚至有欺詐行為;從政做官,難免沾染上官場習氣,比如説吹拍奉迎,圓滑世故,甚至貪污賄賂……如果社會風氣好,也許這樣的人和事就少;但如果社會風氣已經不怎麼好了,那麼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就實在是太難得了。

“中通外直”,關鍵是理解“通”字,“通”者,通達也,無所掛礙,心胸坦蕩,通情達理,虛懷若谷。那麼作為君子,就是目光高遠,處事豁達,不會為生活小事斤斤計較,不會為個人得失而患得患失,悶悶不樂。立身處事,遵道從理,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憂愁。

“不蔓不枝”,關鍵是理解“蔓”和“枝”是一種什麼狀態。“蔓”是“蔓延”,“枝”是“枝節”,給人一種什麼感覺呢?那就是勾勾搭搭,牽牽連連。聯繫到生活實際,與君子相對的是“小人”,小人以“利”為核心,總是在互相勾結的,結黨營私,朋比為奸,他們拉關係,走後門,織成嚴密的關係網,搞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而君子光明磊落,不屑此類勾當。所以又有“君子不黨”之説。君子是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的,是傲然不羣的,是不屑於搞人身依附這一套的,只有小人才趨炎附勢,攀附權貴。

因為字詞方面、朗讀背誦方面,學生自己能主動解決,課堂上省下一點時間,所以就有利於理解深入一些。但一節課時間畢竟太短,所以還是有必要讓他們課外再作深入理解,比如説就本文聯繫實際,寫一篇讀後感。有些課文是用來塑造人的精神品格的,比如此篇。這世界上多一些追求精神高潔的人,至少懂得什麼才算是高潔,總是好事。

7、自學--學生自己能做的事,無須老師代勞

今天上的課文是《核舟記》。這篇文章我決定讓學生自學,在大約40分鐘的時間裏,我讓他們完成這樣幾個任務:一、解決字詞的讀音及生字的寫法;二、把課文讀通順;三、把全文筆譯出來。時間的安排是:完成前兩項任務大約用10分鐘;完成第三項任務用30分鐘。然後我在黑板上把這些目標和時間安排寫出來,並且加上了一些方法指導。

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效率還是不錯的。雖然因為課文比較長,而且筆譯也比較費時,第三項任務沒有完成,但總體上看,學生們都學得很認真,哪怕平時最容易走神的學生,這堂課的時間利用率都是挺高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這個效率是一般的課堂上沒有的。

讓學生自學,目的就是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逐漸學會自己制定目標、尋找方法和安排時間步驟,形成自學能力。凡是學生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儘量交給學生自己去做。我所想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釋疑解惑,並做一些深化、開拓延伸的工作。

8、自學效果如何檢查更有效?困惑

《核舟記》這篇文言文,我主要依靠學生自學。第一課時讓他們自學全文,囑其筆譯,並教給方法。對照註釋和工具書,做到字字落實。第二、第三課時主要是抽查兼答疑。抽查方法事先告訴他們:不規則按學號隨機抽查,每一個被抽查到的學生翻譯一個文句(至一個句號處,作為完整的一句)。這樣,就調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因為這意味着每一個學生都有可能被抽查到,如果抽查到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那麼他也找不到什麼遁詞:因為課堂上已經自學過,課外也有充分的時間準備,除非是自己態度上不認真。

抽杳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基本上學生憑自己的能力解決了文意疏通問題。極個別確實有點難度或學生容易忽略的文言詞類活用現象,教師略加指點強調。

至於寫作特點理解,並不是太難的事情。一是明確本文可歸入説明文之類,二是找出本文用了什麼説明方法,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主要是列數字和作描摹,目的是突出手藝人技藝高超。這類問題稍作指點,學生即可領悟,所以也沒有太花時間。

遇到的問題有:自學之後的抽查,對於學得比較好、基本上不存在疑難問題的學生來説,這個環節顯得有點浪費時間了。怎樣讓這部分人能不虛度這段時間?現在還想不出什麼辦法。不過,這部分人在聽別人回答問題的時候,也在跟自己的答案進行對照,這對於加深理解和記憶,還是有作用的,等於是複習了一遍吧。

9、文言文就要多讀,短文要熟讀成誦

今天上《大道之行也》。這篇文章比較短小,意思也不難理解,還是以學生自學為主,重點是把文章熟讀成誦。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文言文,朗讀就顯得更重要了。

