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教學隨筆15篇

來源:尚雅範 9.01K

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大家都寫過隨筆嗎?隨筆最重要的是是表達出作者的意圖,傳達心情、感悟、觀點...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鬆。你知道什麼樣的隨筆才是被大家所稱讚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教學隨筆,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教學隨筆15篇

一年級教學隨筆1

《 四季》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課文。課文分為四小節,以擬人化的口吻描述了四季不同的特點和代表性事物,篇幅不長,讀起來朗朗上口,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美麗景觀的讚賞和熱愛。

一、抓住學段重點,緊扣識字教學

整堂課,賈老師能緊扣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教態親切,尤其是對識字教學,她投入了大量時間,落實的比較到位,教學體現了年級特點,學生的積極性也被充分得調動起來。

識字教學是重點。識字是小學語文閲讀教學的起點,這樣有利於學生廣泛的閲讀。一年級的學生,主要活動剛開始由遊戲逐漸向課堂學習過渡,其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還不強,注意力也不能長時間集中,要求的識字量大,而學生年齡小學習能力差。在識字教學中,賈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選用有趣味的教法,創造性把枯燥乏味的識字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採用了“摘蘋果”的遊戲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在鞏固生字的過程中採用了猜謎語的方式如:大雨壓到一座山——雪……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教學紮實有效。

二、注重閲讀教學,加強學法指導

在課文的學習中,她先帶領學生學習“春”這小節,體會文章的表達特點,再説一説還可以從哪兒知道春天來了?然後總結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學習第二、三、四小節,體現了學法指導,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強化拓展延伸,培養説話能力

拓展延伸環節,賈老師採用了仿寫句子的'方式進行,她先讓學生自由説一説,然後出示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再説一説,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又促進了學生對各個季節的深入瞭解,培養了學生的説話能力。

但是課堂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本節課,我有以下粗淺的建議:

1、減少教學環節,加強朗讀訓練。低年級除了字詞教學外,要教會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一年級學生因理解能力有限,對於句子的節奏把握不夠好,斷句不夠正確,需要加強訓練。

2、加強背誦指導,注重知識點的落實。

總的來説,賈姣姣老師作為一個剛入職三年的老師,課堂教學無論是教學環節的設計,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都靈活自如,顯得非常熟練,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一年級教學隨筆2

三年前,我第一次踏上工作崗位。迎來的第一批學生便是剛從幼兒園出來才上一年級的小朋友。我擔任他們的英語教學工作。同時還兼任一年級XX班的班主任。

對於第一次站在講台上的感覺,我很激動。面對台下那幾十個幼小的孩子,我也很緊張。但是,更多的還是快樂。那一張張稚嫩的小臉,再加上那盯着老師的眼神,彷彿是闖入陌生令人害怕的領地小孩

我衝着他們微微一笑,孩子們頓時也向我笑了起來,那笑是多麼的純真、無邪、善良,氣氛也因此一下子輕鬆了許多。後來,我一直都認為他們是最可愛的天使。以後的日子,我們相處的很好。

後來隨着學校工作的需要,任教安排上有了些調動,我被調去別的年級任教。也告別了那些孩子們。

很快的,一年時間過去了,我又被安排擔任二年級的英語教學工作,很巧的我又擔任了他們的'英語教學工作。孩子們長大了許多,曾經稚氣的臉上多了一點小大人的神情。畢竟上了幾年學,多多少少會有些改變有些不同,而他們看到我也感覺很親切。

XX同學便是我一年級的時候帶過的學生,那時我擔任他們班的班主任。在我看來,來自外地的他,是一很懂事很乖巧的孩子,除了成績不怎麼好之外,他是一個不錯的孩子,聽話,而且是一個非常愛勞動的孩子。別的小孩看到垃圾都會無動於衷,而他則一想都不想的撿起來,而且,如果有什麼勞動的任務,他都很積極的參與,積極的打掃。

這次帶二年級,我又看到了XX,坐在教室的某個角落裏。我想他應該還是原來的那個XX吧。

那時,是午間,我正在辦公室批改作業。

“咚咚咚”,一陣敲門聲。

“報告”。一聲急促的報告聲。

“請進”。

“老師,XX同學在XX班搶別人的水彩筆。”

XX?怎麼可能?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不可能啊。這麼聽話懂事的孩子怎麼會去搶別人的東西呢?而且這麼堂而皇之。但是,曾經也聽到過其他任課老師談論過這個孩子,跟一年級時有點不同了,變得不那麼乖了。

