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隨筆

來源:尚雅範 2.27W

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通常作者通過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的一種文體。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的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的隨筆

清明的隨筆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那一首《清明》,寄託給我們以思念,相隔數千年,在那落雨的春日之中,寂寥無聲。——題記

我常想:清明,大概是一個不太受歡迎的傳統節日——在這時,想起已逝的親人、朋友,許多人多會不禁潸然淚下——這情,這景,可有誰會開心高興呢?

可至少我是為他們高興的。

——清明,掃墓,除盡那墓前的灰塵,放上作為供品的水果,點心。焚上幾根香,裊裊煙霧升起,籠罩在墓碑前,寂寞而憂傷。也許,那是一座無名的墓,墓碑孤獨地矗立在野地上。然,那是,一個鮮活生命長眠的地方,那不是無主之地,那是他們的,庇佑親人的最終愛念;最後的篇章。

清明時節,細雨綿綿,清風瑟瑟拂過面頰,像葬禮上的悲涼樂章。親人們,朋友們長眠於這廣袤的大地之中,也許數百年後,也許數千年後,他們終究會歸於塵土。而這裏,是他們最後的歸宿,他們人生路途的終點站。可人生沒有最終篇章,那清明中的一抹微笑,是親朋好友對他們最後的悼念……

在清明時節踏青,不知是誰提出的,我想,在清明時,走過那一片青翠的草地;走過那一片晨露中的草地;走過,那一片温暖的草地。尋找着永遠離開的人,他們在這裏留下的痕跡;——帶着對已逝之人的思念,帶着他們對這世間的最後一絲眷戀……

清明,掃墓,是對已逝之人的`悼念;清明,落雨,是自然對親人的勸慰;清明,踏青,是對已逝之人的懷念。

清明這個節日,是我們對已逝的親人朋友在這世界上最後一點留存痕跡的證明——證明他們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曾活在這世界上。

試問:那“路上行人”為何“欲斷魂”?因為,他們,在懷念在思念,也在想念啊。一個人的生命能有多長?它也許很短,在不經意間逝去,可它同樣也很長。在即將逝去的那一刻,留在了在很多很多人的心裏,永不泯滅。

謹以此文,記清明。

清明的隨筆2

又就是一年清明時,起風了。思緒隨着風兒愈飄愈遠,或許談不上傷感,或許談不上離愁。只就是在這懷念的季節裏,想起了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於就是,淡淡的哀愁隨着清波盪開,盪開。

清明時節雨紛紛。瞧,飄飄灑灑,悽悽冷冷,絲絲細雨,濕潤了心頭,也喚醒了我。滴滴答答,似乎很雜亂,又似乎很有律動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輕輕地走在這林間小路上,享受着這難得的安靜。低頭沉思,想起了那個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像我一樣,沉醉於這清明小雨之中。清明,雖然就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但細雨紛紛,讓人感受到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於就是,他寫下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時節雨紛紛。他就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裏,我理所當然地想起了已故的親人。他們走了,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但卻免不了多愁善感幾回。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就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杜牧或許與我同樣的心情。看那春雨濕衫,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複雜。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又平添了一層愁緒。於就是,他寫下了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覺小了,我的愁緒彷彿收斂回來了。人生自古誰無

清明的隨筆3

從縣城開車出城,讓人總有種螞蟻出行、蝸牛移動的感覺,那幾條寬敞的大道硬是被車塞得滿滿的,行車時的那個慢,讓人憋氣的真想罵人。

出了縣城,沿着105國道北上30多公里,便是老家了。平時只需40來分鐘的開車路程,今天卻硬生生的給折騰了一個多小時。而且,開車時的那種人車陷在鐵流裏的滋味,讓人總感覺現今的路是越來越窄,車是越來越多,我們生存的空間是越來越小。

對於生活在鋼筋水泥城池裏的我,每年的清明節時,自然是得按照習俗,去到老家進行傳統的“掛紙”掃墓活動。雖然今天這才早晨八點多鐘,但外出祭掃的人特別多,讓人明顯的感覺路上的行車和人要比平時多了好幾倍。按説,這清明時的氣候應是那種“雨紛紛”的景緻,可你瞧今天這天氣,卻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種“雨紛紛”朦朧意境。那滿地的陽光明媚,二十多度的温和氣温,讓人享受的是一種江南仲春的嫵媚。