我安排的學習步驟是這樣的:

首先是輕讀課文,解決生字、多音字讀音。對照課文註釋和詞語手冊,給生字標註讀音。板書“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幼有所長、矜寡孤獨、男有分、貨惡其棄於地”,指名個別學生朗讀,對錯讀的字正音後,全班齊讀,然後指定個別學生上黑板給加點字注音,重點是“與”、“睦”、“長”、“矜”、“分”、“惡”。再齊讀鞏固。

解決了字詞讀音後,接着是齊讀全文。(如果學生基礎差,齊讀前應安排教師領讀)。

第三步是學生自學,疏通文意。對照註釋和工具書,口譯全文;對疑難之處做標記;在全班舉手質疑,討論解決;然後分成四人小組,組內每個學生翻譯一句(至句號處為一句),對有爭議的字句再在班內討論明確;最後教師把全文口譯一遍,學生對照自己的翻譯,檢查疏漏或不準確之處進行糾正。

第四步是熟讀全文,以至背誦。分四人小組,輪流領讀一遍;小組內進行齊讀,直至齊背;各小組之間進行進度比賽,看哪小組最先能夠齊背下來。然後挑選背得最好的小組,讓其領背一句,全班跟着背誦一句;最後全班試着齊背全文。

第五步是理解全文:交代一下孔子説這段話的背景,説説這種理想社會的特點是什麼,並結合《桃花源記》談一談,桃花源中的人們生活跟這種理想社會有什麼相似之處。學生熟悉全文以後,這些問題是很好理解的,不必過於糾纏。

最後齊背全文,並爭取默寫下來。

這樣,一堂課之內,全文不少於朗讀十遍,學生課內達到背誦應該不成問題了。

10、怎樣才是高品質閲讀--“對話”

上午學習杜甫《石壕吏》這首詩的時候,出現了令我意外而不快的一幕:在理解全詩所表現的情節時,有好些學生對“老翁逾牆走”、“婦啼一何苦”、“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等情境,表現出嘻嘻哈哈的態度,也許在他們心裏,只是覺得好笑,而根本沒有惻隱之心。這其實就是一種看客心態、麻木不仁的心態。他人的苦難與自己無關,反而是可以供自己娛樂的工具。

於是,我又重提“對話”理論:閲讀文本,就是心與心的對話,就是要讓自己的思想感情進入文本,進入文中的情境,與作者筆下的人物對話,與作者本人的心靈對話,入情入境,把自己當成作者,把自己當成作者筆下的人物,這樣才算是真正會閲讀。如果文本是文本,自己是自己,把文本置於自身之外,看作是與自己毫無關係的東西,那麼,就連閲讀的門都沒有摸到。要像水滴滲入海綿一樣去深入文本,不要像水滴在玻璃上滑動一樣,浮在表面。

學生聽了這些話以後,神態開始嚴肅起來。

我説:把你當成當時的杜甫,或者把你當成向酷吏哭訴的老婦,一家之中遭遇如此巨大的犧牲,還要繼續為這個亂世付出犧牲,你還會如此嘻嘻哈哈嗎?你對老婦所作出的決定,難道沒有任何感覺嗎?

接下去,學生理解文本時,態度比較認真,對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也比較容易理解了。杜甫當時的思想感情是很複雜很矛盾的:一方面對付出巨大犧牲、生活幾乎面臨絕境的老百姓,是寄予深深的同情,“哀民生之多艱”;另一方面對於統治階級的冷酷殘忍也予以含蓄的批判,但對於為國家作犧牲,又視為理所當然,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所以對於老婦堅強地接受苦難,繼續為這個時代作出犧牲是深懷敬意的,是讚美歌頌的。

這堂課,再提“對話理論”,我認為非常必要。因為多數學生確實沒有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閲讀品質是非常低下的,這就需要時常提醒他們,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閲讀品質。

11、養成認真的習慣很難嗎

今天學習酈道元的文言文《三峽》。因為已經有過自學文言文的經驗,所以這堂課我還是要求要求學生自學。應該説,大部分同學已經逐漸適應了這種學習方式。

剛上課我就宣佈這堂課是一堂自學課,並啟發他們自己定學習目標和任務。我説:這堂課要解決什麼問題呢?在他們發表了意見之後,我小結了一下:一、讀通課文(前提是解決生字讀音,還要把課文讀通順,不讀破句);二、字字落實,筆譯全文;三、背誦並默寫全文(看時間情況)。大致的時間分配是:第一項任務5-10分鐘;第二項任務25分鐘;第三項任務10分鐘。

