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心理原因

來源:尚雅範 1.09W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心理原因,生活中有不少人總是不好意思去打擾別人,不願意麻煩別人,也怕別人來麻煩自己,麻煩了別人一次便會惦記着這件事,下面分享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心理原因。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心理原因1

1、聖母型人格

聖母型人格是一種被動的心理傾向和態度傾向,正如字面所呈現的那樣,擁有聖母型人格的人,就像聖母瑪利亞一樣,往往對他人提出的所有請求無條件全盤接受,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他們都不敢正面拒絕。

這類人往往性格比較內向,日常生活中並不會輕易表露自己的想法,生怕引起他人的反感。尤其是在一些弱勢的環境下,即使做出行動的是自己,他們也更多的是以別人的感受和想法為首,表現得有些唯唯諾諾。

與此同時,他們的自尊心很強,且自我的情緒調節能力很差,對於他們而言,被拒絕是一件很尷尬、很受傷的事情,他們很容易代入別人的內心,沉浸在這種尷尬和受傷的情緒中難以自拔。尤其是在公開場合,為了維持自己內心的平衡和表面上的尊嚴,他們都是取悦別人,委屈自己。

在這種盲目的順從之下,他們成為別人眼中可以任人拿捏的“軟柿子”,也因此受盡了他人明裏暗裏的欺負。

如果説,犧牲自己、滿足他人還稱得上是一種維繫關係的良好方式,能獲得對方的好感,從而給他人留下深刻印象,那麼,不願意麻煩別人,就是聖母型人格更憋屈的地方所在。

可能有的人認為,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自己親力親為,能自己完成的事情,就不要請別人幫忙,這太麻煩別人,所以,他們都會表現出“我很強大,我不需要朋友”的.樣子。

但實際上,他們並不是真的沒有任何麻煩他人的需求,只是為了維持一段看似和諧的關係,他們早已習慣了強撐、獨自承擔後果而已。

不敢拒絕+不願意麻煩別人,對於個體來説,這是一種雙重壓力、雙面攻擊,就像既被要求少吃食物,還必須每天多跑路的千里馬一樣,遲早會癱倒在地。

因此,聖母型人格會變得越來越虛偽,因為他們內心積壓的怨恨和不滿情緒,總有無法承受而肆意爆發的一天,這種爆發,一定會使他們做出極度失常的舉動。

不正常的舉動,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變態”,就是聖母型人格最危險的地方所在。有心理學家提出,聖母型人格所表現出的順從性行為,在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轉換為攻擊性行為,這種攻擊性行為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危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或社會安全。

比如,有一些平時看起來很乖巧文靜、成績優異的完美好孩子,有一天竟然還會偷東西、毆打同學,甚至做出更嚴重的犯罪行為。

除此以外,聖母型人格的危險性,向內的影響也會表現為對本人健康心理的蠶食。在心理學中,一個人如果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成為一個長時間不拒絕他人、不麻煩別人的人,就很有可能患上抑鬱症,做出自殘自殺的行為,例如年級輕輕便離開人世的韓國女星崔雪莉一樣。

為了讓我們不被聖母型人格進一步支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在不同的場合中,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訴求,要將自己的感覺和感受放在第一位,不要為了他人委屈自己。

面對無理的請求時,我們也要學會如何做到“不含敵意的拒絕”,這是美國心理學家胡特提出的一種恰當的處理方式,在拒絕別人的同時,完全可以不傷害到自己在人際交往網絡中的原始位置。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用一些小事,嘗試一下。

2、迴避型人格

不願意麻煩別人,除了可能是聖母型人格,還有可能是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顧名思義,擁有這種人格的人,在面對一些需要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的事情時,也會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難題,以迴避與他人的溝通,但他們與聖母型人格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會直接拒絕別人的求助。

不願意麻煩別人,也不願意幫助別人,拒絕與別人產生任何聯繫,於是,他們活成了一座孤島。

科學地説,迴避型人格也是多種原因的共同作用,比如生理基因方面有缺陷、後天的習得、環境的壓迫等等。而從心理學上來講,主要是本身性格內向以及後天習得的人際迴避,讓他們無法和他人形成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關係。