老家是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丘嶺之地,也是個以種植水稻為主,森林為輔的農業大縣。她的這種發展模式,自然造就不了什麼像樣的工業經濟,因而成了一個相對經濟欠發達的地方。然而最讓人欣慰的是,老家還擁有靜美的原始田野,有令人羨慕的不可多得的原生態環境。這種美,是那種過度發展工業的地方而沒有的,也是現今人們所向往的,這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一路的行車過程中,車窗外飄過的綿延起伏的山丘小嶺,青翠得總讓人頓生憐愛之心;錯落有致的村莊點綴在綠意濃郁的田野裏,讓人捕捉到的是一種悠閒的田園生活詩意,是一幅巧奪天工的田園畫境。人生活在這幅畫裏,享受的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完美合一愜意。只是這季節,那不時傳來的陣陣此起彼伏的燃放爆竹之聲,和那山坡嶺上隨處可見的三五成羣結伴而行的祭掃之人,才會讓人感到,這清明節在當地的盛興。

在鄉俗的習成裏,老家的清明歷來沿襲着“清明掛向前,冬至掛到年”的祭掃習慣,遵守着只爭前不往後的規矩。而每年的清明節,人們這天不管人有多忙,身在何地,一般都會放下手頭的事,而騰出時間去施“行禮”。記得小時候裏的自己,清明的這天吃過早飯後,自會被父親帶着來到村中的祠堂,而會同族裏的大小男丁們去祭祖,然後才跟着大人們去到村莊外的山丘上的墓地,沿着這個山丘走到另一個山嶺,而依次地進行着掃墓的活動。等到掃墓完後,大家才一同返回到村中的祠堂。而這時的我們,就只能是瞪着眼去聽大人們説着那些自己還聽不明白的議事。議事的議程結束後,就是全族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聚在祠堂中統一用中餐。這種熱鬧過後,也代表着這年的祭掃活動結束。只是,隨着時代的變遷,從前的這些“規矩”已是很少有人去遵守,繁瑣複雜的祭掃“儀式”也不會有人去照搬,這清明的祭掃活動,早已被流行的文明新風取而代之了。

清明註定是一個憂傷的日子,也是一個讓人懷念故人的哀愁之日。這個日子會讓許多的人沉浸在一種對已故親人和親朋好友的深情緬懷中,一種在對以往生活的深深追憶裏。現在每年的這個節日,我同許多講新風的人一樣,定會攜妻帶子的回到自己老家,來到那靜靜的山丘岡上祭拜自己的先人,打掃那些長眠於此地的親人墓地,並對他們表達一種深切的緬懷之意。不巧的是,今年的清明,我那失業又再就業的`妻子得為五斗米折腰,兒子得為一方百姓的平安擔當護衞,那麼陪同我前往老家的只能是還在求學中的女兒了。

到達老家,已時近中午,我卻沒有急着先去那個養育了自己18年的村莊,而是開車直接來到了祖輩和父親長眠的那座小山丘。在極目的遠望裏,只見遠處山丘之上幾縷幽幽的煙柱在悄然的升向天空,幾個熟悉的人影一下就躍入了眼底。這些人是三堂叔和大堂弟他們,是他們兩家的人在那兒進行着祭祖掃墓的活動。

改革開放後,我的這些堂系親人是我日常最難見到的人,他們像多數走出鄉村的農民一樣,已然變成了這個時代的都市建設者,那種美化城市的打扮者,一種叫着“農民工”的時髦人。雖然他們像遊子一樣而為生活長年累月的奔波在外,但他們的骨子裏流淌的永遠是莊稼人的血液,是那種依依的故土情深。而每年的清明節來臨,他們通常會提前時間回到自己的老家,在清明節的這天帶上自家的兒女,以“傳幫帶”的方式,在把清明的這種祭祖掃墓的風俗傳承下去,把那種對已逝親人的緬懷之情,根植在親情的血脈裏。

