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15篇

來源:尚雅範 5.92K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應該很少人不知道隨筆吧?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15篇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1

課文《檢閲》講述的是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節來臨之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節的xxx檢閲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xxx時,他們的檢閲隊伍獲得了一致喝彩。

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了一些效果:

1、錄象揭題,一舉兩得。

本課開始,我就給學生播放了建國六十週年國慶閲兵式的錄象。放完後,請學生説説感受。錄象的播出,學生一方面理解了檢閲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過看錄象,讓學生感受閲兵式的莊嚴、隆重的場面,讓學生明白這是多麼重大、要求又是多麼嚴格的事。同時,為後面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做好鋪墊。事情這麼重要,怪不得孩子們會猶豫不決該不該讓博萊克去。同時,這麼重大的事也讓博萊克參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們做出這一決定的偉大。

2、大膽想象,移情體驗,感受人物的心理。

在讓學生體會“這個小夥子”和“這些小夥子”分別棒在哪裏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詞語大膽想象、移情體驗、感情朗讀來體會人物心理,從而感悟到人物的高尚品質。我還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看着博萊克此時精神的樣子,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並適時地播放了一段視頻,學生的思路一下子開闊了:“博萊克好幾次都走不好,但他還是堅持練習”;“他摔倒了,但還是堅強地爬起來”;“他比其他的兒童隊員練得更刻苦,更認真”……通過這樣的理解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博萊克的堅強與自信,體會到他真的很棒。

在理解“這些小夥子”棒在哪裏時,主要通過讓學生感受討論時兒童隊員矛盾的心理。引導學生研讀兒童隊員討論的部分,想一想他們作出這個決定容易嗎?從哪裏感受到做這個決定不容易?學生在反饋時,我主要抓住了“怎麼誰都不願意第一個開口呢?”“隊員們鴉雀無聲,在想些什麼”這些重點的地方移情體驗感受隊員矛盾的心理,在這裏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隊員們矛盾的.心理進行體會,學生體會的不錯。可見學生感受到兒童隊員對殘疾兒童的關心與尊重,讓學生明白“這些兒童隊員棒在孩子對同伴的關心和尊重”。

3、以讀為本,以讀促悟。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節課,我在引導學生任何一個環節的學習上,過度的方法,採用的手段,都是朗讀。第一次朗讀,目的在讀通課文,瞭解大意。聚焦博萊克的畫面,也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方法感受自信的博萊克。檢閲之前孩子心理的分析更是通過朗讀來體會。讀一讀,劃劃詞句,讀一讀孩子們當時的心理。通過朗讀,學生理解了,通過朗讀,學生投入了,通過朗讀,學生感悟了。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2

怎樣使學生更有效的改正錯誤呢,我想用糾錯本最好,我把所有的錯題都工整地抄到了本子上,漸漸的,錯題就集了滿滿一大本。

別嫌這樣的每天積累很煩,但真做了,好處可不少啊。把自己做錯過的題一題題抄在本子上,平時多看看,以後再遇到相似的類型,思考起來的`速度就會快很多,效率也會很高的。而因為積累的題目多了,各種題型都被包括在其中,複習時或者要找題目做練習,就不必再翻其他練習捲了,直接翻翻糾錯本就行了。如果碰到像社政那樣的開卷考,那就更好了,考試時難免會犯糊塗,有了這糾錯本,翻看起來就更方便快捷,還可以剩下時間來多檢查幾遍呢。

雖然這糾錯本好處不少,可你也別覺得做這糾錯本很容易,其實,這糾錯本也講究方法技巧呢。首先,要把糾錯本上的題目分門別類地整理好。當然,糾錯本也並非都記自己的錯題,也可以把那些容易錯,自己僥倖做對了或者沒有弄懂的題目記下來,當然如果你對這道題很有信心了,那也大可不必浪費時間抄上去了,只要多去鞏固就可以了。而反之,那些你錯了的題目,你是懂的,只是因為粗心或者一時疏忽而做錯,也不用抄上去了,只要在做題時更加認真仔細就行了。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能抄錯題目,不然可就功虧一簣了。知道糾錯本的不易了吧?

不過,也別把糾錯本當成累贅,想的太複雜,每天利用空餘時間把錯題記下來,效果可真的不錯呢。真正做了,也花不了你多少時間,而且又順帶複習了一遍,一舉兩得的好方法為什麼不試試呢?今天你花功夫做了,説不定明天就有收穫了哦!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3

今天和一個老師交流,《七色花》一課,談到哪一瓣花用得最有意義。當時她的學生思維非常活躍,説了很多種,有的説第一片花瓣最有意義,沒有這一片,她根本回不來,後面的事也就不存在了。有的説倒數第二片有意義,玩具太多了,交通堵塞了,這片花瓣幫助了全城的人。……老師逐個引導分析,最後讓孩子們得出統一的結論,最後一片花瓣最有意義,確實這也是編者的意圖。

我説,看出不少孩子並不服氣,雖然在老師的引導下,他不得不認為最後一片花瓣最有意義,但是在內心,他們不一定接受。這位老師説,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是一方面,不等於不引導,他隨便瞎説也不管。我説,是的,尊重是一方面,價值引導又是一方面,不能為了盲目尊重失去我們應有的價值引導。但是這一課從孩子們的角度看,孩子們對其他幾瓣花用法的看法也不無道理,就説到北極去吧,這一難忘的經歷對她來説就能説沒有意義嗎?關心他人確實是美德,是應該引導學生去感受,但是我們不能過於強調語文的教化作用,把我們的體驗強加給孩子。這樣做導致的後果是什麼呢?