在完成第一項任務的時候,分別進行了齊讀檢查和個別朗讀檢查,均發現一點問題,就是個別字的讀音學生沒有解決好。比如説“屬引悽異”,文中的讀音是“囑”,而不是“屬於”的“屬”,但抽查了兩個學生,卻都讀錯了。這是非常令人驚訝不解的事情。因為課文註釋裏就有這個字的注音,而且平時我一直在強調:在學習一篇新課文前,必須對照註釋、詞語手冊解決生字讀音,把讀音標註到生字上面。然而,這個習慣有些學生就是沒有養成。

我對他們説:“養成這個習慣就那麼難嗎?有些同學習慣了依賴老師,到了初中,仍然沒有自學的能力。其實自學有多難呢?就是自己去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註釋裏的生字注音標到課文裏面去,讀一讀,記住這個讀音。這件事情有多難?不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情嗎?如果小學教師給你們教‘屬引悽異’的‘屬’字讀音,可能會這樣教:先在黑板上寫上這個詞,然後給這個‘屬’字標上注音,然後説:同學們,跟着我把這個字念一下。難道要這樣教,你們才能學會這個字的讀音嗎?”

抽查到的這些同學,相對來説自學能力不夠強,以前這個別學生也有過反對自學的言論。從這堂課來看,可能還是觀念沒有轉變之故,總是等着老師給她安排做什麼,自己學得不主動。這説到底,還是觀念的問題和習慣的問題。

但從整體來看,課堂效果還是不錯的。第二項任務有些學生20分鐘就完成了,大部分學生25分鐘內完成,第三項任務,10分鐘之內大部分學生把課文讀背了。至於默寫,留到課外去完成也未嘗不可。總之,學習有了目標,有了計劃性,效率還是挺不錯的。

字字落實遇到的問題,我沒有當堂給他們解決。

我問:是現在就給你們解決呢,還是你們自己先試試呢?他們表示願意自己先去嘗試一下。

12、自學--自教:前提是自覺

前天兩位同學當小老師,課上得比較成功。昨天學習《觀潮》時,學生們還是堅決要求自學,並要求再當小老師自教。這樣看來,一個課時自學,一個課時自教,就形成了“自學-自教”模式。

學生已經有了自學的熱情,這時候就不能夠潑冷水,對於探索中的不足,也應該諒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

自學的課堂上,同學們表現已經非常不錯,反正沒有哪個閒着無事,都很認真地在學習鑽研。今天的課堂上,則由他們自教,其實就相當於選出主持人,組織課堂討論。

這堂課踴躍報名當小老師的有朱夢婷、周珠婭、朱丹丹。

朱夢婷因為有過主持的經驗,上台後顯得落落大方,很老練。與同學的溝通也很自然。比如上課前,她先來了一段開場白,調動了一下學習氣氛。在討論過程中,也能不時的插入自己的見解,對某些重點的詞語進行了追問。更難得的是,她還組織了段落大意的概括和寫作特色的討論,對於所教段落的修辭方法進行了詳細討論,這樣一來,同學們對第一段就學得非常透徹了。

周珠婭和朱丹丹則略顯拘謹,但環節仍然很清晰,該做的事情都沒有遺漏。周珠婭在處理譯文環節時顯得不夠老練,在指名同學全譯了第二段以後,本來只需對某些重點詞語或不懂文句再作引導討論,可是她自己把此段落重新翻譯了一遍,不僅重複,而且費時較多,而對其中的關鍵詞句則忽略了。她也組織了大意概括和問題討論,但問題比較偏:“從哪裏可以看出把船比作潮水?”結果造成了大家莫名其妙。看得出她對自己的表現不夠滿意,但我覺得也不錯了,畢竟是第一次上台。