下車後,簡單的同他們打過招呼,我也張羅着祭掃的活動。在一種獨特的心情驅使裏,幾分哀愁隨之就爬上了心頭。在把墓前的那些雜草荊棘處理好後,隨之吩咐女兒把那些帶來的祭品擺好,然後就按照燒香,磕頭,敬酒,焚燒冥錢,燃放炮竹的儀式依次的進行。

對着已在另一個冷清世界裏的親人,我心裏有種默默地祈求在輕呼,我祈求先輩們的在天之靈保佑他們的後代子孫;也在心裏默默的祈禱,祈禱先輩們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安好,了無牽掛,永遠安息。

我不知道先祖們和父親是否感應到了我的這種緬懷之情。然我依稀記得他們在世的英容笑貌,記得他們的愛與温暖,記得那些世事無常和在一起生活時的冷暖。

是呀,我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曾是他們用最無私的愛和精心的呵護,而一路陪護着我長大成人。沒有他們的教導和引領,就沒有我的今天和現在。雖然現在是陰陽兩隔,可我多麼希望他們能感應到我的這種哀愁之情,看到我安然地生活在這個社會亂象中,並在他們的保佑下,維持着家的和興與繁衍生息。然而,我的心中也疑生出一種憂慮,懷疑着自己的孩子們是否能傳承這種農家淳樸、善良的品性,去做一個誠實、進取、守信、有為、對社會有作用的人。我想,我的這種擔心是必需要向他們傳達的。因為我現在生存的這個社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它與我這代人的生存環境截然不同,人們的內心早已空洞得沒有情感和東西。而血脈親情和至愛、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友善,道德情操的善美,已衍變成了一種麻木和沒有知性的悲泣。今天這個如是的文明社會,人已很難享受到“人情”味的那種芳香醉人。物的過度貪享,讓人的道德遊離了軀體,從而變得沒了人性。那種“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誨,已讓時風淹沒,而讓我的兒女不知生活的滋味,人生的艱辛不易。

一陣山風吹來,眼前的山花野草悠揚的搖曳,彷彿把我帶到了少年時。祖母她牽着我的手去趕圩,買我最想要吃的東西;父親教導着我認字做人,説着最為簡單的人生道理;而那個孱弱的自己,身軀正倒映在田地間的水畦裏,走在捱餓的掙扎裏。這樣的成長經歷,是那麼深深地印在我腦海中,留在我走過的歲月腳印裏,它是如此的清晰,又是如此的悲涼,是那樣抹不去。

雖然,多少年後的今天,我也擁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過上了相對安逸的日子,但我的這些經歷過苦難的親人都相繼離我而去,就那麼永遠的睡在這塊養育我的土地,然我心中依然有他們散碎的記憶,有與他們共同生活的温馨印記。而這個紅土山岡上不過是重新彙集成了另一個村莊,到處都有他們的影子和音容笑貌。今天我雖然不能再與他們相見,也無法再去報以他們的養育之恩,但是那些記憶的圖像總會時而的呈現在腦海裏,勾起我許多的追憶。

也許,這些親人們去了他們該去的地方,只給我留下一首深情的緬懷之曲。直到一年又一年,我看着自己的鬢邊悄然生出白髮,這時的我才發現,哦,我也步入了人生的午後了。而我所有寄往天堂的哀思,它正泛着青冷的光澤,化作裊裊煙彌,在悄然地通往天堂呢。

清明的隨筆4

仰望繁星閃爍的烏黑蒼穹,在這穹頂之下,有多少令人安然的黑甜?我不曾數過,當然不可能數,哪怕是童年時代的我看過多少次星空、擁抱多少次大地也不曾數清。那時他還健在,依舊那麼硬朗。可他的視力很差,我不知道在他眼裏我究竟是什麼樣,不知道他能否看清我未成熟的臉龐,尚年輕的雙眸 。

可他依舊是不在了。

古人有云: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啊,又是一年的清明,連日裏天陰沉沉的,最終雷公電母忍不住了,提前把雨降下,還沒到清明就已斷斷續續下子個星期的雨。今年我在郊區居住,與往年不同,我可以走進大自然,出了居住的地方向北一直走可以到山腳下,偶爾爬到山頂領略一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壯。站在上面我居住的地方渺小的可憐,可是我仍然在這裏度過了人生中一段最黑暗的時光。他突然離我而去,如果他臨走前對我説些什麼我可能不會這麼傷心。

