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的教學隨筆4篇

來源:尚雅範 1.1W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説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最重要的是是表達出作者的意圖,傳達心情、感悟、觀點...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鬆。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麼樣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下冊的教學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下冊的教學隨筆4篇

一年級下冊的教學隨筆1

本節課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阿福的新衣——信息窗1》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已經經歷了大量的數一數的基礎上開展的。我們知道,興趣是孩子們學習的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體驗現實生活,引領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探究發現釐米的認識。我根據“怎麼會把衣服做小了?”這一主題設計了“量師傅、徒弟和自己的一拃長”以及“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這兩大學習環節。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在學習中,為了讓學生體驗到1釐米有多長,我創設了有趣的遊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估測物體的長度,奠定了基礎。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思考,小組合作,與學習夥伴進行交流。學生通過思考和交流初步掌握了測量方法。整節課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真正做到了讓孩子們喜學、樂學。如在教學環節“自主探究,合作求知”中,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釐米,形成表象。他們在從尺子上、從周圍物體中找1釐米的對比與估計中以及尋求多種答案的過程中,體驗了1釐米、幾釐米的具體長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自始至終,他們都是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通過對有0刻度和沒有0刻度兩種尺子測量方法的比較,使學生體會到測量物體時,從0刻度量起比較簡單。在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他們獲得了知識,豐富了經驗,培養了能力。接着又實際測量,使學生頭腦中的釐米概念清晰起來。實現了教學目標。

注重情感的交流和過程的體現是本節課教學的一個特點。時時以欣賞者的眼光看待學生,借師生間的愉悦全作、情感交流來調動學生的內部機制,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了,動起來了,自己去回顧、體驗、發現、構建,在有關效的研究中激起興趣,從發現中尋找快樂,體會到合作探究、構建新知的樂趣。在情境串與問題串的交融中,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多由學生主體或阿福的形象來提出問題。此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的個人探究,小組研討、合作交流,力求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以及問題意識、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自主練習環節可謂學以致用。學生通過量一量、認一認、估一估等活動對釐米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其估測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更可貴的是他們嘗試着獨立解決問題,自主解決了故事片中的懸念。同時增強了小組的合作意識。在基礎性練習中設計了“量課本”“量課桌”等練習;在拓展性練習中設計了“給阿福量領口、袖口”等練習。情景串與問題串的構建,使學生身臨其境,參與熱情高,全身心投入到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課堂總結部分,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物體測量長度充分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大社會成為小課堂的延伸,成為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大舞台。

一年級下冊的教學隨筆2

這節課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計算方法。為了讓學生在這一點上真正有所體驗,我覺得動手操作這一環節不能少。在探索計算方法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用學具小棒擺一擺,用計數器算。給學生交流展示的空間,提供創新的機會。算法的多樣化增加學生思維的活動量。注重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在新授知識的過程中,我通過學生自己擺小棒操作的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得到答案,並在小組中的交流談論,得出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筆算的注意點。充分發揮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口算的`遷移作用,讓學生充分地擺小棒,説過程,動腦、動手、動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探索精神,體會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這節課是在學習了兩位數加整十數和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在已經熟練的知道了兩位數加整十數是先算幾十加幾十,得數再加幾;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是先算幾加幾,也就是先用兩位數的個位加幾後得數再加整十數;在這個基礎上把新知識轉化成學生已有知識進行教學。

難易結合,突出重點。 由於本節課是一堂計算課因此我以複習,通過選用有針對性的口答計算的方式進行導入,第1題中的口算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又是新舊知識的聯結點,為學習新知識理清思路。第2題複習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的口算方法,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有利於學生把計算方法遷移過來。這樣不但重視了知識的回憶,而且重視了方法的遷移。

一年級下冊的教學隨筆3

第7課《棉鞋裏的陽光》有8個小節,相比前面的課文,不但篇幅較長,不容易讀好,而且理解內容也有難度。在吸取了學習《看電視》一文的教訓後,我謹記“多讀方能自悟”的原則,幫助學生學好這篇課文,為學習下一課《月亮的心願》打好基礎。

我至少花了將近20多分鐘的時間以各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準、讀通課文,並着力訓練他們最感興趣的分角色朗讀,讓他們初步體驗讀書的快樂。我也時不時用簡短明確的語言激勵他們:“你們讀書的聲音真好聽。”“你的聲音比以前更精神了,能讀好問句,真棒!”……在老師的鼓勵,同伴的誇獎中,孩子們讀書熱情比較高,搶着當眾表演朗讀。

在他們瞭解課文內容後,我就以“你喜歡誰?為什麼?”引導學生用文中語句説明小峯是個好孩子,我相機板書“擺棉鞋在陽光曬到的地方、把棉鞋放回牀前”,讓學生體會到小峯做事細心,再指導觀察插圖,練習説話,注意讓學生留意畫面人物的表情,指導他們把意思説清楚。同時聯繫課文前一部分內容,讓學生知道小峯的媽媽是個孝順老人的'好媽媽。

以上學習環節進行得比較順利,因為給予給孩子的讀書時間很充足,讓學生真正進入故事情境,和老師一起與文本對話,這真是驗證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再想一想,覺得自己組織讀書的方式也有待改進。雖然大多數孩子開始喜歡朗讀,學會了和同桌合作讀書,互相正音,但是除了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外,得多運用競賽的方式,激發起孩子們你追我趕的上進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不斷提高朗讀水平。

的確,一年級學生學習語文,關鍵是要學好字詞,對於閲讀教學,就應該在寬鬆的環境下,有充裕的時間盡情朗讀,不為別的,只為培養讀書興趣,提高朗讀的積極性,那麼,所有他們該理解的問題,能感悟的內容,也都通過朗讀解決了。只要自己今後能繼續強化這方面的認識,在課堂上和孩子們一起學習語文,應該是很輕鬆愉快的事情。

一年級下冊的教學隨筆4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詠物詩。

本詩讀時琅琅上口,思時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因為學生基本會背這首詩,在此基礎上,我注重了學生的朗讀指導。

採取教師範讀,畫出節奏,指名領讀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雖説新課改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通過反覆朗讀去思考、領會、感受、體驗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表達出來,做到作者、文本、讀者有機地融合起來。

但是,就“離離原上草”這句中的“離離”我想任哪個學生也不會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一歲一枯榮”中的“枯榮”似乎稍易理解一些,但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也不會那麼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

所以,我此時充分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小草的茂盛,點撥即“離離”的意思,通過茂盛的小草和枯黃的小草兩幅圖片的對比,理解“枯榮”的意思,學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更容易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更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感悟。

再通過後兩句淺顯易懂的詩句,體會小草那頑強的生命力。

最後老師要求學生們通過看圖正確的位置,説出古詩的內容,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今後他們只要一看到這方面的圖畫,馬上就能説出詩句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