請看這位老師跟我説的她做的這樣一個小實驗。她説,昨天給學生髮了一個通知:“告家長書家長同志:您好!為迎接十六大的勝利召開,教育局黨委定於十月三十一日下午組織全系統聽黨課,我校為大會主會場。因此,我校根據上級要求,週四中午12:10分放學,下午不上學,在家裏完成作業,請家長監督孩子完成作業並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小學* 月*日”讓學生找認為最重要的話,學生找了好多條,諸如十六大勝利召開;組織聽黨課;家長監督完成作業等等,就是找不到最主要的信息——下午不上課。

為什麼會這樣?對孩子來説,下午不上課是非常振奮人心的消息,值得為這個消息振臂高呼。想想我們大人如果有半天意外的休息那種感覺吧。為什麼孩子們都找不到這一句,老師覺得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太差了。

我説,不完全是這個原因。主要是孩子們沒有從自己的角度來找,他們是在揣摩老師希望我們找什麼。老師希望我們找的肯定是最有意義的,至於我自己最喜歡的怎麼能找出來,那不是意味着我不愛上學嗎?那位老師頻頻點頭。

長期的、模式化的思想教育,讓孩子們從小養成了説假話,空話的習慣,童真、童趣在慢慢消失。很難聽到孩子們真實的聲音,你們要聽什麼,愛聽什麼,我就説什麼。這是多麼悲哀的現象。語文教學應該儘量避免這種悲哀,讓課堂呈現她特有的生機和活力,讓語文教學真正煥發生命的色彩。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4

教學反思,即教前、教中、教後都有深思,有思考就有不同的心路歷程,我將在思考中前行,在摸索中成長。

一、壓力倍增的準備期

(一)立馬行動比胡思亂想會更好

自從在校長傳達教學計劃時,得知要上公開課,我頓感壓力萬千,一是新苗課的陰影猶在,害怕再次掉鏈子,不敢面對一個自卑感叢生的自己;二是三個老師一起上課,教學水平的高低一目瞭然,我不想是墊底的,由此向來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負擔。

當得知本週後半周要上課時,我當時很慌亂,怎麼這麼快啊,可是該來的還是要來的,勇敢地面對吧。我第一時間告訴組長我要上課了,她告訴我認真選課,選擇自己喜歡的,自己先備課週一回來後再集體教研。回家以後,我選擇了《秋天的雨》,由於三四單元中只有這篇文章不但文章寫得美,而且思路清晰,比較好講。但是當時我最大的感受是這節課適合温柔的HF老師,而我是熱血奮戰的人,去年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是我風格的寫照,不過,又一想嘗試一下不同風格的課文也好。

(二)博眾人之長是明智的選擇

週末,我認真地看了教參,分析了教學重難點,在網上也下載了很多《秋天的雨》的教學視頻,有於永正老師的,也有很多省級優質課。看了這麼好的資源,我對這節課的信心突然增多起來。於永正老師的課我認認真真地聽了兩遍,第二遍我一個字一個字地都寫下來了,當時聽了之後感慨頗多,也獲得了很多靈感,這次公開課上的很多語言都是借鑑於永正老師的,“五彩繽紛”有讓顏色動起來也是借鑑他的。校長之前就説過很多次,上每一次課都要把課文背過,起碼得滾瓜爛熟,我差不多背過了,但是我怎麼讀怎麼背,也讀不出美來,乾巴巴的,而且還感覺這篇課文很酸,而自己沒這方面的細胞。

週一回來後聽説週三就上公開課,當時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暴風雨來得真快啊!我當時在網上精心找了49頁的教案,因為很多環節我知道怎麼進行,但是我不會組織語言也不會引導學生,博採眾長吧,就這樣在辦公室呆到八點多回家,從那一刻起,我心中就像有一種東西堵着,欲罷不能。

回家之後,我修改了於永正老師的教學設計,因為於老用時一個小時,所以一些環節我刪除了,再把網上找來的一些資料認認真真地看一遍,增加了一些為我所用的東西,最後再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制定了我的教學設計。雖然本次我是用我的嘴説別人的話,但是我覺得收穫很多,怎麼評價學生,怎麼設計一些激發學生興趣的環節,如何指導朗讀等,寫完教學詳案之後已經十一點了,我小睡了一會,週二的三點鐘起牀之後設計了課件,當時的課件也是借鑑他人的取長補短,然後配上一些合適的音樂。其實設計課件也是一門學問,不僅僅是美觀大方,激發學生興趣,更重要的是增加語文味。不知不覺天就亮了,其實忙了一晚上,教案連背都沒背,一點也不熟。

(三)成功是留給那些99次都失敗了100次還會繼續挑戰的人

週二到校,組長得知要上課之後,説要我第二節課馬上試講,組裏的老師都去聽了,試講的時候我的感受是沒進入狀態,很緊張,只是在那裏走教案,並且拖堂了十分鐘。第三節課評課,組裏老師都給;了我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比如,Z老師説我處理字詞時間太長了,學生朗讀得少,教師牽引的痕跡較重,一定要將秋天的顏色談透後再讓孩子們朗讀,其他兩部分以讀代講;M老師建議我使用小組合作的方法,讓孩子們自由選擇自由討論,並且説學生們讀完後可以試着讓孩子們背誦課文,而且還説可以我自己錄製有關秋天的詩歌鍛鍊學生們的聽力;其他老師都是反映我的語言太多了,思路很亂,並且板書有倒插筆現象,沒有聆聽學生,有一個學生把“鑰匙”讀錯了我都沒聽出來;我前半段情緒很好,後半段因為學生回答得不到位我的情緒立馬就下來…….我如數家珍地將每一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記錄下來。經過老師們的指點,我的思路漸漸清晰了,而且心中有數了,也知道了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時要先問問自己為什麼。

(四)世上只有自己強大的內心能幫助自己

中午、下午我都一直在梳理我的教案,可能是我天生愚笨,我怎麼也搞不明白,如何讓學生們談,喜歡談,畢竟第二段講顏色就幾種,假如一個學生都説完了,其他孩子們説什麼呢?這麼幾種顏色很好理解,學生一下子就讀出來了,怎麼談透?組長説學生可以想象畫面,怎麼引導學生聯想,怎麼讓學生愛説、多説、説好?這些很簡單地問題一直是我的攔路虎,我有時候很納悶,我對教案都吃透了怎麼還是不能把握教材呢?我做到了真正地吃透教材嗎?對於這些問題一直在我心裏打轉,我也沒問其他老師,一是其實問題很簡單,上午老師們跟我講過,可是講的是大框架,我不知道如何組織語言;二是我怕老師們笑話我,上班一年了這些問題都不會處理,我不好意思問;三是我覺得有困難還是需要自己尋找,自己解決,這樣才能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地進步。