一家人終究心連着心。在他離開我的前一星期還在和友人談論健在的長輩,並祈禱上帝容許他多活幾年,看着我考上大學。可是他等不急了,一刻也沒多留給我,讓我陪他説説話,再聽他苦口婆心的訓斥。誰説不是這樣?可憐的人們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清明又近了,倍加思念已故的親人。走在田間小麥已過膝,昨日風吹了一宿,麥田裏斜倚的泛着青澀的小麥呈現出渦旋狀,青嫩的麥浪滾滾翻騰着,我的靈魂已融入自然,隨着麥浪、隨着花香、隨着雨滴飛向未知的`遠方。不知道它要飛向何處,只希望能找一片沃土生根發芽結出誘人的果實,再隨果香飛遠,尋找自己遺失的幸福。

桐華描述愛情時不過寥寥幾句“當一個人輕描淡寫説出想要二字時,他已握住了開我心門的鑰匙,當他扔掉傘陪我在雨中挨着、受着、痛着時,我已徹底向他打開了門,當他握住用自己的背朝向箭時你此生不可能在,之後是是非非不過是傾盡一生”。我與他的愛是親人之間的關愛,卻要比這更深沉,以致我無法解脱、無法忘記、無法割捨。

縱使人生若只如初見,納蘭容若那位相國公子,因着那相知卻不能相見的縷縷牽念,倒出他心底最真摯的思念。而我對他的思念會像大海無邊無際一眼望不到邊。

清明的隨筆5

又一年的清明如期而至,上墳的人們不約而同的走向自家祖輩的墳頭。在那裏跪在墳前燒上幾沓所謂陰間能花的紙幣,獻上幾盤逝者生前愛吃的食物,等到紙幣燒成灰燼,再倒上一圈子的典酒,末了,磕上幾個頭,墳就這樣上完了。在臨走之際,若遇上那個有心的子孫突然想起自己的先輩有吸煙的習慣,不免就會點上幾根放到墳前,讓逝者的先輩也過過煙癮,這時兒孫們才會心安理得的離開。

墳呢!依舊孤苦伶仃,唯有墳前的.紙灰或貢品,才會讓人看到一點生機,可這點生機也要不了多久也會煙消雲散,一切歸於塵埃。正如有人説過,“人生來一絲不掛,死後也未能帶走一片雲彩。”

看似簡單、平凡的一生,卻也因為人的個性不同而略有差異。但總而言之,無論誰生前是善還是惡,是貧還是富,都擺脱不了一死,死後也都只佔那麼一點地方。想想生前的人們間的爾虞我詐,到頭來還不是一樣的歸宿。

想一想!死人管不了活人的事,活人也顧不上死人的墳,唯有每年清明能在墳前磕幾個頭,那麼逝者也不枉活過此世。

上墳的人們陸續回到自己的家中,回到自己該有的生活裏,該怎樣就怎樣。誰也不會因為今天是清明,而錯過明天的事情;誰也不會因為今天是清明,而想到人這一生到底為什麼活着,財富、權利、享受、還是名利。或許這就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及習慣吧!——活在當下。

清明的隨筆6

清明節——一個充滿懷念的傷感的日子,我跟老師及同學懷着沉重而崇敬的心情來到了烈士陵園。

我們來到高高的紀念碑下,向烈士哀悼。紀念碑氣勢磅礴,宏偉高大,上面寫着蒼勁有力的八個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後面則是鬱鬱葱葱的松柏,古樹參天,經濟的樹林中安息着一位位光榮的烈士們。站在烈士墓前,不由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跟對他們的懷念。

他們在戰爭年代,為了保家衞國,為了就人民於水火之中,毫不顧惜自己的生命,拋頭顱,灑熱血……是他們用生命為我們換來的安逸的生活環境,今天的`跟平是他們用生命換來的,今天的幸福也是他們所期望的。

其實,人民也沒忘記他們,把他們集中安葬在這裏,就是為能常常來看看他們,讓更多的人記住他們,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能記住他們的。

瞻仰是一種對話,緬懷是一次洗禮血與火的歷史帶給我們的心靈的震撼跟不可磨滅的記憶。他們那種頑強拼搏的精神跟勇於獻身的品質將是我們最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將激勵着我們不斷的努力啊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從我們的先烈們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澄城的發展,骨絡跟精神還有我們這些弄潮兒的熱情、靈感跟活力。

同學們,讓我們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努力學習,長大報效祖國,讓我們的先烈們在九泉之下安息吧!讓我們手擎先烈們傳承的接力棒,為祖國的明天日月常新,一無反顧的,前赴後繼!