朱丹丹能夠舉手,是我想不到的。這位同學給我的感覺向來是比較內向拘謹的,以前課堂上舉手次數也不多。這次她表現出了這麼大的勇氣,我毫不猶豫地給了她表現的機會。她有兩點做得很好,可圈可點:一是注重一般人容易忽略的字詞,在指名翻譯後,殺個回馬槍--追問一下對個別字詞的理解,比如“而僦賃看幕”、“而旗尾略不沾濕”兩句中的“而”字;二是敢於讓那些平時學習不夠認真的同學來表現,只要給了他們機會,他們也顯得比較認真。或許是有意來激勵他們?這些同學平時往往會被老師忽略,是自己的同學給了他們公平的機會。還有一點:對於自己不懂的地方,表現得很謙虛,比如説兩個多音字的讀音,“車馬塞途”的“塞”,“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的“幹”,同學們提出質疑,她就讓大家查詞典。略嫌不足的是有些環節時間拖延太長,顯得節奏鬆散,影響了其他內容的學習。但總的來説也很不錯了。

最後,我得到一分鐘的機會,給他們指點了一下作者所處的時代及文章寫作的背景,使他們對文章所包含的故國之思有所瞭解。

這麼看來,我差不多要失業了。

如果時間上能夠安排得緊湊些,那麼還可以節省五到十分鐘時間,把課文讀熟,個別精彩段落也許能夠讀背。但這個代價,我覺得花了也值得。還有什麼比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重要呢?只要給他們表現的機會,他們的能力一定會提高得更快。課堂上五到十分鐘的時間損失,在他們有了自覺性的前提下,是很容易給補回來的。還有一點感覺,安排朗讀的時候,他們多是採用齊讀,方式還不夠多樣,沒有小組讀,也沒有抽讀。這在以後嘗試中是值得注意的。

我覺得這種形式的學習還值得繼續嘗試。

13、自學-自教:從內容到形式都應深化

昨天學習《湖心亭看雪》。絕大部分學生照例要求自學,但也有個別學生表示異議:“又是自學!”語氣中透露出厭煩情緒。

應該説,大多數學生已經適應了自學方式,找到了自學一篇文章的方法。但自學課的程式和內容可能會顯得單調。比如説這些天的內容就都是文言文,一般都是按着“解決生字-讀通課文-理解文句-背誦默寫”的順序進行的。

這堂課能取消自學嗎?當然不能。自學能力只能在不斷的自學中培養和形成。自學的取向不能削弱,只能加強。但是在內容和形式上應該有所改變。

於是我説:“這堂課自學,我要提一些新的要求。一是半節課之後,我要抽查你們學到了什麼,學得怎麼樣,比如説抽背、到黑板上默寫、抽查對文句的理解等;二是要在內容理解上加強一些,針對課文內容多提問題,提一些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並嘗試解答,主要從作者的表達意圖、寫作特色方面去理解。下堂課讓你們自教會有些困難,打算這樣安排:先給你們半節課的時間交流自己對文章的探索,有理有據地説自己的觀點;再由老師花半節課的時間作一些分析總結。”

於是學生積極投入自學活動,各有各的安排,各有各的做法,從總體看顯得有點亂,有讀的,有寫的,有背的'……但從個人來看,卻是有條有理的。半節課之後,我讓他們靜下來,作了一點調查:“你們做到了哪些事情?”他們紛紛表態,解決了生字,背誦了課文,筆譯了全文,還有説已經默寫了一遍的。

我説:那麼先齊背一下看看。背過之後呢,感覺在語氣語調方面有點問題,於是我説:“這篇文章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來讀?應該注意一下。下面要不要聽我給讀一遍?”他們表示歡迎。於是我示範朗讀了一遍。他們聽得很認真,似有所悟。我説:“要注意通過朗讀表現出意境及人物的心情,要注意體會文中人物説話的語氣。下面你們再齊讀一遍試試看?”他們齊讀了起來。這一次聽起來感覺好多了。

然後我又檢查了兩個同學的默寫,讓其到黑板上默寫全文,其他同學仍舊完成自學任務。如果基本任務都已經完成,就鑽研課文,主要任務就是自己針對課文內容去提出一些問題,主要是圍繞作者的表達意圖來提,並嘗試解答。

下課前再一次齊背了課文,並囑其準備好下堂課的討論交流。但我隱約有點擔心: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未必能提得出多少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討論交流未必能有多少深入充分。這當然沒辦法,理解能力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只好先試試吧。

14、提不出問題是最大的問題,懶於參與是課堂低效的根源

星期五課堂上佈置自學,原定計劃是今天課堂上給他們半節課討論問題。但是我那時就有個擔心,課堂上他們提不出多少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導致交流的效率不高。昨晚(星期天晚上),我又專門為這事到教室裏作了佈置,讓他們事先準備充分點,以免課堂上出現無事可做的現象。