二、自信爆棚的課上時光

(一)放大我的優點

週二晚上是一個無眠之夜,雖然也睡覺了,但是始終是心事重重,終於到週三上課了,並且我是第三節課上的,所以我心裏還不是很慌,還有兩節課的時間可以做充足的準備。課前我在班裏問孩子們緊張嗎?他們説緊張,其實我在説這些話的時候,我的心裏很緊張,我當時鼓勵每一個孩子要戰勝自我,説給孩子的,也説給我自己的。就這樣,開始上課了,很奇怪,站在大禮堂的.講台上我一點也不緊張,微笑着,而且是由心而發地微笑着;在這節課上,我很自信,雖然沒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但是我已經盡我最大的努力將《秋天的雨》呈現出來了,有的地方的感情表達我自己都覺得很滿意;在這節課,我真的覺得自信爆棚,之前的時候我會時刻注意L老師的表情,她高興了就能帶動我的情緒,她的臉沉下來,我也泄氣了,而現在我在台上從沒有仔細看過哪個老師,我當時就覺得我就是世上最好的老師,不在意別人的反應;在這節課上,我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心中有數,沒有落下一個環節,始終圍繞着“美”字來開展;在這節課上,我聽見了孩子們的聲音,之前我都是在走教案,這一次,我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他們的感情是那麼的豐富,他們的想法是那麼的奇妙,當然他們的小錯誤也是來得那麼快;在這節課上,我感覺出我是有史以來做的最好的一次課件,不管音樂還是圖畫,都讓孩子們興趣盎然,教學輔助用好了可以使事半功倍。

(二)謹記並改進我的不足

自我認可了自己,下面説説我在這節課上的一些失誤吧。一、拖堂,剛講完“顏色”時,我看手錶已經下課了,但是我又佔用了學生的七八分鐘時間相繼講了“氣味”和“聲音”,這是大忌,究其原因,前面處理得太繁瑣,佔用了大量的時間;二、思路不清晰,本來是一篇條理分明的文章我卻處理得“渾然一體”,這除了跟前面佔用的時間太長以外,還跟我沒有一些恰當的過渡語言有關,環節之間不緊湊;三、指導朗讀不到位,不知道為什麼每次上課都忘了讓學生們多讀,在本次公開課上我覺得已經讀得很多了,但是組長説我還是沒有指導到位,應該談完了接着讀,而非全談完了讀一整段,缺少了孩子們當時的感覺,所以就讀不出真正的味來;四、語言問題,想起試講我問組長我問了問題孩子們怎麼沒舉手的啊?組長笑着説我問一個孩子了,她説不知道老師想問什麼,此類的錯誤又發生在今天的公開課上,同學們討論了“看到了什麼顏色”後,我卻問:“你們看到了什麼啊?”這是兩個問題,怪不得學生們只是很生硬地説“楓樹、菊花”等,我隨即又問“它們是什麼顏色的?”這樣囉嗦了很多,也讓學生一頭霧水;五、駕馭課堂的能力欠缺,今天朗讀時我叫了班裏最好的一個學生讀的,當時想找一個較差的讀,但是我想到自己不會指導學生朗讀,怕課堂氣氛不好,不敢挑戰自己;六、慌,今天上課的感覺就是有人在催着我走,不如其他兩位老師從容,我的感情是上去了,但是在駕於課堂上有一些慌。

三、動力十足的教後歲月

終於終於上完了公開課,本來以為如釋重負,但是我沒有一絲輕鬆感,依舊感到壓力,課既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新的開始,有了的新的努力方向和奮鬥目標,如何上好課仍然是頭等大事。感謝下午學校領導的教研給我的鼓勵和指點,不管是W主任説的要時刻積累教學經驗、L主任説的要學會教材分析和駕馭課堂,還是L校長説的要將規範評價用語和將每一節課當成公開課來嚴格要求自己等,一個又一個的諄諄教導,我坐在那感覺好幸福,自己就像一個小芽,在努力而幸福地允吸着陽光雨露,我當時下了很多很多決心,規劃了很多很多目標,一個個都使我熱血沸騰,但是幻想往往都是美好的,行動才能見真本事,語言永遠是行動的矮子,看行動吧!

教學是一件良心活,教學也是一門藝術,我永遠都是一個踐行者。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5

《燕子》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優美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湖面上飛行、在電線杆上歇息的情景。

這篇課文要讀懂它,必須要與生活聯繫起來學,才能學得靈活,覺得透徹。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感悟燕子優美的外形、優美的飛行姿態、歇息時美妙的意境,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鑑賞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活動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助學提示:讀課文用“————”畫出燕子的外形特點,並帶着自己的感情讀一讀,試着背一背。

填一填:

一身( )的羽毛,一對( )的翅膀,加上( )的尾巴,湊成了( )的小燕子。

在理解“趕集”一詞時,我讓學生先説説自己去趕集時的感受,再想想課文中是説誰趕集?為什麼這樣説呢?學生通過與生活聯繫,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開之多,給人以熱鬧的感覺。在學生觀賞了春天美景之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談談你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讚美春天;在讓學生感受春風、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潑可愛時,讓學生聯繫已學到的一些古詩詞來説説。學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

活動二:感受燕子飛行時和休息時的美助學提示:

1、燕子飛行時都有哪些特點?

2、燕子休息時都有哪些特點?