清明的隨筆7

隨着春天的腳步走進了清明。

古往今來每逢清明,人們都會懷揣着對先祖故親的祭拜來表達自己的孝心,飽含追思和愐懷親情,這也是一年中拜祭先祖憶念故親最為集中的節日,現在清明節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了,也被納入了國家法定節日之中。

清明,老公借了車陪我到縣城去給父親上墳,吃過早飯後老公先下樓去擦車,我在家裝着上墳用的物品,心情卻是那樣的沉重。父親離開我們已有十二個年頭了,他的一生很辛苦,自己省吃儉用把我們姊妹拉扯大,等到我們都成家立業後,日子好過了,他卻因病永遠的裏開了我們,孤零零的長眠於大地……懷念的思緒不由地湧上了心頭,收拾好黃紙,香燭,冥幣和炮等物品後,想着父親在生前的日子裏喜歡喝點酒吸點煙,這又給裝了一瓶酒一盒煙,心裏還不踏實,想着給父親再拿點水果,當我把兩個蘋果仔細的放上洗潔精在水龍頭沖洗時,心裏想着洗的再幹淨父親能吃上嗎?滿腹的悽楚,無盡的懷念悲情佔據了我的心頭,思念的切膚之痛哽咽了我的喉嚨,淚水止不住的流了下來……老公的催促電話把我又拉回到急切的行動中,趕緊裝好東西后下樓了。

清明前,天氣就不好,乍暖還寒的,此時天氣更是烏沉沉的,陰霾籠罩着蒼穹。車子行駛在通往縣城的柏油路上,道路兩旁綠油油的麥田,農家院旁果園裏開滿枝頭的桃花一簇簇一簇簇的紅了一片,路邊的樹木也長出了嫩綠的小葉,綠茵茵的,本是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色,在這陰霾的籠罩下,顯的有幾份沉寂,無心賞景,心裏有的只是對父親深深的懷念與哀思……

漸漸的起風了,關緊車窗看到外面已經是塵土飛揚,這樣的天氣只有放慢車速,當到了縣城車子駛進了通往墳地的山岡上的小路旁,因為車子很多就緊緊巴巴的找了個停車的地方停好車,此時已經是狂風大作,沙塵滿天,枯葉、紙屑被狂風吹到空中,飄飄搖搖的上下翻滾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用這樣一個片段描述了清明時情景交融的一個場面,可現在不是雨紛紛,是風嚎,不管怎樣的天氣,我在想也許宇宙是完美的統一體,具有無法詮釋的內在規律,每逢清明天公也會保持與人間驚人的同步,用陰冷、大風抑或細雨哄託悲憫憂鬱和悽婉,達到天人合一融通互聯,這是一種天地和諧也是一種奇特的`宇宙感應。

提上包縮着頭頂着風行走在通往墳地的小路上,路上上墳的行人絡繹不絕,用不同的狀態頂着大風行走着,大家都是一個共同的心願去祭拜已故的親人,手上提着的包裏不僅僅是裝着黃紙,香燭,冥幣和炮等物品,更重要的是裝着一份對已故親人的深深的懷念之情。

在墳前我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只能點燃冥幣等讓它化為灰燼來傳達我對父親的思念,離開時心裏有千萬個不捨,默默的向父親告別:父親,在下個清明節我們還會看你來。

清明的隨筆8

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日期相連,後人便將寒食節併入清明節,而有關寒食節的“清廉傳説”也成為清明節的重要內涵。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和寒食節息息相關。

寒食節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節日,它又名“禁煙節”“冷節”,日期一般在“清明節”前一兩天。在這天,人們要禁煙火、吃冷食,以表達對故人的緬懷與哀思。