今天的課堂上,我首先佈置他們朗讀,接着抽讀了幾位同學,並進行評價。做這步工作的目的是,看他們能不能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如果能夠讀得好,説明他們對文章的意思基本上理解了。但是讀得並不是很理想,文中的那種意境並沒能很好地表現出來,我又作了範讀指導。

然後是組織討論。先挑選一位主持人,主要是組織同學們提問及討論。但主動報名的人很少,等了大半天沒人舉手,最後還是朱夢圓承擔了這個任務。

朱夢圓的主持做得挺好,先讓同學們就課文內容提問,然後組織討論,一個問題討論完畢,讓同學們接着提問;如果問題最後沒有得到解決,就先存疑。

有幾個問題還是不錯的:有人認為“是日更定矣”,課文註釋弄錯了,不是指晚上,而是指早上八點,引起大家到文中找依據,有理有據地開展辯論;有説“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是否矛盾,有問“湖中人鳥聲俱絕”是從什麼角度寫景的,寫了一副什麼樣的景象?有問“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與“更有痴似相公者”所指何人,是不是同一人?有問“為什麼要寫出“是金陵人”,也有問量詞的表達作用。

但討論時,大多是不甚了了,缺少透徹的理解。

課堂上存在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討論交流的效率不高。一是提問的同學少,二是參與討論的同學少。本來打算給他們半節課的時間,基本上解決問題,但從實際效果看,拖拖拉拉一節課,也沒有幾個問題得到了真正的解決。課堂上的熱鬧是少數人的,許多人乾脆就是無事可做,既沒有問題要提,別人提出的問題又不參與討論,就那麼幹坐着,有些甚至無聊到玩指甲,翻看別的東西等等。這就可見,他們多數人事先根本沒有深入思考過,即使別人思考過的問題,他們也仍然不願意去思考一下。

這反映出他們鑽研課文的自覺性和能力均十分有限,還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的主動狀態,課堂仍然是老師的課堂,他們仍然習慣於老師講解,自己做筆記。

如何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是一個極為重要和迫切的問題。

15、錯別字是怎麼來的

今天學習《詩四首》。這堂課的任務就是先讀背並默寫,再理解其中一首詩的內容及思想感情。

抽查默寫,是讓個別學生到黑板上分別默寫一首詩。其中一個學生默寫《使至塞上》時,出現了許多錯別字,“單車欲問邊”,“單”字少了最後一橫;“屬國過居延”,“延”寫成了“廷”;“徵蓬出漢塞”,“徵”字給加了“艹”;“歸雁入胡天”,“胡”寫成了“吳”,後來才改寫過來;“蕭關逢候騎”,“候”寫成了“侯”。另外,全詩沒有寫標題和作者,也沒有一個標點。總共40個字,錯別字就有5個。

為什麼會寫這麼多錯別字呢?當然是以前的習慣造成的,粗心大意成了習慣,要改掉也很難。也有學習方法的原因。這類學生讀書的習慣一般是靠死記硬背。比如説要背誦和默寫一首詩,就是拼命地讀呀念呀,這時候只有嘴巴起作用,眼睛和大腦均不起作用,眼睛看到的字也只是模模糊糊的印象,因為沒有仔細看。等到功夫用夠了,“自然而然”能背出來了,那麼就開始默寫。這時候呢,寫出來的字就完全根據殘留在腦子裏的語音,結果就寫了錯別字。

讀書要眼、口、耳、心、手並用,即眼觀之,口誦之,耳聽之,手劃之,心記之。背誦默寫之前,必須對內容有初步的理解,而不是完全着機械記憶。如果真能這樣去做了,怎麼可能出現那麼多錯別字呢?

所以,錯別字的來源就是“有口無心”,“有眼無珠”。那是一種極其惡劣的學習習慣。

16、教師無法替代學生思考

聽説《橋之美》這篇文章比較難上,因為山區學生對於審美藝術方面積累很少。

學習中的問題,要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既然面臨困難,解決困難的辦法還是要充分相信學生,充分發動學生。教師準備得再怎麼充分,都無法代替學生的思考和理解,對於學生理解這篇文章未必真有什麼用處。所以我還是打算讓學生自學。

我所能做的,不過是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我在導入的時候提了一個問題:能想到跟橋有關的優美詩句或詞語嗎?