於是,我跟這這位報告的同學趕到了XX班。只見,XX站在班級門口,手裏拿着一盒水彩筆,矗在那裏。而那班的同學都看着他。

我走了過去,把XX還有幾個“目擊證人”帶回了辦公室。

我先讓XX站在門外,先聽聽其他幾個學生的闡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學生的敍述中,我知道:中午吃過飯,XX走進XX班教室,徑直走到一個叫XX同學的課桌,從他課桌裏拿出一盒水彩筆就要走。而正好XX同學看到了,過來阻止,於是兩個人便爭執起來,該班其他同學也陸續來了,看見這情況便圍堵XX,把他擠到了教室外,但XX手裏仍然緊緊的抓着那盒水彩筆,後來就是我到了他們教室。

聽完敍述,我讓他們先回教室,然後把XX叫了進來。我讓他説説是怎麼回事。但是他卻緊抿着嘴,一聲不吭的低着頭。

為了讓他開口,我便緩了緩口氣説:在老師眼裏,你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我知道你是不會隨便拿其他同學的東西的,一定是有你的原因的。老師想從你口中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你能告訴老師嗎?

過了一會,他稍抬起了頭,開始向我敍述。雖然XX講的時候有點沒頭緒,還哭了。但最後我還是聽明白了。

原來是上個星期五,XX班上美術課,但XX同學水彩筆沒帶,於是便到XX班XX那裏借了用。但是,當天XX用完後沒有及時還給XX,放學時也徑直回家了。後來雙休日過後,週一XX問XX要水彩筆。XX説水彩筆忘家裏了,説星期二帶來。第二天XX又去要,結果XX説水彩筆弄丟了。XX説,那怎麼辦。XX説明天賠他一盒。於是到了週三,XX中午吃過飯又去問,XX説:我沒有。XX要求XX賠。XX不理睬。於是,XX便在他書包裏找,找到一盒水彩筆,XX就便拿了,於是就發生了過後的事。後來經班裏同學證實,這水彩筆的確是XX自己的。但,XX的水彩筆卻沒有了蹤影。

聽他這麼一敍述我瞭解了。但是針對:XX徑直走入別班同學教室,而且擅自拿走XX同學的水彩筆,這種衝動的行為,我也對他進行了一定的教育。後來我先讓他回教室。但為了證實他的話的真實性。我到(2)班和(3)班,分別去了解了情況。結果,證實,XX的確沒説謊。而XX最後頁承認是自己借了但沒還XX,後來也不知怎麼的就丟了。後來XX買了一盒水彩筆,還給了XX。

事情雖然是弄清楚了,但這件事情卻也給我上了一節課。老師在平時需要了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品性。如果一件事情發生在一個差生上,作為學生,或許會以評論一個差生的角度去武斷的責怪該同學。但作為老師,不能這樣。老師需要先找當事人談話,而且要注意孩子的心情,適當要減緩語氣,甚至要用自己最真誠的心去跟孩子交流。而不是一味的類似於審訊般的訓話。孩子在慢慢長大,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某些心性也會產生一些變化。但是,一般,不論他們做什麼,自然會有他們認為的道理。老師需要用愛,需要一個公平公正者的身份去了解,去調查,去給出一個公正的結果。但是,孩子在處理一些事情上,由於心智的不成熟,考慮事情不會那麼全面。又是做出來的事比較多衝動和不經思考。但是,老師也要借時機加以教育。

每個孩子都是善良的,而每個孩子也都會犯錯誤。但是,老師也可以讓他們這個錯誤最後開出一個完美的花,結一個美麗的果。

一年級教學隨筆3

《怎麼都快樂》是一篇很輕鬆愉悦的兒歌,意在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讓學生明白遊戲快樂,學習也快樂。如何構建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從本節課與學生的學習中我悟得了一些道理:

一、快樂識字,輕鬆學習

“興趣是的老師”。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逐步形成識字能力,為自主識字、大量閲讀打好基礎。本節課的.設計,導入新課時的“遊戲”的情境,讓學生輕輕鬆鬆進入到學習中去,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識字目標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得以實現,學生在快樂的遊戲,快樂地看圖片中識字,輕鬆學習。很快地學生就與本節課要求認識的12個認讀字交上了朋友。

二、表情朗讀,快樂體會

在朗讀教學中,我們往往會誤解讀書僅僅是重複課文的內容,這是錯誤的。朗讀不亞於演員對角色的再創造。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感情,在評議中尋求答案,用讀來引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和認識。在本節課中,給學生充分讀書時間,多種朗讀方式相結合,讓學生入情入境。

三、自主學習,精心組織

自主學習必須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好學生自主參與和教師合理引導的關係。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活動,有效引導、積極參與,才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取得實效。

四、快樂學習,貫穿始終

從開頭的遊戲導入,到結束時的小結,教師都儘量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悦的氣氛,讓學生能在快樂的遊戲,輕鬆的氛圍中學習。