先自主學習再小組內交流討論課文第四自然段描寫了燕子歇息時與春天景色互相映襯的`美麗畫面。文中把燕子落在電線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線譜,學生較難理解。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説説燕子飛倦了怎樣休息?啟發學生想象:對照一下插圖,再閉上眼想象,遠遠地看去,落在電線杆上的燕子變成了什麼?那幾根電線呢?書上哪個詞表示出了看不清楚?誰能把它畫出來?一位學生在黑板上先畫了幾根若有若無的細線,又在細線上畫了幾個小黑點。我隨手在畫上添了幾根線,把學生畫的小黑點連成了一組五線譜。問:“這像什麼?幾隻燕子變成什麼了?”仔細讀讀句子,品味一下,聯繫剛才想到的,又能體會到什麼?再閉上眼睛,把爛漫無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時的情景聯繫起來,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通過想象,學生不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時的靜態美,而且領悟到了活潑可愛的燕子與春天景色互相映襯的美麗意境,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欣賞與鑑別的能力,而這也正是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活動三:拓展閲讀燕子總是跟春天聯繫在一起,詩人喜歡描寫燕子,老師也帶來了幾首與燕子有關的詩詞,讓我們讀一讀,勾出描寫燕子的詩句。

絕句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烏衣巷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通過拓展閲讀不斷豐富學生想象,鏈接生活實際,促學生的語言積累。

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本來以為學生很容易進入角色,可是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積極性不高。有可能是開學初,學生還沒有進入學習的氛圍中。就如體會小燕子飛行這一段內容時,我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學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過”、“一轉眼”橫掠“……等體會到燕子飛行的輕快。有的也能從中體會到燕子喜歡春天,高興了,還會變着花樣飛行。這些固然令人滿意。然而大多數學生當的陪客卻讓人揪心。這也應該是我課堂教學中需要突破的。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6

小學三年級是學生從低年級邁向中年級的第一個階段,這個年級的學生已經基本上適應語文的學習,而如果需要得到提高,也必須由語文老師加以引導,三年級以段的教學為重點,那麼,怎樣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是應切實抓好段的讀、説、抄、寫訓練。

一、讀段

在段的讀、説、抄、寫過程中,讀是基礎,應抓好三個環節的讀。一是初讀,要突出"順"字,要讀準字音、讀好停頓、重音,乃至速度、語氣,能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在此基礎上,才轉入講讀,指導理解課文內容。

二、講讀

要突出"思"字,要把學生學語文的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統一起來,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內容,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心理歷程。如《花鐘》第一自然段,第一遍讀,初步瞭解整段話寫什麼;第二遍讀,概括每句話寫什麼;第三遍讀,抓住重點詞理解句子意思,如第二句,這句話寫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是寫花的種類多、姿態美。)第三句話寫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知道?第四遍讀,概括段意。講讀後的讀,要突出"熟"字,要指導反覆誦讀,直至熟讀成誦。

三、説段

説段在讀段之後進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對段的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把課文語言轉化為個性語言,對課文語言進行同化或順應的基本訓練。剛開始説段訓練時,學生會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複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師應具體指導學生一句一句地説,然後,把整段話連起來説。《金色的草地》第2自然段,在指導説段時,先複習。然後説説這段寫了什麼季節的景物,反映了什麼?(這段寫了草地秋天的景物,反映了孩子們自由自在的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在指導説段時,還應把概括地説和具體地説結合起來進行。

四、抄段

抄段,可以加深理解和強化記憶。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選擇好抄學的段落,二是要指導抄寫的方法。所抄寫的自然段,應是在表達方面有特色的典型段落,並且容易被學生模仿的。如《風箏》第二自然段寫放風箏的動作,但第三自然段寫放風箏的快樂,兩段均有特色,但第二段結構比較複雜,而第三段文字優美,兩相比較,應把第而二、三段作為抄寫內容。

在抄寫過程中,看一個字抄一個字,看一詞抄一個詞也不行,應做到至少是抄句。即看一句抄一句,逐步過渡到抄段,即熟讀後抄下來。抄好後應認真檢查一遍,漏了的詞要補上,多了的詞要刪掉。一般來説,遺漏或隨意增加的部分都是不甚理解的表現。因此修改後應再讀一讀,想一想,加深理解。

五、寫段

三年級作文重點是練習“寫出內容比較具體的片斷”在實踐中,我把寫好總分段作為寫段的基本訓練。並堅持寫好總分段的`幾條具體要求:

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敍,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複。主要練習形式有三種:

1、補段。補總述句和總結句;或補分説句。

2、用自己的話寫課文某段話的意思,要求用總分段式來寫。如學了《風箏》一文,要求用總分段式寫作文。(根據第一段的意思寫)。

3、仿段。規定選材範圍,要求用總分段式寫。

此外,我還經常訓練另一種段式,即在一段話裏要含有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經過、事情發展的結果、自己的感受、看法六要素,重點要用優美的詞句寫明白事情發展的過程。寫好這種方式,對學生初步掌握記敍文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7

教完本節課,我覺得自己過分注重了對課文的朗讀,因此不少環節都沒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讓學生思考:“如果你來到西湖邊最想幹什麼?”那也許學生的回答會絢麗繽紛,表現出無限的欣喜和激動。如果我設計一個説話練習:“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如果你想畫畫,那麼在你的畫中會有什麼?如果你想作首小詩,那麼在你的詩中會有什麼?如果你想當小導遊,那麼你會介紹西湖的什麼?”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可能更好地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能引導學生作廣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看來這些遺憾,我得再用上一節課進行訓練了。以後的課文教學也要多吸取這一課的教訓,千萬不能錯失對學生的説話訓練。

總之,通過教學《西湖》這一課,讓我感受頗多,也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的.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只有觸動了學生的心絃,他們才會有智慧的火花迸發,才會有真摯的感情流露。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8

在本節教學中,學生對空氣的探究有着極大的興趣,在以後的學習中,有關空氣的知識將不斷出現,因此學好本課,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激發學生探究空氣的興趣是十分重要的。這節課引導的好,就可以為整個單元的學習打下極好的基礎。

本課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空氣確實存在並佔據空間,是藉助水的幫助,通過空氣在水中形成氣泡來間接看到空氣。第二部分是我們周圍存在着空氣。在學生懂得通過實驗可以發現空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用別的實驗去發現我們周圍哪些地方有空氣。這部分是激發學生對周圍事物探索的興趣,調動學生運用所學本領的積極性。第三部分是空氣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在看、聽、説、玩中認識空氣與人類的密切關係。