迴避型人格比聖母型人格稍微好一點,這其中少了取悦別人、無條件幫助別人的環節,但這種人格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擁有這種人格的人,表現出了過於獨立和堅強的人格特徵,他們一次又一次拒絕別人的幫助和關心,將真正關心他們的人推向遠處,同時,對於別人的求助也是無動於衷,令身邊的人寒心。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心理原因
  

就像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一樣,蘇明玉因為小時候的原生家庭創傷,使其對石東天的示好和關心感到視若無睹,他認為對方很虛偽做作,不值得自己相信和付出,她不願意跟石東天產生任何關聯。

另外,這種迴避型人格的人,也有很大可能會因為缺乏適當的“自我表露”行為,而患上嚴重的抑鬱症,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從來不會找人疏解和溝通,整天沉浸在自己頻繁的胡思亂想中,抑鬱情緒當然很容易乘虛而入。

而抑鬱症患者通常也會嚴重失眠、食慾不振、找不到生存的意義,情緒越來越低落。

其實人類本就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每個人都需要與其他人產生聯結,無論是吃穿用度,還是工作娛樂,我們都不可能單獨存在,必須要跟人打交道。與他人來往,既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幸福感,也可以降低人生的煩惱——把快樂與人分享,快樂就會加倍。把悲傷與人分享,悲傷就會減半。

既不用把自己想象得那麼強大,也不用把別人想象得太過弱小,勇敢地麻煩別人並幫助別人吧,你會看到一片新的天地。

3、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與前兩者是有區別的,它是指生活中那些無原則、無底線迎合和討好他人,以他人的期待畫地為牢,最終在牢籠中一步步走向崩潰的人。

這種崩潰具體表現為,為極力避免受到傷害,他們會產生強烈的憤怒、自殘自傷等行為,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這種人格障礙在某些方面和討好型人格有些相似,但邊緣型人格障礙,實際上是討好型人格的嚴重化,很多時候,他們都會要求自己完美主義。

邊緣型人格還會因為極度害怕被拋棄,而永遠不會拒絕他人的無理要求,也不敢麻煩別人。他們的情緒非常不穩定,人際關係也很緊張,雖然其他人覺得難以接受,但在他們自己看來,這不過是避免被拋棄的必要方式而已。

《愛在邊緣時》的作者Celia Finkelstein就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代表,她曾在文章中自述道:“被拋棄的感受就是,我要死了,真的。”

“我最深沉的恐懼,就是當我告訴你我是誰的時候,你會棄我而去。”

她還在書中,給這一人格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沒有皮膚的人”。

沒有皮膚,也就是沒有自我保護、自我防禦的能力,就像嬰兒需要母親輕手輕腳地抱在懷裏,哼唱搖籃曲哄睡一樣,他們極度渴望他人的無條件呵護。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種,包括遺傳因素和原生家庭的影響等,但是緩解邊緣型人格障礙只有一種辦法,就是打破完美主義的枷鎖,學會關愛自己,容許自己犯一些小錯。

或許在童年,我們沒能獲得父母無條件的愛,但這並不以意味着我們就要成為孤獨且冷漠的一代人,我們要學會聆聽自己的內心,多為自己着想,一個自我價值感低的人,是無法從外界獲得真正的尊重與愛的,所以只要當你學會愛自己,全世界才會來愛你。

不麻煩別人、不拒絕他人的人,無論是聖母型人格、迴避型人格還是邊緣性人格障礙,都會對這樣的表現產生一定的影響。再説回行為本身,麻煩別人其實也就是一句簡單的開口而已,“我需要你的幫助”“能麻煩你幫我一下嗎”“這件事我一個人完不成,需要你的幫助可以嗎,謝謝”,説完這些話,只需要一兩秒鐘,既不會浪費我們的時間,也不會帶來多大的損失。

只是,有的人習慣了悲觀看待問題,在發出請求之前,很多人已經預設了對方的反應,他肯定不願意,他肯定會笑話我,這些都是個體的主觀猜測,往往與現實有很大的出入。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自我設限。

而當你一旦有了一次成功的經驗,成功地拒絕了別人,也讓他人答應了你的請求,這就是你改變自我的新開始,也是行為重塑的開始。自此,你就可以逐漸擺脱這些人格所帶來的危險。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心理原因2