一年級教學隨筆4

《端午粽》這一課是新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是圍繞“家人”這個主題來編排的。《端午粽》是關於傳統節日習俗的散文,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通過講述傳統節日習俗,引導學生了解、熱愛中華傳統文化。

課文條理清晰,圍繞端午粽,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第一自然段先介紹端午節,外婆會煮好粽子等我們回去;第二自然段具體介紹了粽子的色、香、味;第三自然段重點寫了粽子的花樣多;最後點出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這一課的教學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讀“粽”到品“粽”。

在這一課的教學上,我覺得“品”粽應該從“讀”粽開始,通過多種形式、方法的朗讀,增強學生自主閲讀的興趣,以讀代講,在讀中進行識字教學,使識字教學和閲讀教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閲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本課的朗讀主要有兩個重點,一是指導學生讀好()的()這樣的短語,如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還有一鍋粽子、一顆紅棗、一股清香等,我引導學生注意其中的停頓,讀出節奏感,為後面讀好長句子做好鋪墊。另一個朗讀的重點就是讀好長句子,這也是本單元的重難點。如第二自然段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這個長長的句子由外及裏介紹了關於粽子樣子的三個方面的內容。教學時我採用了“內容分解法”,對長句的內容進行分解,在讀好短語的基礎上過渡到長句的朗讀,學生讀起來就順暢多了。

二、讓學生“靈動”起來。

為了解決我們一年級孩子注意力保持時間短的現實問題,調動全體同學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我大膽採用我校“靈動課堂”的模式來進行教學。課前我為孩子們精心設置了兩個核心問題:(1)端午粽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味道怎麼樣?(2)課文中粽子的花樣有哪幾個?你還知道什麼樣的粽子?在讀通讀會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圍繞兩個核心問題進行思考並展開小組合作交流,在組內發表自己的觀點,做好彙報前的分工。然後在全班進行展示彙報,台上台下同學共同參與,認真傾聽同學發言,互為補充質疑,完善問題的答案。這樣既調動了全體同學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使每個孩子的思維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和提高。看到我們一年級的孩子也能自信滿滿地站在台前,聲音洪亮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很欣慰。

三、注重字詞的積累。

本課語言形象生動,其中有許多值得學生積累的詞語,比如對粽子樣子、味道的描寫中,分別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來形容箬竹葉、糯米和棗,可以歸類積累,同時在學習疊詞的基礎上感受句子的韻味和節奏。文章用詞也很豐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這些鮮活的詞語,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達有了韻味。這些詞語的運用使課文對端午粽的描述更為形象。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歸類、理解和運用,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四、傳統文化做底藴。

包粽子、吃粽子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之一,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要讓學生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瞭解、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因此,課文最後我播放了一段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屈原的愛國之情,感受百姓對屈原的懷念。進而通過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瞭解端午節的其他習俗,使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外,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意識和習慣。

總之,備課是精心的,上課是用心的。但每節課就像裝修房子一樣,多多少少總會有一些遺憾。比如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參與還不夠,不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組長的分工還不夠明確,學生彙報時還不夠自信等等,這些問題我都會在後期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一年級教學隨筆5

我作為一個年輕教師,參加工作十三年來,在學校領導和老教師的關心和幫助下,不斷地總結教育教學的經驗和教訓,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工作這些年以來,在教育教學方面也有一些心得體會,現總結如下:

一、以身作則,樹立威信

教師要與學生平等對待,建立一個平等的師生關係。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自己首先做到。這樣,學生才能信服,才能樹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樹立威信,才能給學生以榜樣的示範作用。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教育學認為:“教學活動既是以傳授知識和吸收人類間接經驗為主的實踐活動,也是特定的情緒中的人際交往活動。”因此,每一節課都是師生雙方情感體驗的過程。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和諧的師生關係,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情感基礎。在工作中,我以真誠、平等的心態與學生相處,我的真心換得了學生對我的誠意。在孩子心中,我不僅是老師,更是一位可以信賴的大朋友。他們願意把心裏話對我講,學習和生活上有了困難願意向我尋求幫助,課堂上,在對聯知識的探索中,課堂氣氛既嚴肅又輕鬆,大家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甚至已經下課了他們也經常圍着我問這問那,從孩子們的'神情和言談中流露出他們對知識的喜愛與渴求。在實踐中我也體會到,良好的師生關係可以轉化成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可激發學生產生自信、自強、奮進向上的決心。

三、教學形式要多樣,激發學生興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老採用一種教學形式,這樣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沒有新鮮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容易在課堂上開小差。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利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除了利用多媒體教學外,在上課時,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我會將全班分為若干組,每組有小組長,進行比賽,比速度,比成功率,比美觀,這樣,學生們在“玩”中就自然學到了東西。教學經驗表明,經常變換教學形式,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四、教師要學會傾聽