寒食節禁火食冷的習俗,源自於一個“割肉啖君”傳説。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重耳在一次流亡中餓暈了,始終跟隨他的忠臣介子推將自己腿上的肉割下烤熟後給他吃,令重耳很受感動。後來,重耳當上君主封賞羣臣卻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向他提起,他才派人去請介子推。但介子推看到重耳身旁盡是小人,便揹着老母躲進深山。為讓介子推下山,重耳下令燒山,然而直到最後介子推也沒下來。等火滅了,人們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倆抱着被燒死在一棵柳樹旁,柳樹樹洞裏還有一封寫給重耳的信,希望重耳親政清廉,體恤百姓。重耳十分悲痛,下令以後每到介子推忌日,全國禁煙火、吃寒食,以示紀念。

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甦,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民諺常説:“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這天去掃墓。

清明的隨筆9

清明節隨筆清明節隨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明節到了,我們學校放假三天。中午吃過飯,我問奶奶:“奶奶,我們掃墓了沒有呀?”“沒呢!”奶奶應聲道。“我們準備一下就去。”準備齊祭祀物品,我迫不及待隨着家人去掃墓了。

走到半路,我忽然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清明要掃墓呢?”於是我詢問起爸爸來,爸爸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清明是農曆三月的第一個節氣,正是大地回春,一片天清氣明的時候。”爸爸頓了頓接着講道“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是從秦漢以後才開始的`,是為了祭祀先祖,期望祖先保佑家族後人幸福健康。”。其實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祀祖先的哀思,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啊,原來清明節還這樣有趣呀!我看到人來人往前往掃墓,扶老攜幼的情形,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的隨筆10

今天是清明節,我高興極了,因為爸爸答應我下鄉掃墓、踏青。

上午,爸爸和我兩人一起騎車往鄉下趕。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沿着公路兩旁,有綠油油的麥田,黃燦燦的油菜花。爸爸對我説,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烈士用生命換來的,我們的紅旗是用烈士的鮮血染成的.,我們一定不能忘了這些革命烈士。今天我們到鄉下祭祀祖先,深切地緬懷先人,這也是有教育意義的。不久,我們到了鄉下老家,見到了爺爺奶奶,他們見到我們回來很高興。一會兒,我們全家進行了祭祀祖先的活動。

下午,我們在回家的途中,來到了雙湖公園。雙湖公園在縣城的南面,因東西兩湖而得名。這裏湖水清澈,樹木茂密,草坪碧綠,景色美麗,吸引了很多遊客來踏青。我在這裏也見到了好多同學,我們在這裏玩得很開心,也拍了不少照片。

到了下午五點鐘,我和爸爸就回家了。我感覺今天有點累,但累中有樂,因為增長了見識。

今年的清明節真有意義,掃墓、踏青一舉兩得。

清明的隨筆11

記得小時候,我的爺爺也總是在清明前後給我變這個柳條變哨子的“戲法”,在那個玩具基本依靠原始創造的年代,這樣的玩具不可謂不是一件“大件”。清明節當天,我們還要被家裏的老人們早早的叫起來,手上、腳上套上多種顏色線條做成的“手鐲”、“腳鐲”,脖子上也要套上由新鮮艾草製作的“香荷包”,用老人的話説這都是有靈性額東西,會保佑我們健康成長的。吃罷用新鮮艾草煮過的`雞蛋,三五成羣的小夥伴們變爬樹登高去折柳條、松枝。在老人們看來,河邊常年生長的直柳條和刺松枝都是不能要的,上等的柳條一定是那種垂到地面的大柳樹上的柳條,所以校園裏粗壯的柳樹就遭了秧,每每清明節假期,校園裏總是出現和門衞大爺為了柳條打游擊的場景,現在想想真有點哭笑不得。

算了算時間,這邊工作忙完回家的日子正好在清明節假日前一天,回家吧,掃墓、除塵,寄託哀思。

清明的隨筆12

清明節放假,我同媽媽一起回德陽祭奠逝去的親人。

我們家有個習俗,祭奠先祖是沒有成年的孩子是不能去的,怕沾了陰氣。還規定祭奠逝去的親人後,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午餐,下午一起踏青。這次清明節是在二舅媽家吃的午餐,二舅媽的.廚藝是整個家裏最好的,大家圍坐在桌前吃的吃,笑的笑,十分融洽。