1、“無依無靠”的心態,覺得別人都靠不住

這年頭,人窮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沒有朋友,就明白了親戚靠不住。有的親戚朋友,在你窮的時候,不僅不幫忙,還算計你,看不起你。如果你遇到過這樣的親戚朋友,你多半就心寒了,再也不想去麻煩別人了。

我在五年前,想要自己創業,找了好幾個親戚借錢,結果一分錢都沒有借到。我在同學羣裏發消息,希望那幾個有錢的同學,能夠給一點幫助,但是班裏最有錢的小柱同學,在同學羣裏説了一句:“靠借錢起家,你以為人人都可以空手套白狼?”這句話,我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當時對我的打擊很大。現在,我老老實實工作,沒有想過發財的事情了,因為自己沒有靠山,也沒有資金。

靠誰,都靠不住,你還去麻煩別人,那不是“丟人現眼”嗎?因此,很多人,就是抱着這樣的心態,儘量做到“萬事不求人”。沒有人靠得住,那麼自己就做自己的靠山。

2、“過意不去”的心態,覺得人情債很難還

前天下午,同事麗梅對我説:“我上個星期六,去外婆家,借了表姐的小車,開了一整天,到現在,還沒有去還車,都好幾天了。我去還車的時候,應該送點什麼給表姐啊?我擔心她説我。”我説:“就是借個車,還是親戚,就不要計較了吧。”

麗梅説:“那怎麼行?如果我還車的時候,讓表姐不高興了,我才過意不去呢。”我想了想:“那麼你就加點油,不要讓別人借車給你,還要貼油錢。還有,你把車洗乾淨,再買一點點水果之類的,放到車裏。”麗梅説:“嗯,就這樣辦。”

如果你麻煩了別人一次,總是記得很清楚,總是想着要還人情,這樣的話,你就會盡量減少麻煩別人的次數。就像我的同事麗梅一樣,借車用 了一天,又是加油,又是洗車,又是買水果,那麼比租車還花錢更多了。

一個人,欠債還錢,但是欠了別人的.人情債,最難還了。如果你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那麼最好不要去麻煩別人,因為你會因為麻煩了別人,自己過得很不安,就是還了別人很多次人情,還是覺得不夠,好像一輩子都欠別人的東西。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心理原因 第2張
  

3、“過分老實”的心態,寧願委屈自己,也不麻煩別人

有的人,生活過得很壓抑,但還是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哪怕是別人欺負了自己,也不會情緒爆發,不懂得反抗。這樣的人,往往是老實本分的人,在社會上混,容易吃虧。

過分老實的人,自己不去麻煩別人,反而別人會一次次麻煩你。比方説,你在某大型企業上班,還有一定的權力,很多親戚,就來找你,讓你安排工作,或者找你謀利益。你呢,不好意思拒絕,就都答應了,結果自己麻煩不斷,甚至做了很多“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如果你自己有什麼事情,要麻煩親戚了,反而你覺得不好意思開口了,因為你覺得自己對親戚還不夠好。

老老實實做人,沒有錯,但是面對總是來麻煩你的人,應該拒絕。不是你冷漠,而是你要懂得保護自己,不要讓自己累得氣喘吁吁。你不麻煩別人,不等於別人不來麻煩你。一些親戚朋友,你不幫忙,就覺得駁了面子,這不是你做人的風格。

4、“獨來獨往”的心態,總是和別人保持距離,路歸路,橋歸橋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越來越不想和別人打交道了。還有的人,年紀輕輕的時候,就不想和別人打交道了,總是獨來獨往。

有一次,我去車檢站檢車,遇到了一個熟人吳梅。吳梅問我:“是不是來檢車啊?”我説:“是啊。”她説:“那麼你就跟我來,不要在這裏排隊了。我帶你從後門進,可以插隊的。”我説:“還是算了吧,如果我插隊,就會惹得大家不高興。”吳梅説:“那就隨便你了,你慢慢等吧。”