教師要學會傾聽,善於傾聽。傾聽身就是褒獎對方談話的一種方式,是接納對方、尊重、理解對方的具體體現。你能耐心聽別人傾訴,就等於告訴對方你的態度,無形之中會提高對方的自尊心、自信心,加深彼此的情感交流。因為傾聽能使教師走進學生心靈、瞭解學生內心需要;傾聽,將使我們教師更虛懷若谷,博採眾長,鋭意進取,內涵深厚。在傾聽中師生理解溝通,最終實現教學相長,課堂教學就有了靈性。

以上就是我參加教學工作以來的心得和體會,在教育教學上仍然存在着眾多的不足,但是我會繼續努力,不斷迎接新的挑戰。

一年級教學隨筆6

這節課是孩子們本學期的第一節數學課,也是在小學階段的第一堂數學課。一年級的數學課對孩子們有很深遠的影響,要讓孩子們愛數學,要讓孩子們真正喜歡數學課,這幾天的.課很重要。本課內容十分簡單,就是要讓孩子們能手口一致地按順序數數。新課伊始我創造了“學校校園”這個讓孩子們感到新鮮好奇的場景來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觀察校園中有那些物體,再數一數它們的個數,最後用點子表示個數。

整個課堂進行得比較順利,但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一些孩子對數數已經非常熟悉,沒有用手指點着一個一個數的習慣;在用點子表示物體個數時有個別孩子畫的太過於隨便,沒有形成排列規則、整齊的畫圖方法。針對這些問題,我着重讓孩子們用手指點着數了好幾遍,培養孩子認真細緻的好品質。對於畫圖不規則的現象,我也進行了指正,以防今後的作業中出現隨意、馬虎的現象。

一年級教學隨筆7

本節課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阿福的新衣——信息窗1》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已經經歷了大量的數一數的基礎上開展的。我們知道,興趣是孩子們學習的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體驗現實生活,引領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探究發現釐米的認識。我根據“怎麼會把衣服做小了?”這一主題設計了“量師傅、徒弟和自己的一拃長”以及“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這兩大學習環節。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在學習中,為了讓學生體驗到1釐米有多長,我創設了有趣的遊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估測物體的長度,奠定了基礎。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思考,小組合作,與學習夥伴進行交流。學生通過思考和交流初步掌握了測量方法。整節課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真正做到了讓孩子們喜學、樂學。如在教學環節“自主探究,合作求知”中,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釐米,形成表象。他們在從尺子上、從周圍物體中找1釐米的對比與估計中以及尋求多種答案的過程中,體驗了1釐米、幾釐米的具體長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自始至終,他們都是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通過對有0刻度和沒有0刻度兩種尺子測量方法的比較,使學生體會到測量物體時,從0刻度量起比較簡單。在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他們獲得了知識,豐富了經驗,培養了能力。接着又實際測量,使學生頭腦中的釐米概念清晰起來。實現了教學目標。

注重情感的交流和過程的體現是本節課教學的一個特點。時時以欣賞者的眼光看待學生,借師生間的愉悦全作、情感交流來調動學生的內部機制,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了,動起來了,自己去回顧、體驗、發現、構建,在有關效的研究中激起興趣,從發現中尋找快樂,體會到合作探究、構建新知的樂趣。在情境串與問題串的交融中,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多由學生主體或阿福的形象來提出問題。此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的`個人探究,小組研討、合作交流,力求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以及問題意識、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自主練習環節可謂學以致用。學生通過量一量、認一認、估一估等活動對釐米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其估測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更可貴的是他們嘗試着獨立解決問題,自主解決了故事片中的懸念。同時增強了小組的合作意識。在基礎性練習中設計了“量課本”“量課桌”等練習;在拓展性練習中設計了“給阿福量領口、袖口”等練習。情景串與問題串的構建,使學生身臨其境,參與熱情高,全身心投入到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課堂總結部分,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物體測量長度充分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大社會成為小課堂的延伸,成為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大舞台。

一年級教學隨筆8

通過這一段時間的上課、做練習題,發現大部分的學生的理解、總結歸納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很多問題。

一)在某些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些如“情景劇”“辯論課”“討論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既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又鍛鍊了他們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在課堂上真正實施時,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但是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學生只把它當做娛樂了,沒有嚴肅對待這些小活動,這與課前沒有準備工作有很大關係,臨場發揮對他們而言還有點困難。今後再設計這些活動,課前一定組織好人,準備一下。讓學生們在開懷大笑之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從而指導他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心理品格等方面的問題。