在學生七嘴八舌表現了一番後,我再問一個問題:詩人眼裏的橋,和科學家眼裏的橋、畫家眼裏的橋會有什麼不同?

學生髮表了自己的見解。當然見解不在深淺對錯,關鍵是他們能參與探討,這就夠了。

我作了必要的概括:科學家眼裏的橋,是科學的,裏面充滿着結構設計、力學計算、數據測量等等;詩人眼裏的橋,是情感的寄託,裏面有喜怒哀樂,如“小橋流水人家”“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鵲橋”;畫家眼裏的橋,是充滿美感的,因為他是用審美的眼光來看待的。

我們今天要學的一篇課文,正是一個畫家寫的。看看大家從這篇文章中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發。

在學生充分朗讀、熟悉了全文以後,我提了一個問題:

題目是《橋之美》,那麼在作者的眼中,橋究竟美在何處呢?到文章裏去找。

學生找出:橋之美,有詩境美,有形式美,有結構美,有對比美。

我又追問:作者所認為的橋之美,主要是着眼於哪個方面的?

學生找到有關語句,我讓他們齊讀。重點劃出“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我又問:為了説明橋之美,作者舉了哪些例子?找出來,分別説一説體現了哪一種美。

把注意力引到重點研讀第四自然段。然後討論。

17、教師講的80%-90%是沒用的

長期的語文教學,使我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課堂上教師講的東西,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沒有用的,只有學生自己琢磨出來、領悟到的東西,才是真正管用的。所以,用這個理由,我就儘可以偷懶,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讓給學生自學。

今天要上《蘇州園林》一文。這篇文章挺簡單的,學生憑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夠學懂。我想,應該提醒學生注意的無非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説明順序。其實用“説明順序”這個提法我是不樂意的,乾脆説“寫作順序”就行了,因為天下文章,無論什麼樣的文體,都是要講究寫作順序的。本文條理非常清楚,對於學生來講是值得學習模仿的,所以不能不強調一下。

二是注意把握説明對象的特徵。既要注意到總體上的特徵,又要注意到一些細節上的特徵。

三是要注意,為了説明對象的特徵,運用了什麼樣的説明方法?

從總體看,作者是以什麼樣的視角來寫這篇文章的?選定了這樣一個視角有什麼好處?

18、敢想敢説,不迷信標準答案,才有創造性思維

今天上《説“屏”》。

昨天晚上跟學生有過交流,就正反兩方面看法交換了意見。所以上課前我跟他們商量:“有些同學認為,在課堂上朗讀課文屬於浪費時間,真是這樣嗎?”

好些同學感到奇怪:“誰説的,誰説的?”

我説:“朗讀課文還是必要的,可以熟悉課文,可以解決生字新詞。一定要養成這樣的習慣:一篇文章拿到手裏,必須輕輕朗讀一遍,把陌生的字詞標上音,瞭解一下它的意思,可以參照課文註釋,詞語手冊或字典詞典等工具書。你們讀通一篇文章的能力是有的吧?自己解決生字新詞的能力是有的吧?這不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多花時間了。如果不放心,為了檢查你們是否能把課文讀通順,又進行朗讀檢查,那倒真的有點浪費時間了。希望課前最好能把文章讀熟、讀通順。下面就讀一遍課文,自己解決生字新詞。”

關於生字新詞的學習,在我所任教的班級,基本上不專門佔用課堂時間,要求預習時解決。如果真有什麼不放心的,專項複習的時候,專抽幾節課,集中解決字詞。

學生在朗讀了課文以後,我説:“讀通了課文,還要讀懂課文。你們讀懂一篇文章的能力應該是有的吧?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同學也是有的吧?這節課老師給你們提幾個問題,由你們來解決。別人提問,你們解決問題,這個能力應該是有的。”

然後,我給他們依次提了七個問題:

1、這篇文章説明的對象是什麼?説明對象具有哪些特點?到原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這個問題很快就解決了,學生在第一段裏找到重點句,我指導他們再找出關鍵詞--這是提取關鍵信息的方法。特點:似隔非隔,在空間上起着神祕作用;功能與美感想結合。

2、“屏”的功能與美感分別是指什麼?到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還是同樣的方法,原文中先找到相關語句,然後選擇關鍵詞,他們也順利找出來了。功能:分隔室內室外,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可以擋風;空間仍然是流動的;室內屏風“與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女子房中“可以緩衝一下視線”。美感:有書有畫,是一種藝術點綴。

“對於空間仍然是流動的”這一功能,學生開始不甚注意,於是我問了一句:如果僅為了分隔空間,遮擋視線,那麼砌牆不是挺好的嗎,更牢固啊。他們馬上注意到,屏風“巧”就“巧”在可移動,很靈活,“空間可以流動”這一點,正照應了第一段中的“巧”字。

3、屏的類別有哪些?是按什麼標準分類的?