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的氣體,這些性質不能直接用眼睛觀察到。在本節課第一環節“找空氣”中,我充分放手給學生,使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想出了許多辦法來驗證了空氣的存在;在第二環節“稱空氣”中,用的是氣球,效果不太明顯,只有三個小組的實驗效果比較明顯。如果以後再次做這個實驗,一定要把實驗指導嚴格到位,如果操作中不夠嚴密,導致實驗不夠明顯,將收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第三環節“空氣會跑嗎?”這一實驗中,如果能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時間,再明確集氣瓶的正確使用方法,相信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人人蔘與實驗,並在實驗中細心點撥,最後很自然地得出結論。在教學中,我積極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力求在學生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探究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我主要採用“實驗法”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親身感受空氣存在,並佔據一定空間。本課教學既需要學生之間團結合作,進行探究實驗,也需要學生多感觀參與學習,發揮每個學生手、腦、耳、眼、嘴等功能,讓他們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動耳聽一聽、動眼看一看、動嘴説一説,讓他們在五動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9

《小露珠》一課語言優美,用詞用句準確、生動,是學生學習積累語言的很好憑藉。在教學中,我重點訓練了學生的語感。

我認為,語感就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包括感悟語言文字的含義、感情色彩、構成方式等。對於三年級的小學生,我們首先要培養學生讀了一段文字後知其大意的能力。教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在學生讀通句子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説説讀了這一段知道了什麼。學生説知道了小露珠出現的時間。有的説,知道了小露珠出現的地方。有的説,知道了小露珠是在不斷地變大、變亮。這些信息就是學生感悟其中的詞句後得出的結論。把這些信息彙總起來,就是對這一自然段大意的概括。教學2、3、4自然段時,我一一出示了這三個自然段,在學生流利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説説這三句話講的是什麼。這是學生對這三個自然段大意的把握。

知其大意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引導學生在品評句子中培養語感。2、3、4自然段句式相同,但用詞不同。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找這三句話的.共同點。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了這三句話寫的是小青蛙、蟋蟀、小蝴蝶讚美小露珠的話。它們説話都很有禮貌,都表達了喜歡小露珠的感情。之後,我讓學生找這三句話的不同點。學生體會到了小青蛙、蟋蟀、小蝴蝶讚美的語言不同、動作不同、待的地方不同。在這基礎上,讓學生表演小青蛙、蟋蟀、小蝴蝶誇小露珠。學生掌握了句子的表達方式,語言表達流暢,動作表演也到位。而此時全體學生則是小露珠,我讓他們學學小青蛙、蟋蟀、小蝴蝶有禮貌的樣子,謝謝小青蛙、蟋蟀、小蝴蝶,並也誇一誇它們。學生説:“謝謝你,蹦到大荷葉上的小青蛙。你可真勤勞,一早就在捉蟲子了。” “謝謝你,爬到草稈上的小蟋蟀。你的歌聲真好聽呀。”“謝謝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你像花兒一樣美麗。”

曾看到一篇有關語感方面的文章。當時摘錄了這麼兩段:

語感是人對語言的直覺的整體的感受,或是由語言文字而引起的複雜的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的過程,是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語感是一種個體的語文修養,是個體在長期的規範的語言實踐中逐步培養成的一種具有濃厚經驗色彩的,能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從語感生成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反覆誦讀、比較品評、潛心涵泳、切已體察、展開想象等。反覆誦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強調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整體的領悟,這與語感的直覺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較品評,是課堂語感教學的有效策略,俗話説,有比較才有鑑別。學生只有在不同語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當中,才能發現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品評語言的意藴和情味從而培養語感。潛心涵泳,是一種在熟讀基礎上潛心專注的研讀策略,面對語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鑑賞玩味,掂量比較,獲得審美感、情味感、意藴感等。切已體察,就是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閲讀積澱相溝通,通過文字的橋樑,觸摸作者的心靈。語言方字符號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藉助聯想和想象,化乾癟枯燥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還可通過重組表象,創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這樣獲得的語感才是豐富深切的。

看來我所做的只是淺層次的,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感,還必須在潛心涵泳、切已體察、展開想象等方面進行訓練。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10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學理論中的精彩一筆,陶先生認為"做"就是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只有採用"做"這樣的實踐環節才能讓"教"與"學"合一。陶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重要的其指導意義。《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即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做"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語文的規律。可以説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是通過具體的"做",將教師"教"授語文知識技能的過程與學生在應用中"學"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整合為一種綜合的教學活動。

首先,語文實踐活動是一種語文活動,緊密結合語文教材的各種"做"的活動應當是語文綜合活動的基本內容。其次,語文實踐活動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語文活動,各學科與語文相關的"做"的活動都應該是語文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再次,語文實踐活動是一種實踐性非常強的語文綜合活動,各種貼近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做"的活動,也應該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下面談一談筆者以"做"為中心進行三年級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緊扣教材"做",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三年級首次出現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個全新的內容,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對於三年級的學生卻是完全陌生的。再加上三年級的學生往往問題意識淡薄,他們還不太會主動引發問題進行思考。因此教師首先要緊扣教材,巧妙地設計和安排各種"做"的活動,縮短學生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之間的距離,引發學生對於活動內容的高度關注,以此來落實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的每一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名篇佳作,也是學生學習語文最主要的途徑,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首先可以緊扣每一篇課文展開。

1、緊扣課文內容的表演活動陶行知先生指出,喚起了興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體,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各學科教學必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根據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直覺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我們經常性地安排一些緊扣課文內容的表演活動。如在《陶罐和鐵罐》、《亡羊補牢》、《驚弓之鳥》等多篇課文的教學中進行課本劇表演,在《比絕招隊《東方明珠》等課文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比絕招"、"小導遊"表演等。這些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熔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於一爐,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表現欲,鍛鍊了學生的膽量、氣質,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審美情趣。