二)講習題,我原來採用的方式就是抽一列學生來回答,有錯誤的同學用手指出示他們錯誤的答案(選擇題),然後我再給他們講解。原來講習題方式學生還是處於被動地位,不是現在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這樣學生的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所以對於一些適宜學生解説的題目,讓學生自己去琢磨着講出來,這樣既能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同時,也能使學生體驗和同學一起分享的快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當即我就説,好吧,你們説!雖然剛開始他們説得磕磕巴巴,甚至説不出來,但幾次講解之後,他們也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了。

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和改進:

一,利用情境創設法教學嘗試中,注意引用有針對性和新穎性的案例和故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小組的合作探究做好準備。

二,在合作探究式教學活動的嘗試中,利用“感性認識能力”到“深層領悟能力”的過程與發展,以座位相鄰的幾位同學為合作學習小組,讓他們成為協同共事協同研究的團體,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三,將探究的問題,策略條件開放,使學生開闊了探究,設計的空間,並採用多種教學活動形式,如資料分析、演講、討論、談生命價值的體現感受,寫箴言、詩歌欣賞等,調動了學生全感官的參與,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獲得了親身體驗和感悟,真正達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一年級教學隨筆9

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教會學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積極的生活;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動腦筋有創意的生活。用隨筆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教學感受,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教學隨筆伴我一路走來,發我深省,催我上進。

在給一二年級上課的時候,我發現學生的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很容易被一些外來的因素所幹擾。所以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好。教師怎樣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項宏偉的工程,因此教師必須從思想上充分的認識上去,仔細觀察小學生有哪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及時的找出成因,研究商討幫孩子改掉壞習慣的方法,並把理論付諸與行動,幫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吧,因為好習慣會成就孩子的`一生我會盡力去做,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責任。

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必須遵循特有的規律,通過管束、訓導和陶冶,使兒童逐步從“無律”、“他律”過渡到“自律”的道德水平。既重視過程評價,又重視全程評價,切實提高教育實效,促進兒童終身可持續性發展。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要尊重兒童們的天性,要尊重他們的自然生活,不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束縛。兒童是一道風景,老師是陪襯。幫助孩子挖掘生活的意義、生活的價值。儘量將兒童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對兒童的生活、對他們的行為規範、道德觀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有所啟發,使兒童在生活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年級教學隨筆10

對導學案的一點思考

作為一年級的數學教師,我深知導學教學的優勢,教師不再是“講台上的智者”、“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身邊的引導者”,即“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智慧與決策者、管理與參與者以及學習活動中的'仲裁者。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之間的競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經常處於緊張甚至對立的狀況,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很難發揮,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思考、學生思考了、學生經歷了知識的行成過程。數學這門學科有它的特殊之處,不像語文有時可以死記硬背,而數學恰恰相反。如果一節課的知識點學生沒有經過思考,而是教師直接講給學生聽,學生即使掌握也是暫時的。所以在一年級我們雖然不能很好的實施導學教學,但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有這個意識,為以後打好基礎。

要想很好的實施導學教學,教師首先要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有信心、有能力學好,要尊重學生的意願,挖掘學生學習潛力,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接近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感到有話想對老師説,有事想請老師做,有困難想請老師幫的良好氛圍。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適時地講行鼓勵和引導,把學生的自我表現欲充分地激發出來,用於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比如鼓勵學生採用好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鼓勵學生採用新穎的思路,獨特的思維方式,準確快速的分析推理;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自我表現的慾望增強了,將促使他們進一步創新思維,學習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導學效果獎事半功倍。

一年級教學隨筆11

“迴歸生活”是理解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基本線索,更是我在教學中努力追求的一個目標。而《看看我的精氣神》一課則恰恰是把生活作為本源,將“坐、站、走”三個學生生活中經常忽略卻又急待解決、糾正的行為習慣作為教學重點,可謂是貼近學生生活,解決了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此同時,如何組織教學,開展怎樣的教學活動才能真正落實教學目標,增強教學實效也成為我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對此我進行了一些嘗試,既發現了適合低年級兒童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的`活動也找到了在教學實施中需要不斷改進、深入研究的地方,下面就是我反思課堂教學後的一點收穫。

一、兒歌在教學中的應用

千百年來“兒歌”成為孩子們最熟悉最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琅琅上口易於熟記,孩子們總能在不輕易間理解其內涵,所以如果能在課堂上選好、用好兒歌,讓孩子們在課後也樂於去説去玩則是將教學延伸到課外,將被動接受轉為自主發現,從而實現自我教育。

正因為這一點,教學中我在對“坐”、“站”、“走”三個行為習慣的糾正中向兒童介紹了這首簡短的兒歌,即:

