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小學數學教案範文彙編6篇

來源:尚雅範 3.21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小學數學教案範文彙編6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説課內容:

本課是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時《旋轉與角》,學生學習本課之前,已經認識了鋭角、直角、鈍角,也感知了圖形的旋轉。在此基礎上,教材從旋轉紙條入手,使學生體會旋轉過程中角的變化,從而引入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本科教材改變了傳統教材中僅依靠觀察現有圖形推出概念的方式,該靜態觀察為動態描述,通過旋轉的過程建立角的“動態表象”,將平角、周角與直線、射線直觀的區分開來,同時在旋轉的過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鋭角、直角、鈍角之間的大小關係。本課教材內容具有活動性,過程性和體驗性的特點,它是在學生自己旋轉紙條的過程中觀察、比較,根據自己的直觀體驗,感悟旋轉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角的形狀與大小不相同,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平角和周角,能能説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和辨認平角、周角。

2、經歷認識平角與周角的過程,使學生體會旋轉過程中角的變化,感知圖形的旋轉。

3、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繫,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旋轉操作讓學生認識平角和周角,簡單的説出他們的'特徵及構成。

教法學法: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2、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驗證,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課堂變為學堂。

3、採用讓學生自主發現的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1、開課前拿出自己做好的活動角,引出角,進一步認識各種角的特點,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角”做好鋪墊。

2、幻燈片呈現複習的內容,複習學過的鋭角,鈍角,直角。

3、思考問題:角是怎樣形成的?

二、動手操作,獲取新知

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

1、讓學生旋轉自己的活動角,提問學生當角的兩邊經過旋轉成一條直線時,這時所成的角什麼?引入平角的概念。

2、同樣的方法引入周角的概念。

讓學生提出疑問,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使學生所有的思維都被調動起來,給學生較大的自主權和獨立權。在學生經歷了操作,探索和發現之後,教師PPT演示,總結學生的發展。

3、課堂活動尋找生活中的角。

在認識了平角和周角,並掌握了他們的特點之後,引導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的角。

三、説課堂練習

本課安排不同層次的練習,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另一方面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實習那是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

板書設計:

旋轉與角

平角 周角

兩條邊在同一條直線上 兩條邊完全重合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國標版四年級(下冊)第22~25頁。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操作、分析、討論等活動中,瞭解三角形的各組成局部,感受並發現三角形的三邊關係;

2.在探索活動中提高觀察能力、推理能力,並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理解三邊關係。

【教學過程】

一、初步認識三角形。

1.舉例: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三角形的?

2.認識三角形的各局部名稱

(1)回憶: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三角形,關於三角形你已經知道了什麼?

(2)補充:頂點

3.揭題:三角形還有什麼特點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深入地研究三角形。

二、探索三邊關係

1.理解“圍成”的含義。

(1)提問:圍一個三角形就要用到幾根小棒?

(2)生圍

(3)小結:相鄰兩根小棒的頭和頭相連了,就説是圍成了三角形。

(4)質疑: 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夠圍成三角形呢?

(5)小組合作研究

(6)交流:有時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有時不能圍成三角形。

2.探究第一個條件:

(1)質疑:為什麼有時能夠圍成三角形,有時卻不能圍成三角形呢?

(2)討論:紅、黃兩邊的長度要符合怎樣的條件,才幹和藍邊圍成三角形?

(3)交流並檢驗

(2)小結:要圍成一個三角形,紅邊和黃邊的長度和就必需要大於藍邊。

3.探究第2個條件。

(1)固化條件1:4組判斷

(2)質疑:藍邊10釐米,紅邊3釐米、黃邊15釐米能圍成三角形嗎?

(3)操作並得第2個條件:要圍成三角形,紅和黃的`長度和要比黃邊長。

4.探究得第3個條件:

(1)設疑:會不會有了這兩個條件還不夠?還要滿足其他的條件?

(2)討論並驗證

(3)小結:還要符合第3個條件,黃邊和藍邊的和要大於紅邊。

5.形成結論。

(1)問題:要圍成一個三角形,三條邊要同時滿足幾個條件?