吃完飯大家有的在廚房裏幫忙收拾,有的吃撐了坐在座位上,有的圍在一起講;小孩子們嬉戲打鬧,大孩子們有説有笑,老孩子呀牀上睡覺。

大約兩三點時,全家人分成五輛車陸陸續續地到達了目的地(德陽的踏青勝地)。都説“清明時節雨紛紛”可今天分明就是個大晴天嘛!大人們找了一塊空地把準備好的野餐布鋪上,圍着坐下聊天,哥哥姐姐們都拿着手機要麼打遊戲,要麼和同學聊天。我和弟弟妹妹們當然是坐不住了的。要來媽媽的車鑰匙,拿出塵封已久的風箏,我已經想好乾嘛了,放風箏!可與弟弟妹妹們放風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哥哥姐姐投去求助的目光,但他們好像沒看見死的壓根兒不理我(或許看手機根本沒看我一眼)。

沒法,只能與弟弟妹妹一起放風箏了。不過好像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費力困難,讓弟弟妹妹幫我舉着風箏“3、2、1”跑!風箏順利起飛,在天空中飛翔飄來飄去好不快活。

在玩鬧中,在聊天中這一下午眨眼就過去了。這一天也隨着太陽的漸落離去。

清明的隨筆13

清明回家,看到我家的一方灶台,有點感觸。

灶台不大,三五平方米,在廚房一隅。窯磚水泥砂漿砌制,灶上兩口大鐵鍋,中間一口小鐵罐,鐵鍋燒菜做飯,鐵罐燒水洗碗,枱面鋪上瓷磚放置鍋碗瓢盆,各司其職。

自記事起,母親的一天幾乎就是從灶台開始的。天剛矇矇亮,母親便起牀梳洗,生火做飯。打好洗臉水,盛好熱飯菜,她便叫我起牀。我隨父親,不愛吃麪食,母親和奶奶卻喜歡。偶爾早飯意見不統一,兩口鍋就派上了用場。待我吃完上學去後,母親又開始操持家務,琢磨菜品做法。

即便家中裝上了液化氣,母親還是一如既往地用灶台生火燒飯炒菜。“柴火飯、小鍋菜,就是香”,平日的家常小菜,父親對母親的手藝總是讚不絕口。自上高中起,學業緊張,我就開始住校園,完成學業後又到了離家甚遠的深圳工作,每年回家次數屈指可數。父母兩人在家,父親常早起出車幹活,母親飯量本來就小,用液化氣灶簡單下點麪條或熱一下炒飯,抑或買些早點,生火極少,土灶慢慢閒置下來。

每次回家,母親都在廚房忙前忙後。灶膛裏柴火的燃燒聲、鍋鏟有節奏的翻炒聲、湯水煮沸的咕嚕聲,成了最動聽的'聲音。母親使出十八般武藝,蒸煮煎炒,忙得不亦樂乎。“這是兒子喜歡吃的魚,加點花椒更入味”,“這是孫兒的蛋餃,肉末白菜餡”,“兒媳的紅燒肉,燒好後要在爐子上用炭火燉一會”,母親喃喃自語。我每次回到家,都會垂涎灶膛裏的紅薯,母親則提前備好,多烤幾個擺放在餐桌上。

之後聽父親説,只有我們在家時,母親才會啟用那方土灶。今年我們約好,日後只要回家就由我和媳婦掌勺,父親監製,讓忙了一輩子的母親能好好歇歇。

清明的隨筆14

雨後。

空氣清新得讓人感覺到重生的欣悦。

湖心的島上,一片一片的,深淺不一的綠色,輕輕地渲染開來。沒有層次,也不顯得紛亂。合歡樹忍過一冬的禿枝開始繼續生長,彷彿,目標就是要夠到湖面。

淡咖啡色的泥土小徑,像蹣跚前行的細長河流,從島的四周向中心匯聚。盡頭,很自然地糾結在一起。

印象裏有一棵很大的樟樹,一半葉子,是經冬的紅色;一半葉子,是新生的綠色。

清明的雨,把空氣洗刷出一種無以言喻的摻着涼絲絲的`春泥味道和草葉上的露水氣息的清新。那種透明的清新,是無法用人類愚鈍的感官去丈量的。

這樣的清新,使得一切的思緒和情感都變得清晰起來。

清晰,但是不會尖鋭。

就像這眼前的景緻,明亮,但是不會刺痛我的眼睛。

我,閲歷尚淺,涉世未深。

我不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痛。

腳下,遍地深深淺淺的水窪,映出有淡綠色的風輕籠的美麗風景。

我們這裏,是一個世界;