坐:上身正,腿併攏,腳放平。

站:挺胸,抬頭,向前看。

走:頭不搖,身不晃,腳步輕。

可以説這首兒歌用簡單明瞭的語言講清了正確“坐、站、走”的關鍵,對指導孩子們的行為起到關鍵作用。再讓學生試一試的環節,我邊念兒歌:小腦袋抬起來,小胸脯挺起來,小小腰板立起來,雙手自然放下來,雙腳後跟並起來,姿勢優美人人愛。挺胸,抬頭,向前看,走起來,123,走起來,頭不搖,身不晃,腳步輕,動作有力又輕鬆。邊讓學生試一試。孩子們在邊説邊做中知道如何“坐、站、走”才文明,才精神,覺得有趣,樂於參與到“玩”的氛圍中,在講清教學重點的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通過有趣的遊戲,創設情境,聯繫生活

在學生掌握了坐立行的姿勢後,緊接着通過遊戲,讓學生把自己所學運用於生活當中,通過導遊帶領大家去天安門遊玩,看升旗儀式,看海豚表演,看比賽等遊戲訓練學生所學的坐立行姿勢。

三、善於利用“比”的精神

每個人都有爭強好勝的一面,我覺得如果能很好地調動起學生間這種“比”的精神,對課堂教學的開展實施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本課最後一環節中我就利用了“比”的優勢,結合各種情景,讓學生自由表演比賽,學生間要比一比誰的姿勢最美,最標準,誰的動作最迅速,最像,可以説這一競爭性的教學活動讓枯燥的訓練增添了情趣,對課堂的組織教學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看來善於利用“比”的精神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一年級教學隨筆12

有些孩子憑藉一年級的識字量來完成一些題是相當有困難的。這時就出現了孩子靠猜測填寫的情況,不是孩子理解能力有問題,也不存在孩子沒有良好的審題習慣,而是識字量太少阻礙了孩子順利讀題,進而造成不理解題意,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針對這種現實,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幫助學生細心審題。

1.注音呈現。

數學學習中的專業術語,可以通過加拼音的方法呈現。

如:“高”、“矮”、“輕”“重”“長”、“短”等等。因為這些字詞不能用其

他語言代替,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老師和家長在這些字詞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就為其注音,並教孩子正確讀出字音,增加學生的識字量。

2.熟圖替字。

在“比一比”“認位置”這樣的單元學習中,經常遇到兩個物體相互比

較,以及在後面“認識圖形”“分一分”部分,老師和家長完全可以用一些孩子熟悉的物體圖片來代替漢字,這樣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感知的過程也很深刻。

3.熟字代字。

在創設情境學習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人物、動物、植物的名稱,為了避免因為生字造成孩子審題困難,我們可以儘量採用學生熟悉的字來代替。

4.解釋説明。

對孩子不理解的生字和詞語進行適當解釋。

如:“三盒蠟筆中有兩盒是小明的`,小明最多有多少支,最少呢?”教師要適當的解釋“最多”“最少”的意思,從而讓學生找到解決的方法。

5.多讀加印。

古語“讀書百變,其義自現”,有的老師或者家長給孩子的示範讀一遍就可以了,又怎麼能要求我們的孩子認真審題呢?孩子不僅從您那兒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方法。如果您在每次讀題時能做到讀兩遍、三遍,指導孩子如何來讀題,那我想孩子對審題也會更加關注,所以,要多讀幾次,加深印象。

一年級教學隨筆13

一年級的孩子是天真的、無邪的,想到什麼就會説什麼。只要是老師説的,都會認為是對的、好的。因此,在教學上,更容不得老師有任何的失誤、錯誤。

一年教語文,我從如何佈置語文作業,如何批改作業,如何備語文課,那種什麼都不會的起點開始,一點一滴的積累經驗,一次一次的向師傅請教,力爭完成教學任務。

但是,我並不滿足於簡單地完成教學任務。我期望自己的教學不是機械的、枯燥的。因為這樣的教學,終究是很難提高教學質量的。對於孩子們,我也可能無形中加重了他們的負擔。因此,我試着讓自己的教學更生動、活潑,以調動孩子們的用心性。

例如,在教學寫字時,我不再是讓他們一遍又一遍機械地抄寫,而是透過自己的想象,把字跟孩子們熟悉的東西聯繫起來,就能夠輕而易舉地記住字形了。例如在教“鳥”這個字時,我先把一張小鳥的圖片貼在黑板上,告訴孩子們,第一筆“丿”,是小鳥頭上的那根羽毛,下面的部分是小鳥的頭和眼睛,因為長得小,寫字時頭和眼睛部分也要寫得小。再下面是小鳥的身體,比頭大一些,寫字時也要把身體部分寫得大一點。這時,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課後孩子們也很快地記住了它的字形。