(2)小結:三角形中任意兩條邊的長度和都大於了第三邊。

6.優化判斷

(1)固化結論:要圍成三角形3邊要符合什麼條件?(2題)

(2)優化判斷:

長邊+短邊>中邊 長邊+中邊>短邊 短邊+中邊>長邊

a.問題:哪一個條件符合了?

b.判斷説理

c.方法: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斷。只要短邊之和大於長邊這個條件符合了,就能圍成三角形。

(3)鞏固

三、全課總結。

四、解決實際問題。

路線判斷。

五、拓展提高。

固定邊7釐米、3釐米,配一條活動邊。活動邊可以是幾釐米?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使學生能較熟練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進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練習三3—6題。

過程與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與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熟練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學具卡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

請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學具平均分,先給同位説説,再説給大家聽聽。

要求説説把幾個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幾。

二、練習:

第3題:

分一分,説一説

請學生用學具表示梨,動手分一分,

然後説説分的過程,

最後填空:一共有( )個梨。平均放進3個盤裏,

每盤放( )個。

第4題:

圈一圈,説一説

先請學生仔細觀察圖,説説圖意,

提出問題:可以分給幾隻小兔?

請學生自己圈一圈,填空,集體訂正。

説説是怎樣圈的,圈的結果怎樣。

問:除了圈一圈,還可以用什麼方法?

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用想乘法

(4)、除法初步認識(一)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2. 使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多種比較策略。

3. 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習的興趣,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遊戲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來了這麼多聽課老師,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好嗎?

[評析:藉助拍手的情境導入新課。]

二、 初步感知,認識面積

1. 揭示面積的含義。

師:我們拍手的時候,兩隻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誰來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學生摸老師的手掌面)

師:你們的手掌面在哪兒?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學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師:(摸數學書的封面)這是數學書的封面。老師的手掌面和數學書的封面比,哪一個面大?

生:數學書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師:把剛才的話説完整,好嗎?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小。

師:伸出你們的小手,也擺在數學書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數學書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小。

師:數學書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個面大呢?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大。

師:(指黑板面)像這裏,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板書:面積)你能説一説什麼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嗎?

生: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評析: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數學書的封面,以及觀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學生自己身邊熟知的事物,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感知,引發新知的生成。在學生沉浸於生活體驗時,揭示本節課的主題面積的含義。及時地把生活經驗概括為數學知識,把生活語言提升為數學語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等。先就具體事物,説明面積的意義,為面積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認識的基礎。]

2. 摸一摸,説一説。

師: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物體,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等。這些物體都有面,這些面的面積有大有小。現在,請同學們選擇其中的兩個面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大,哪個面的面積小?

生1:課桌面的面積比凳子面的面積大。

生2:練習本封面的面積比課桌面的面積小。

[評析:摸身邊物體的表面,觀察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物體的表面,並且比較兩個面的大小,能加深學生對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較大小的認識,鞏固面積概念。同時,還可以滲透全等形等積和麪積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及其他等量公理,為引進面積單位以及用直接計量法求面積打下基礎。]

三、 操作實驗,比較大小

1. 塗一塗。

師:我們研究了這麼多物體表面,看過了,也摸過了,想不想再動手塗一塗呢?(想)好,全班分成兩大組,來個塗色比賽。請聽清兩個要求:第一,發給你們的圖形要塗滿,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師説開始,才可以動筆塗,時間1分鐘。請小組長打開1號信封,每人發一張紙。(小組長按要求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白紙)

師:準備好了嗎?開始!

學生塗色。

師:時間到,塗好的同學請舉手。下面,我隆重宣佈比賽結果:小組獲勝。獲勝的小組,把你們的作品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平了!我們不服氣。

生2:他們塗的紙比我們的小多了。

生3:看看我們的紙,比你們的大多了。

師:你們小組的紙大,他們小組的紙小,也就是你們小組要塗的什麼大?

生:我們小組要塗的面積比他們小組要塗的面積大得多。

[評析:創設激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形成認知衝突,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咱們研究了這麼多物體表面,看過了,也摸過了,想不想再動手塗一塗呢,分成兩大組,來個塗色比賽,學生興致盎然。而教師事先發給兩組塗色的圖形的面積不一樣,一組比較小,另一組要大得多,當然塗起來用的時間就多。這樣,當學生看到事實真相之後,對面積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強烈的感受。]

2. 練一練。

(1) 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同一幅中國地圖上描下來的四個省的圖形。

師:這是從同一幅中國地圖上描下來的四個省的地圖。你能看出哪個省的面積最大,哪個省的面積最小嗎?