2、緊扣課文內容的製作活動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解放學生的雙手、解放學生的頭腦。緊扣課文內容進行各種有趣的製作活動既能讓學生動手動腦,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三年級課文中有不少製作活動的切入點,如學習《花鐘》一課,可根據課文內容或根據自己平時的觀察製作一個"花鐘"。學習《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課後,可引導學生編寫一張"保護綠色家園"手抄報等。在活動中學生的閲讀概括能力、版面設計能力得到了鍛鍊,審美、鑑賞、繪畫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緊扣課文內容的拓展活動

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中的課文,不是以傳統一篇一篇"課文"的形式而是以一組一組課文的形式出現的。一組課文一個"主題氣將一篇篇課文融合在一起,根據這樣的編排特點,語文綜合性活動的內容除了可以緊扣一篇課文"做",也可以緊扣一組課文的主題進行設計,拓展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例如三年級下冊教材的第五組安排了以"愛"為主題的一組課文,我們在學習這一組課文的過程中進行了"爸爸媽媽我愛你"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活動中我們安排了以下幾個內容:向親人鄰居瞭解爸爸媽媽是怎樣疼愛你的:仿照課文內容寫一份"爸爸媽媽的賬單":為爸爸媽媽做一張感恩卡:請過生日的爸爸媽媽到學校彙報綜合性活動的成果,共慶生日。這些活動內容,有的是這一單元中教材原來就安排的綜合性活動內容,有的是結合教材拓展延伸的內容。這兩方面的'內容都緊扣教材,並體現活動的層次性,學生通過"學"課文能夠初步體會父母對子女的愛,然後通過"向親人鄰居瞭解"、"仿寫爸爸媽媽的賬單"等活動深深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最後用具體的實踐活動"為父母做一張感恩卡"、"為父母慶生日"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這樣,父母對子女的愛、子女對父母的愛都得到了融合和提升,學生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實現了教師"教"學課文、闡述文本、培養能力與學生"學"習課文、理解文本、體會真情、提高能力的整合。

二、整合教材"做",豐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我們應該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尋找各學科之間的關聯點,設計出多學科整合的綜合實踐活動。整合後的活動不僅在數量上添磚加瓦,而且在質量上高屋建領,極大地豐富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我們的民族小學》這篇課文時,我們結合《品德與社會》學科、《美術》學科一起組織了"誇誇我的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們用畫筆、相機,用一雙雙明亮的眼睛記下了學校每一個美的景緻,還通過查閲資料和採訪老師等形式發現學校一個又一個曾經的輝煌。語文課上同學們將自己的發現和優美的課文融為一體,與民族小學的學生一起誇誇自己心愛的小學,表達對學校生活的熱愛。品德與社會課上學生製作了《校史報》,為學校光榮的歷史感到驕傲,美術課上學生們用畫筆畫下了"美麗的校園",還發揮想像畫下了"未來的校園",並配上了精美的設計説明,用繪畫的形式表達了對學校深深的愛。這樣的活動力日強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三、聯繫生活"做",激活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陶先生認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書,"我們的教育不限於學校的形式","整個社會是我們的學校,全部生活是我們的課程"。他極力主張把學生從學校這個"鳥籠"中放飛到大自然中去自由朝翔,到生活的大風大浪中接受人生洗禮。的確,生活是語文的源頭活水,選擇貼近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必然會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年級語文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環保主題的課文。為了從小搞羌學生的環保意諒,我們在三年級下學期安排了主題為"關心周圍的環境"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先讓學生自由結合組成小組,共同商定一個活動計劃,想一想開展的方式和內容,然後大家分頭行動。有的小組進行了細心的觀察和記錄:"稱了稱家裏每天產生多少垃。圾"、"算了算自己家一年用掉多少噸水"。有的小組去實地訪問,追尋一條原,本乾淨的小河變得渾濁骯髒的原因。還有的小組蒐集了許多的資料,瞭解嘉興近幾年來水資源缺乏、水質日益惡化的現狀。活動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勁頭十足,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11

三年級是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年級。培養三年級學生的語文能力,應着重放在段的訓練上。三年級段的教學主要任務是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結合有關內容,展開合理大膽的想象。能找到重點句,理解句與句之間的關係,知道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方法。

1、讀段

在段的讀、説、抄、寫過程中,讀是基礎,讀懂一篇文章要遵循一定的過程,一步一步地讀下去,達到透砌理解。過程得當,能理解得順,理解得深。應抓好三個環節。

一是初讀,讀出"順"字,要讀準字音、讀好停頓、重音,乃至速度、語氣,能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二是理解,要突出"思"字,要把學生學語文的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統一起來,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內容,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心理歷程。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路。對於重點段落,要讓學生在讀熟的基礎上,通過講讀,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三要熟讀。要指導反覆誦讀,直至熟讀成誦。使學生能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説段

説段在讀段之後進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對段的思

想內容的理解,這樣把課文語言轉化為個性語言,對課文語言進行同化。剛開始説段訓練時,學生會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複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師應具體指導學生一句一句地説,然後,把整段話連起來説。在指導説段時,還應把概括地説和具體地説結合起來進行。課文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等等,可以聯繫課文,讓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能寫就不説,能説就不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寫段

在三年級段的教學中,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方法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學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須引導學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繫,認識段的組合規律,真正讀懂一段話。然後及時指導學生仿照課文中段的組合形式,進行寫的訓練,使讀和寫有機的結合起來,把讀寫訓練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這樣吸收在前、表達在後,既培養了學生讀的能力,對段的理解與認識;又培養了學生寫的能力,學會寫好片斷,讀寫相互促進,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告訴學生寫段時,。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2。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敍;3。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複。用自己的話寫課文某段話的意思,要求用總分段式來寫。3。仿段。規定選材範圍,要求用總分段式寫。本冊教材後有很多寫段的練習題,應儘量讓學生多動筆進行寫段訓練,使學生語文能力有所提高。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12