這個問題很簡單,原文就有。學生很快找出來了。我強調:分類別是一種説明方法,凡是凡分類別,一定要有分類標準。那麼,不用課文裏的分類標準,自己試着再立一個分類標準,把屏風再作分類,試試看。於是,學生有的按用途分類,有的按位置分類,有的按大小分類,有的按雅俗分類……雖然有的分類有點勉強,但至少他們明白了一點:分類別必須要有分類標準。

4、怎樣才能發揮屏風在建築美上應起的作用?

這個問題看似容易,其實極可能回答不完整。因為有些句子的表述比較隱蔽。果然,一個學生很快找出該段落的最後一句。我肯定他找的對,但表示還要仔細找一找。結果,陸續地找到了其他句子。特別是關於“造型”“色彩”“繪畫”,原文的表述是這樣的:“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覺傖俗,繪畫尚少詩意”,一個學生對此句作了變通:“應該注意造型輕巧,色彩精緻,繪畫要有詩意”。我立即表揚了她,對句子的理解,要從正面、反面、側面多方位變通,才能理解得全面準確。然後我説,其實這句話還可以表述得精練一點:造型、色彩、繪畫都要有藝術美感。

5、作者對屏風懷有怎樣的感情?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學生注意到“心生嚮往之情”“實在微妙”“外國人齊聲稱道”等詞句,表現了喜愛、讚賞、自豪感等,還有一個學生從最後一段理解,認為正因為作者太喜愛屏風了,所以希望建築師、傢俱師們能創造出超越前人的屏風來,角度獨特,也應該是對的,值得肯定。但還有些語句學生沒有注意到。我就特意作了提醒:作者怎麼看待“屏風”這個詞語的?聽到跟屏風有關的古詩句時,是什麼感覺?這説明了什麼?於是找到“富有詩意”“令人銷魂”等詞,從中體會到喜愛、陶醉的思想感情。

6、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能不能猜一猜,可能是什麼原因促使作者動筆寫下這篇文章的?

學生到文章中找相關依據。有一個學生很聰明,發現原文中有這麼一句“這是因為製作者和使用者沒有認識到屏在建築美中應起的作用,僅僅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緣故”,猜測説本文是為他們而寫的,目的是引起他們的注意。我表示肯定,然後進一步講述:這可能是作者看到現在許多屏風的製造和使用,把詩意弄丟了,把藝術美感弄丟了,心裏感很遺憾,所以專門寫了這麼一篇文章,發出呼籲,以引起人們的注意,要把這種珍貴的傳統文化延續下去。

7、引用古詩詞有什麼作用?

學生的回答已經遠超出參考書的理解。有一個學生説:古詩是古人寫的,説明古人很關注屏風,用詩詞表達了對屏風的喜愛;而作者引用古詩,也是表達了對屏風的喜愛;另一個學生説,古詩描述了屏風,説明屏風歷史悠久--這時有其他學生髮出笑聲,我説,他説得很好,他的思維角度很獨特,很有創造性,也説得很對。還有個學生説,引用古詩詞,使文章的風格也很典雅,富有詩意。我立即肯定了她的思考角度--從文章的語言風格角度來理解,也是很可取的。最後,我補充了一點自己的看法:屏風和古詩詞都屬於傳統文化,屏風上的書畫,本身就通常題寫有古詩詞或來自詩詞的意境,把古詩詞引用到説屏的文章中,是很相稱的,很協調的,可以説是相得益彰。

最後,關於思維的創造性,我説,中國的學生因為要應付考試,從小就被標準答案給套住了,腦裏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有,也會懷疑自己,經常會這樣想:我的答案跟標準答案是不是能符合?所以中國的學生很乖,很少胡思亂想,很少標新立異,正因為如此,同時也就喪失了創造性。其實迷信標準答案就是迷信某一個人,因為標準答案也無非是某一個人的腦袋裏想出來的。你的看法也許比他還要高明呢。這堂課,我們班一些同學的想法,就比教參上的答案要高明得多。千萬不要迷信他人,千萬不要自套枷鎖,一定相信自己,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我曾經寫過一篇隨感,標題就是《標準答案的罪孽》。