生:四川省的面積最大,江蘇省的面積最小。

(2) 畫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

師:下面請大家動動手,畫出兩個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

生按要求畫兩個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

選擇3~4幅在投影儀上展示,並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

師:同學們畫出的這些圖形,都能比較出面積的大小嗎?(能)

(3) 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校園平面圖。

師:咱們再來看一幅校園平面圖。選擇其中兩個圖形,比一比所佔土地面積的大小。

生1:運動場的`面積比生活區的面積大。

生2:水池的面積比花壇的面積小。

生3:辦公樓的面積和生活區的面積差不多。

師:到底是辦公樓的面積大,還是生活區的面積大呢?能一眼看出來嗎?

生:看不出來。

師:怎樣比較這樣看上去面積差不多的兩個圖形的面積呢?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評析:相差懸殊的兩個面面積的大小,憑觀察就能做出判斷。對於兩個面積差不多的圖形,要比較大小就得另想他法。]

(4) 比較圖形的面積。

師:(出示面積接近的正方形和長方形)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呢?(學生意見不一)

師:咱們光用眼睛看,難以準確地做出判斷。你們能不能想想其他的辦法?

學生在小組內議論。

師:為了方便大家比較,老師為你們提供了一些材料:4個小方塊、紙條、尺子。大家可以藉助這些材料,想辦法比較它們的大小。

學生在小組內活動,教師巡視。

組織反饋。(略)

[評析:問題是啟發式教學的驅動器。抓住了問題,就抓住了課堂教學的切入點。當老師出示兩個面積很接近的圖形時,引起了學生的爭論。這個時候的學生,是帶着問題在思考,策略的探求已經從外壓轉化為求知的內需。]

四、 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1. 想想做做第3題。

出示圖形。

師:下面四個圖形,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你們有比較的辦法嗎?

生:數格子!

師:那麼,我們就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比較這些圖形的大小。

學生在書上數出結果,寫在每個圖形旁邊。

學生獨立完成後,組織彙報。(數梯形的面積時出現了分歧,有少數學生的答案是20格。)

師:究竟哪一個答案正確?

生:應該是18格,梯形中的4個半格合起來是2格。

師:通過數格子,我們知道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

生:梯形的面積最大。

2. 出示下圖:

師:小明家用方磚鋪地,還剩下兩個部分沒有鋪,如果鋪滿這兩塊空地,哪塊空地用的方磚多?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

師:兩塊空地各用多少塊方磚?

生:第一塊空地要用16塊方磚,第二塊空地要用18塊方磚。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可以數空的格子。

師:怎樣才能把這兩塊地的空格數準確呢?

生:可以把空出的格子先畫出來再數。

師:你來試一試。

學生到投影前操作。(畫出格線,數出空格)

師:哪一塊空地的面積大?

生:第二塊空地的面積大。

師:這兩塊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塊方磚?

生:16 + 18 = 34(塊)。

3. 遊戲(猜猜看)。

師:同學們喜歡做遊戲嗎?(喜歡)好,我們一起來做一個遊戲,規則是:同學們分兩組,分別看老師出示的圖形。一組同學看圖形時,另一組同學不能看。

師:(出示一個較大的被分成4格的圖形)請第一組同學看,這個圖形一共有幾格?

生:(齊)4格。

師:(出示一個較小的被分成6格的圖形)請第二組同學看,這個圖形有幾格?

生:(齊)6格。

師:大家來猜一猜,哪個組同學看到的圖形面積大?

生1:6格比4格多,當然6格的圖形大。

生2:不一定。説不定6格的圖形格子小。

師:究竟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呢?想不想看看這兩個圖形。(出示兩個圖形)為什麼4格的圖形,面積反而大?

生1:4格的圖形,每個格子大。

生2:6格的圖形,每個格子小。

師:看來,用數格子的辦法來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格子的大小要一樣。專門用於計量面積的這種小方格,就是面積單位,我們下節課再來研究。

[評析:比較面積大小,可以通過觀察,運用直覺思維做出判斷。對於面積相差不多的兩個圖形,則需要用其他的方法,如疊合法、數方格的方法等。用數方格的方法來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就是將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的比較,歸結為兩個數的大小比較。教科書以想想做做第3題,引導學生體會這種方法。隨後的練習,因為圖中沒有現成的格子,所以學生既可以比照旁邊的方磚,去數空缺處有多少格,也可以先畫格子然後數。專門用於計量面積的這種小方格,就是面積單位,這就為下一節課學習面積單位做了必要的鋪墊。]