我驚訝於新教材資料的新穎,識字編排上的形式多樣,同時又為一年級上下冊要認識700多個漢字—那麼大的識字量所深深震撼。下面我就一年來的識字教學進行反思。

一、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

新課標在識字教學中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的要求。要讓學生到達這樣的要求,濃厚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務必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遊戲,在教學中把識字融入豐富的遊戲活動中,讓學生在新奇搞笑的識字場景中體驗識字的快樂。

比如《在家裏》一課,我讓學生透過家裏的照片,展示、介紹自己家裏的陳設,創設一種家人在一齊的場景,讓學生介紹家裏的每一個人晚飯後在做什麼。這樣一引導,使他們對相應的詞語產生興趣。學生情趣盎然,認真地讀、記詞語,學生在這種簡單愉悦的課堂氣氛中牢牢記住了漢字。

但是一年級學生識字,存在的問題是:學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決這個難題,透過實踐,我發現鞏固識字的最佳辦法便是讓學生進入“遊戲樂園”,在簡單、搞笑的玩耍氛圍中記住漢字。

我從每一天早晨讀書時間抽出5分鐘樂稱為“文化早餐”時間。早餐資料分別為識字“遊戲點心”、拼音“水果拼盤”……學生興趣十足。其中,識字“遊戲點心”的宗旨就是透過各種遊戲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興趣盎然地將所學漢字加以鞏固,加以運用。

二、倡導合作學習,利用差異促提高

由於學前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了學生在識字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一年級上冊要求認識的字學前差不多會認了很多字,但有的學生能夠説還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學習潛力的差異,如果要統一地從頭學起、從零開始,學生必須不喜歡,這樣就會影響教學效果。能不能將認識較多字的學生作為我們識字教學中的有利條件,讓他們成為我們最有利的教學資源呢?我進行了嘗試:

1、培養合作潛力,實現優勢互補。

剛入學的兒童大部分不會與他人合作,此刻一般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不願意與他人交往。但是透過我兩個半月的培養,學生已初步構成合作習慣。在識字教學時,我通常先讓學生嘗試讀課文,不會讀的除了藉助拼音認讀以外,還讓他們請教小組裏的其他同學或老師。在這一環節裏,小組成員就能夠實現異質互補,會的教不會的,到達互相幫忙、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學了一篇課文後,能夠讓小組裏的同學互相聽讀課文,辨識生字,並告訴他們:如果你的`同學讀得好,請你誇誇他;如果你的同學需要幫忙,請你幫幫他。這樣做,既讓識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會讓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獲得幫忙。

2、聘任“小老師”,實現多元評價。

課堂上我要在短時間裏瞭解每一位學生的識字狀況是很難的。於是我採用聘任“小老師”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剛學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讓他讀給老師聽。對於確實讀得好的,就聘任其為“小老師”,其他同學都能夠到他那兒認讀生字。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每一位識字過關的同學都能夠被聘為“小老師”。因此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後,就用心地到老師、“小老師”處認讀生字,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拓寬識字途徑,擴展讀的數量

比如可讓學生把自己最愛看的電視節目名稱認下;把自己家的春聯認下;把常吃的方便麪名稱記下;把自己家的街道認下等等,在班會時間舉行各種形式的課外識字大比武,以此激發學生課外識字的興趣。這樣,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

一年級教學隨筆14

古人云:“舉手之勞,何足掛齒。”意思就是説,這件事很小,沒有多大的功勞,不必掛在嘴上。可這舉手之勞,究竟有多小呢?在三毛小學聽課的過程中,我就碰到了這樣的一件小事,而正是這件小事卻讓我感動至深。

當我們走進三毛小學五樓多媒體教室時,已經有好多早到的老師坐在座位上低聲交談着,交流着各自的信息,一股濃濃的學習氛圍撲面而來,而教室裏那一排排擺放整齊的課桌椅更讓人賞心悦目(椅子插進課桌下面的空間裏),便懷着一份期待坐到了靠窗的位置上……

不一會兒,二年級的學生們排着整齊的隊伍來到教室,迅速地找到各自的座位坐了下來,一切都顯得那樣井然有序。在周老師熱情的引導下,師生們一起演繹着《雷雨》的精彩,感悟着“雷雨前”的悶熱、不同尋常,在聆聽中收穫,在朗讀中體驗,在思維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當課一結束,就在學生們忙着整理學習用品準備離開的時候,周老師輕聲提醒着:“想想看,你來的時候椅子是怎麼放的?”幾乎所有的學生同時做出了相同的動作——把自己坐過的椅子插進了課桌裏面,然後帶着學習用品排好隊出去了。沒有學生對此有異議,也沒有學生需要別人的再次提醒,更沒有學生大聲喧譁,似乎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給我的'感覺就是訓練有素。看着依然整整齊齊的教室,簡直讓人感覺不到這裏曾經有學生來上過課。這是一件小事,可從這件小事中又説明了什麼呢?