在新教育的課堂中我們更新了自己的課堂教學理念,增長了知識。

特別是他們的資料讓我大開眼界。如學生的故事情節繪畫,他們有繪畫冊,仿寫詩歌會有詩歌集,仿編故事有故事書,學生日記、中高年級的讀後感,或做的手抄報,還有他們的讀書交流活動,老師的隨筆,老師的班級記錄等等。都做的特別的詳細、精緻。這説明什麼呢?如果沒有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沒有平時真正的體驗、實踐、落實,就沒有我們看到得堆積如山的成果展示。他們把新教育真正的落到的實處。他們的老師、學生、家長真正的走在了新教育的這條幸福之路上。

課間我們參觀他們學校的校園文化的時候,每到一處都有學生給我們主動介紹。他們吐字清晰、落落大方,介紹的也很有條理。讓我感覺到這羣小傢伙口才真好。這才是真正的體現了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主人翁意識,每個學生都意識到自己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了。

其實,我覺得新教育就像是那天二年級讀寫繪課中老師所講的一鍋石頭湯,需要每一個人的付出,正因為有了每一個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新教育的精彩展示。我們的老師、學生、家長辛苦着,收穫着,成長着,幸福着。我們才真正的走在那條幸福的教育之路上。

三年級是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年級。培養三年級學生的語文能力,應着重放在段的訓練上。三年級段的教學主要任務是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結合有關內容,展開合理大膽的想象。能找到重點句,理解句與句之間的關係,知道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方法。

1、讀段: 在段的讀、説、抄、寫過程中,讀是基礎,讀懂一篇文章要遵循一定的過程,一步一步地讀下去,達到透砌理解。過程得當,能理解得順,理解得深。應抓好三個環節。

一是初讀,讀出“順”字,要讀準字音、讀好停頓、重音,乃至速度、語氣,能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

二是理解,要突出“思”字,要把學生學語文的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統一起來,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內容,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心理歷程。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路。對於重點段落,要讓學生在讀熟的基礎上,通過講讀,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三要熟讀。要指導反覆誦讀,直至熟讀成誦。使學生能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説段:説段在讀段之後進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對段的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把課文語言轉化為個性語言,對課文語言進行同化。剛開始説段訓練時,學生會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複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師應具體指導學生一句一句地説,然後,把整段話連起來説。在指導説段時,還應把概括地説和具體地説結合起來進行。課文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等等,可以聯繫課文,讓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能寫就不説,能説就不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寫段:在三年級段的教學中,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方法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學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須引導學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繫,認識段的組合規律,真正讀懂一段話。然後及時指導學生仿照課文中段的組合形式,進行寫的訓練,使讀和寫有機的結合起來,把讀寫訓練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這樣吸收在前、表達在後,既培養了學生讀的能力,對段的理解與認識;又培養了學生寫的能力,學會寫好片斷,讀寫相互促進,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告訴學生寫段時。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敍;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複。用自己的話寫課文某段話的意思,要求用總分段式來寫。

仿段。規定選材範圍,要求用總分段式寫。本冊教材後有很多寫段的練習題,應儘量讓學生多動筆進行寫段訓練,使學生語文能力有所提高。許多作品,特別是一些文學作品,藴含着非常豐富的情感。這是因為,作者在現實生活中對他所接觸的事物有了某種情感,才會產生表現這一事物的慾望和動機,要麼直抒胸懷;要麼將情感滲透、隱含在事理的記敍和論述之中。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精選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多是感情色彩濃重的文章,既體現了作者健康向上、美好高尚的情感,同時又體現了作者對醜惡、虛假、病態、庸俗情感的批判。人的美好的情感是後天習得的。閲讀教學要使學生在一次又一次體驗課文中對各種美好的情感的讚揚和對醜惡情感的批判中,形成對美醜、善惡的分辨能力,形成愛美揚善、忌醜憎惡的比較穩定的、持久的態度體驗,即在心中逐步形成美好的情感世界。因此,閲讀教學在培育學生美好情感方面有着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得天獨厚的條件。

請看教材《翠鳥》這篇課文的最後一段話:“我們真想捉一隻翠鳥來飼養,老漁翁跟我們説:‘孩子們,你們知道翠鳥的家在哪裏?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裏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啊!’我們只好打消了這個想法,在翠鳥飛來的時候,我們遠遠地看着它那美麗的羽毛,希望他在葦杆上多停一會兒”。這本是一段充滿情感的語言。但是教學中,有的教師卻很容易將理解的重點放在翠鳥住處的特點上,大講什麼翠鳥的生活習性。這和作者的初衷就相去甚遠了。其實這段文字處處都洋溢着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由想逮到打消念頭到遠觀希望多停留一會兒,無一不體現着對翠鳥的喜愛。“打消想法”是對“真想”的無奈與失望,“遠觀”和“希望”又是對失望與無奈的補償,一個“情”字貫穿個這段文字的始終。如果忽視了這段文字所藴含的情感因素,就可能在理解上出現偏頗。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因此,感情內容是語言意義組成部分之一。

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藴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那些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所以體會語言所表達的感情,又是理解語言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在閲讀時,對語言所表達的感情內容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能否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內容;二是能否對把握住的情感內容迅即做出自己的情感反應。這種“把握”與“反應”是閲讀能力的重要體現。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閲讀時,必須要讓學生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感情內容,同時對語言所表達的感情產生共鳴,感情的參與,將會使人們對語言的理解變得更加豐富和敏鋭。總之,指導學生閲讀,不僅要指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內容,還要重視引導學生體會感情,如若拋開對語言的情感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就不可能對語言做出準確、完整的理解。

4、在閲讀教學中要重視語感的培養:值得一提的是,在閲讀教學中,應該十分重視語感的培養。所謂語感,就是對語言的一種豐富的、敏鋭的感受能力。語感雖然和心理學、語言學、文學乃至於哲學有着密切的關係,但是首先提出語感概念的卻是語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這説明語感這個概念從它誕生那天起,就和語文教學有着不解之緣。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語感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直至寫入目前的語文課程標準。