總評

這節課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玩中學,學中練,在活動中體驗新知,在解決問題中提煉新知。教者在吃透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利用廣泛的課程資源,選取學生熟悉的事例,作為教學內容。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實現教材預期的教學目標,把數學課上活。

第二,強化面積概念的教學。面在小學和初中都是不定義的概念。在教學中,學生很容易把面積和周長混同。關於面積計量,學生先要根據面積概念和麪積單位的意義掌握面積的直接計量法(即數方格的方法),然後推導出幾個面積公式,從面積的直接計量過渡到間接計量。所以在面積概念的教學中,要注意滲透全等形等積和麪積的可加性兩個公理,為直接計量法打好基礎。為了防止面積和周長混同,往往用對比題組對學生進行訓練。

第三,注重把握探索時機,對學生實施有效的引導,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者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不斷地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學設計注意從解決問題中提升概念、方法和規律,並有效發揮活動的作用。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9-61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並知道1分=60秒。

2、讓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通過各種活動準確的體驗一分、一秒。

3、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品質,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認識秒,並準確建立一分、一秒的時間觀念,知道分秒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鐘錶,自制鐘面。

教學過程:

一、 複習舊知識

出示鐘面喚起學生記憶,並撥幾個學生熟悉的時間讓學生認讀。

師:大家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麼?誰能説説關於時鐘你知道些什麼?

生:我知道有時針和分針。(與學生共同説説它們分別是什麼樣子的,是及時補充)

生: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走一圈是60分鐘,也就是一小時。(若是學生説的不夠完整,教師引導學生共同進行復習)

生:……

師:同學們的記憶裏可真好,看來大家學過的知識是難不倒你們了!那你們能正確迅速的説出鐘面上的'時間嗎?來比比賽!(教師撥時間,學生認讀,對於不正確的給予指正,並説説是怎樣認讀的? )

二、 導入新課

1、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可真聰明啊!敢不敢繼續挑戰自己?大家仔細看看老師出示的這些鐘面上針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麼不同嗎?

生:有的鐘面上有三種針,有的鐘面上有兩種針。(師提示:較短的一根指針叫時針,它表示多少時;較長的一根指針叫分針,它表示多少分。)

師:你知道最長最細的是什麼針嗎?秒針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對,就是一秒!

今天咱們就來一起來認識一下秒。(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2、説説是幾秒,教師提問:秒針走一大格表示幾秒,從1走到4表示幾秒,從7走到1是幾秒,……同桌再互相説一説。

3、正確認讀鐘面上的時間(適當的給學生講解秒錶的讀法)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這是什麼發出的滴答聲?

鐘錶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着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看了你們剛才的表演,你覺得1秒的時間過得怎樣?(學生暢談1秒時間感受)是呀,1秒的時間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裏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幾個具有説服力的數據説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學習1分=60秒,並體驗1分鐘

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麼變化。秒針走一圈是60秒,分針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讓學生靜靜地觀看鐘面上的秒針走一圈。

問:1分鐘我們能做些什麼呢?請你選一個你喜歡的活動,咱們來做一個1分鐘的體驗活動。

師生共同總結一分鐘可以做的事。

三、 聯繫鞏固

1、填單位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時間單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們還學過哪些時間單位呀?現在老師想來考考你們,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人每天睡覺大約9( ) 系紅領巾大約20( ) 煮飯大約30( )

2、説一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課堂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計量時間的單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過得快不快?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能浪費1秒鐘!

五、課外作業。(略)

板書設計:

秒的認識

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

1分=60秒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認識萬以內的數,會用計數器表示萬以內的數,能熟練的讀寫萬以內的數,並能運用所學的`知識,熟練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熟練的讀寫萬以內的數,並能運用所學的知識,熟練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難點:會用計數器表示萬以內的數,明白各數位表示的意義。

教學構想:

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出並認識萬以內的數;再利用學具擺一擺、撥一撥,使學生理解並熟練掌握:10個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個一百。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認識,知道了10個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個一百。今天,我們來做幾個練習,鞏固一下上節課的知識。

二、自主練習

學生自己看題4:這道題應該怎麼做?

試着連一連

指生答

遊戲:同位合作,你説我寫。

三百零二、五千八百七十三、六百三十四、七百二十

板書設計:二、手拉手

萬以內數的認識

10個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個一百

作業設置:自主練習4、6

課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