接下來是三年級的課,上課的老師來自實驗小學,我在想着她會不會也提醒學生要讓課桌椅保持原樣呢?但學生們的做法讓我再次湧起了對他們的敬意。當學生即將離開時,並沒有老師的提醒,可他們卻一個個主動地把椅子插進課桌下面。有一個女生可能是一時忘記了吧,當她已經走過一個座位時才猛然醒悟過來,於是迅速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輕輕地把椅子放好後才滿意地離開。如果説二年級的學生還需要提醒的話,那麼到了三年級,學生顯然已經養成了這樣的好習慣,這需要怎樣的持之以恆呀?

離開時把自己坐過的椅子恢復原樣,這真的只是舉手之勞的小事,可就是這些不需要我們花很多精力就能做好的小事,我們的學生又有多少人願意去做呢?

作為教師,我平時也總是這樣對學生説:如果看見地上的垃圾,你可以彎彎腰,把垃圾撿起來扔進垃圾桶;如果看見有小同學摔倒了,你可以主動把他扶起來,安慰他;如果看見風把窗簾吹散了,你可以把窗關好或者把窗簾重新整理好;如果看見教室裏的課桌歪了,你可以把它們排得整整齊齊;如果看見有人的紅領巾掉下來了,你可以出聲提醒他或者撿起來幫他戴好;如果看見掃把倒地了,你可以把它“扶”起來,再讓它靠牆“站”好;如果看見窗台髒了,你可以拿抹布把它們擦掉……這些事都是小事,卻因為你做了,而使許多人解決了煩惱,這不是一件好事嗎?三國時期劉備也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善事雖小,卻能讓別人解決了許多煩惱,你又何樂而不為呢?可是,總有那麼多人不怎麼願意去做,地上的垃圾可以視而不見;別人的困難可以置之不理;學校的財物可以隨意處置……舉手之勞,可又有多少人願意“舉手”呢?

如果説兩位年輕漂亮的老師給這美麗的春天增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的話,那麼,學生們的舉手之勞讓這迷人的春天更具魅力,並煥發出無窮的活力。

生活中的小事,需要人去做;花園裏的花,需要人去栽培;社會的安寧,需要人去維護;心靈中的枯地,需要我們怎樣去澆灌呢?假如人人擁有如這些學生般的心靈,相信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一年級教學隨筆15

這是一節能較好地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理念,而又充滿情趣,具有時代氣息的低段閲讀課,這節課在設計中有以下特點:

一、讓學生在閲讀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遵循“讀書內化”的閲讀教學規律,本課設計了“初讀──精讀──熟讀──背誦”四個環節,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直接地、反覆地接觸課文。從讀準字音,讀順課文,到有感情地朗讀,到擇段背誦,以至全文背誦,“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指導思想和訓練的層次性十分明確。教學過程中,還注意強化閲讀教學的多功能,在讀中識字、學詞句,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進行口語交際,拓展想象,學會合作、創新、競爭和評價;在讀中認識四季,抒發愛美的情懷。使閲讀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學知識、長本領、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

二、努力開掘語文學習的豐富資源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讓學生在豐富的、整合性的、視野開闊的情境中學習語文,能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本課教學,在課前要求學生了解四季的知識,畫畫自己最喜愛的季節。在課堂上,他們藉助圖、景理解課文,學習語言;觀看動畫課件,展開想象;朗讀課文,練習説話。這些充盈着情感的教學,引發了兒童的共鳴,促使他們積極參加學習實踐。課未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聯繫已有的.經驗仿編兒歌,激活兒童的求異思維,讓他們在實踐中探索運用語言的規律,享受美的情趣和創造的樂趣。整節課的教學,知識面廣,信息量大,實現了課內外、學科間、學習與生活有機地聯結、貫通、互補,語文課堂教學也因之更充實、更具活力。

三、改革方式、方法,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閲讀教學是個性化行為”。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以學定教,把原本屬於學生的權利還給學生:一是選擇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然後再選擇自己的夥伴進行合作學習,學習的結果也讓學生自己彙報、補充,教師只是中國撥作用。二是評價權。學生的朗讀,發言儘量讓他們去評價,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活動形式有個體獨立、同桌之間、羣體小組、男女生分隊、自由組合等等,教法生動活潑,學法為兒童所喜聞樂見。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説“活動與交往是發展的源泉。”這些活動有靜有動,實效性強,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權。由於沒有拘束、強制,課堂氣氛輕鬆。愉悦,學生在動靜相間的活動中,在自主與合作、主動與互動中動腦、動口、動眼、動手,大面積地參與,自始至終地參與,差異性地參與,使課堂成為學生自主發展的世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