語文閲讀教學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現象,所涉及的問題極為廣泛,對它的研究與認識永遠不會完結終止。舊的問題尚無定論,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否定之否定,反思與發現,回顧與展望,這些都是在研究小學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正常現象。應該承認,對閲讀教學的規律,我們的認識還是很有限的,本文也只能就其中的某些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不妥之處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評指正。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13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就應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十分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應對這些問題,應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透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潛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課文,六個閲讀鏈接和六個綜合學習,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明白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狀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構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透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化。如在教學《詩的材料》時,由於備課時側重於對課文資料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着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個性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此刻,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齊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狀況。30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立刻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透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以前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潛力,期望能衝破瓶頸,開拓教學的新天地。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14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一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一個階段,也是一個在小學階段較為關鍵的一個年級,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但到了三年級就開始練習習作,要求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

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教學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2篇閲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我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就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

在教學中讓學生精讀感悟的同時結合自身實際,讓學生進入角色,也就是進入課文的情境,讓學生感知:要成功,信心是不竭的動力,堅持不懈至關重要,但還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方式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年級語文的教學隨筆15

最近我們班剛剛學習了三年級語文課本上的第17課《可貴的沉默》,課文內容很貼近學生生活,講的是一個班級的學生在興奮地談論着自己是怎樣過生日的,可面對老師詢問父母的生日時全班同學沉默了。在老師的啟發下,同學們學會了回報父母的愛。

為了讓學生更近距離地走入課文,我課前設計了一個小調查,讓孩子們填寫自己的生日,父母怎麼為自己過的,父母的生日,我怎樣為父母過的,調差結果比我想象中的樂觀,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給父母過生日,我心中暗自想:我們的孩子還是很有心的。我翻開孩子們的調查表,孩子們在父母生日那天做了很多事情買禮物、做家務、作賀卡可看完之後,我總覺得孩子們的調差表中少點什麼。

我和孩子們交流起來:給父母過生日的同學,我很想知道你們過生日時的場景?

孩子們很天真,仰起爛漫的笑臉回答我:

當時我心裏很高興,因為媽媽説:謝謝你。我説:不用謝。這話顯然不是來自生活的,生活中的母女怎麼會如此假惺惺的客套。

我爸爸讓我給媽媽過生日,我就給媽媽做了張賀卡,哦?但願是我聽錯了,怎麼有種有點完成任務的語氣?

老師,不是我不給父母過生日,而是我沒有錢給爸爸媽媽過生日,他們平時不給我錢。班裏有了幾句應和,天啊,再説下去會不會出現聲討的局面。

孩子為什麼會有一顆這樣漠然的心呢?現在的家裏把孩子當成掌中寶眼中珠,他們從一生下來就被愛包圍着。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在內心深處就缺乏一份感恩的心情,我想要教會孩子們真正在自己生活中感受愛。

在課堂上,我儘量重現課文場景,讓孩子們設身處地地去感受那份沉默,在音樂朗誦的渲染下,我出示了兩張小照片,很熟悉最普通的畫面,孩子騎在父親肩上快活地放風箏,母親用傾斜的小傘給孩子遮蔭涼。孩子們在音樂中回憶起了父母在生活中對自己的點滴關愛,有的'同學已經潸然淚下,當有的同學啜泣着訴説自己生病時父母的焦急;大雨中媽媽打傘在外面等着他回家;媽媽每年都給自己買新衣服,可遇到自己喜歡的衣服,去看過兩次,還是沒捨得買;自己平時的任性都會被爸爸媽媽原諒,自己卻從不允許父母進他的房間在音樂聲中,我聽着孩子們發自內心地傾訴,幾乎很難抑制住自己的眼淚,我和學生們都在一種沉默中,不想説話,也説不出話,只能深深地去回憶被我們忽略掉的來自父母的愛

下課的時候,有的孩子向我説:老師。我以前怎麼沒感到父母這麼愛我呢,我再也不任性了,不惹爸爸媽媽生氣了。有的孩子説:我現在才覺得這篇課文這麼感人呢?真願意讀。我和孩子們的談話一直到上課鈴響起。我在黑板上寫下這樣一段話:孩子們,老師相信你們已經學會了感受愛,愛不僅僅來自父母,只要你會感受,來自老師、同學、朋友的,來自熟悉的人或陌生人的愛其實很簡單,一個眼神,一次撫摸,一個微笑如果在以後的生活中你感受到愛了,老師也希望你們學會回報愛!

我想:這才真正稱得上是一片可貴的沉默,真正地喚醒了孩子們內心深處那更為珍貴的東西。

最近兩天,我也生活在一種美好的氛圍裏:在學生的口袋書中,我讓孩子們記下我願意為你做任何對你有幫助的事情,因為你是我摯愛的學生。提醒學生增減衣服,及時喝水,送學生回家,看着學生們親暱的在你身邊,我覺得付出愛是那麼快樂的事情。

更讓我有滿足感的是,學生的心越發柔軟了,當同學表現讓我不滿意的時候,我就告訴他:你能為老師做點事情嗎?

今天我在研究《她是我的朋友》一課,我們都在思考怎樣創設情景,怎樣變換角色,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人物所説,所做,所想。

在想得頭都疼了的時候,我就在回憶自己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的情形,是啊,我們老師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否感動過呢?如果沒有,就不要對學生提出這麼高的要求了,學生的內心感受怎麼能被一個沒有心的老師打動呢?如果有,那我們回憶一下,我們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否有誰給我們創設情景讓我們感動的呢?我們在讀文章的時候,曾經變換角色的感知過人物嗎?我們如果被這麼多問題和花樣縈繞着的話,可能連文章講的什麼都搞不清了,無論是文章,還是我們的思緒都是一氣呵成的,最自然的。如果很多的教學設計只是讓學生説出老師期待的答案的話,表面上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空着一顆心來,空着一顆心走,那他什麼時候才能在語文中得到享受啊!還不如扔下那些提問,老老實實地讓學生去讀文章呢,或許,孩子在朗讀中能感悟到更多真心的感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