我們的眼睛裏所折射出來的,又是另一個世界。

乾淨的帶着雨露潮香的風,淡淡地吹起來。

湖面,宛若系一方透明紗巾的女子,温柔地蹙起了秀眉。

草坪,綠茸茸的。

樹木,端凝地站立。

密密的葉子,不分新舊,不分色澤,一齊微微地顫動。

風景,很清寂。

是一種超脱的清寂,清寂中,讓人忘卻了孤獨。

心境,隨着思緒的沉澱,一點一點變得淡定,變得泰然。

所有凌亂紛繁的記憶和夢靨彷彿都被純澈的雨的氣息掏空,只留下,陪我一路走來而瞬間都不曾被遺忘的,信仰。

信仰還沒有學會綻放。

信仰也從不懼怕彷徨。

信仰是四月梢頭的新綠消息,信仰是五月湖畔的温柔花香。

信仰是九月泛黃陽光裏的雛菊。

信仰是十一月孤獨而且驕傲的蒼空。

信仰看過了雲踩過雪地的痕跡,信仰聽過了雨沾濕花香的啜泣。

信仰做過霧裏掌燈的使者,信仰當過雨中暫歇的港灣。

信仰,是最真最深的純白色,澄澈,而且明亮。

清明的隨筆15

今天是四月四日,學校放清明節假。我回到了家鄉和親人們一起過清明節。

早上的時候,媽媽和奶奶早早就起牀了,要做許多的事情,到市場買菜、肉。媽媽買完各種東西后,就回家當場和爸爸一起殺雞、炒菜……做清明掃墓前的準備。媽媽叮囑我們説:飯後不要亂跑,上午準備出發去掃墓。

媽媽、爸爸、奶奶、二伯、二伯母等一直在做準備工作,從早上忙到中午。差不多11點的時候,我們帶着酒,還有雞鴨、米、鞭炮等供品,帶着裝滿黃草紙,冥幣等祭祀品就出發了。

我們走了很長的一段路,終於到達目的地了,哥哥累的氣喘吁吁,而我也累的心臟怦怦直跳。

二伯一上來就二話不説,拿起鋤頭就把太公的墓碑前後的野草和爛泥清理起來,清理乾淨後,就叫爸爸到附近的泥地裏,拿起鋤頭挖了幾塊大的泥塊。我、哥哥還有表哥一同去搬石塊。我們把石塊搬到墓前,接着大家把帶來的紙錢統統交給二伯,,二伯把疊得整整齊齊的紙錢分別放在石碑的東西南北方向,用石頭壓着。此後,奶奶把盛了兩碗乾飯用兩雙筷子插在飯的中央,再在墓碑前擺上各種供品。然後奶奶就拿出一大的麻袋的黃紙和冥錢,讓我們分別把它們搓得均勻。哥哥搓得最搞笑,他使盡力氣地搓,像打沙包一樣用力地打着,使冥錢都均勻散開而他的'拳頭的皮搓破了。紙錢搓好以後,表哥就把火點着了,點燃了香燭,紙錢一疊一疊地燒。幾位表哥們點燃了爆竹,隨着“啪啪啪”聲,那聲音刺耳又響亮。

我們全體成員在鋪了氈子的墓碑前齊齊地跪下來,隨着二伯的叫聲又跪又拜,我們默默地祝願祖宗在九泉下安息,祈禱祖宗保佑我們下一代興旺發達。

清明,又是一年清明,無盡的悲傷感動着天地,思念的心情,落向人間。此刻我的心與天堂的你們在一起,年復一年的清明,是這樣的感情,久久的,不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