我覺得,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確實要經常關注,幫助他們破除不良的觀念,樹立正確的觀念。比如説對於標準答案的依賴,那絕對不是好事,它束縛了多少學生的思維。我對此是深惡痛絕。所有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對那些戕害思維能力的東西,我是不能容忍的。而學生的每一點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我都覺得彌足珍貴,因為見到的確實太少了。

關於教學的隨筆14

主要可以通過以下的途徑去了解:

一、與學生溝通。這主要有與學生交談,看課堂上的表現。

二、與家長聯繫。通過與家長聯繫,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學生以前的學習情況。

三、看學生的週記。

而對於現在的高一新生,由於中考與高考的要求不一樣,中考是水平測試,而高考是選拔性測試,導致了許多應該在初三就學會的知識而沒有學,比如説氫氣的驗純和蒸餾實驗在初三是拓展課,一般老師是不會講解這些內容的,所以導致了初三的知識與高中的知識脱節。

這就要求我們新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熟悉初中教材和中考要求,瞭解學生的知識水平。

二、加強學習方法指導。比如有序記憶、實驗觀察、使用圖表、閲讀理解信息、使用例題、範解。

三、合理使用習題。選擇好教學輔導書,忌隨意、雜;指導選擇習題,忌多、偏、難、超;適度創新;把握好階段測試的難度。

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筆記;規範表達;歸納總結。

五、能力培養要假以時日。能力是學生自己形成的;能力是以知識的積累為前提的;能力是需要經歷的。

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適時地增加趣味性,使學生想學。

七、不要把我們的“客户”嚇跑。不要出太難的題目,使他們覺得很難學。

相信在未來,我會對學生有更深刻地把握,對高中化學的教學有更深刻的瞭解,儘快地適應高中教師的職業。

關於教學的隨筆15

初中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主要是記憶、重現、簡單模仿。這種較為機械、死板的方法不適應高中注重能力及創新的要求。高一年級教師有責任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使之適應高中化學學習,學習方法的正確與否是決定能否學好化學的重要一環。如何進行高一的化學學習呢?我認為得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首是先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第一步要做好課前預習。預習時要邊看、邊想、邊寫,在書上適當勾畫和寫點批註。看完書後,最好能合上課本,獨立回憶一遍,及時檢查預習的效果,強化記憶。同時,可以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和思路,找出重點和不理解的問題,嘗試做筆記,把預習筆記作為課堂筆記的基礎。第二步是掌握聽課的正確方法,處理好聽課與記筆記的關係,重視課堂討論,不斷提高課堂學習效果。要學會科學地思考問題,重理解,不要只背結論,要及時弄清楚教材思路和教師講課的條理,大膽設疑,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善於多角度驗證答案。第三步是課後複習應及時。課後複習時要抓住知識的基本內容和要點。嘗試回憶,獨立地把教師上課的內容回想一遍,養成勤思考的好習慣。同時整理筆記,進行知識的加工和補充。還要看參考書,使知識的掌握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第四步正確對待作業。學會獨立思考,認真做作業,以求理解提高。第五步是課外學習。要逐步掌握科學地學習規律,大好基礎,循序漸進,温故知新。課外學習包括課外閲讀,參加課外實踐活動等。課外學習能有效地將所學知識與生產、生活聯繫起來,幫助同學們加深對課內知識的理解,開闊眼界,激發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

其次注重化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由於初中化學知識遷移很少,抽象思維能力要求不高,所以初中學習更多地體現了思維的直觀性經驗,屬於經驗型邏輯思維。而高中學習更多地要求抽象思維,也就是要具有創新思維的意識,而不是根據經驗解決問題。現在的高中教材“活動與探究”、“交流與討論”、“觀察與思考”等欄目,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形成創新能力而設計的'。另外,化學課外作業中的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歸一、巧解習題,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正視初高中學習思維品質的差異,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和矯正我們的高中學習,選擇科學有效地方法,順利完成高中的學習任務。

最後一點事合理利用時間。高中學習任務比初中重,所以合理安排每天的學習、休息、娛樂也至觀重要。

總之,高一新生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在老師的指導下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為整個高中的化學學習開好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