我真的不想麻煩吳梅,寧願在車檢站等半天時間。一方面是覺得插隊不文明,另一方面是怕欠人情。我和吳梅也只是在一起吃了兩頓飯,沒有什麼交情。我看,還是以後少交往為好。

當你做好了獨來獨往的心理準備,就不會去麻煩別人了。人與人之間,走得太近了,是一種災難。如果常常互相麻煩,那麼距離就太近了,反而不是好事。

5、“不想溝通”的心態,覺得和別人説話好累

有時候,你不管遇到誰,都不想説話。就是遇到熟人,也是點點頭,或者揮揮手,而不是在一起聊天。你不喜歡誇誇其談,覺得別人不理解自己,説太多,反而會被人嘲笑,你的臉皮,也很薄,還不善於交際。

當你要麻煩別人的時候,肯定要開口説話,要向別人求情,那麼你覺得這時候,是最難堪的時候,你寧願自己放棄做某件事,也不願意求人。你覺得,求人是一件很醜的事情,真的開不了口。

那些話多的人,往往喜歡麻煩別人,開口閉口就是:“麻煩你了。”當然,不願意多説話的人,性格也偏內向,喜歡把心靈世界,封閉起來。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沒有人懂你,那麼麻煩別人,反而會打擾別人,如果遭到別人的拒絕,也真的是“浪費表情”,你會很長一段時間,都不開心。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心理原因3

1、中國傳統的“怕麻煩思想”

在人們的團體活動中,倡導的是一種集體精神,滿足他人的要求就是崇高的,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是“自私自利”的。

這類團體活動就產生了一些潛意識,使我們在接受別人好心的時候,就會覺得不安心。

因而,從某些視角上來看,什麼事都想依靠自己、不願意麻煩他人的人,實際上就是受到了這種潛意識的控制。

集體潛意識的定義是由弗洛伊德的學生榮格提出的,弗洛伊德用冰川來形容思想和潛意識,榮格在這個基礎上又加了一個更宏偉的表述:高於河面的冰川,意味着本人的思想;河面下的冰川意味着本人在潛意識中;而將全部冰川連在一起的海洋,便是集體潛意識。

深層的怕麻煩,基本都是在生命的初期,在家庭環境裏創建的。如果養育者的心裏對小孩是欠缺愛的,感覺照料小孩是件苦差事,心裏帶着怨恨去照看小孩。

那麼即使小孩的一些要求也會得到滿足,可是小孩的內心依然會感覺缺乏愛,因為她們沒有感受到來源於養育者的熱忱和關愛。

在這個環境下成長的小孩,會認為自己的一些需求會傷害到父母,她們的心靈就會產生負罪感,長此以往,她們就會把自己的需求掩藏在心中,再也不向他人透露。

在許多人看來,麻煩他人便是傷害他人。寶寶是比較敏感的,儘管她們聽不明白養育者在説些什麼,可是她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養育者的對自己的態度,而且產生的影響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對怕麻煩別人的人而言,麻煩他人會讓自己產生一種求人的卑微感,如果接受了他人的好,就不知道以後還會藉着這份好發生什麼不可預料的事情。

再例如,他人對於自己好,就是對自己有要求,但在自己沒有辦法做到的情況下,就會產生無盡的壓力。

還有人感覺,自己的需求會給他人帶來麻煩,他人感覺麻煩,就會嫌棄自己,甚至還會責怪自己事多,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我不能讓他人看出我是有要求的。

這種感覺都源於生命初期關愛的缺乏,可是大家也不要太過抱怨父母,因為她們可能也沒有在自己的父母那邊得到過愛。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心理原因 第3張
  

2、麻煩,是聯絡感情的.重要工具

從傳統文化來看,麻煩他人是很不負責任的一件事。可是本傑明·富蘭克林説,“假如你要交一個好朋友,那就請他幫你一個忙吧”。他自己就是這樣做的。

在他的個人傳記裏,他提到為了更好地結交一個難纏的參議員,他就一直向那個人借他家中收藏的一本書。結果再度碰面的時候,那個難纏的參議員對他的態度就好了很多。

與人交往也是,除了“麻煩”之外,也使你得到了一個和他交流的機會,讓你們中間有了一個可以產生聯繫的橋樑。

知名的投資銀行高盛公司,有過這樣一道面試題:假如你是一個簽字筆那麼高的人,掉進了攪拌器中,應該如何出去呢?

這個題並沒有正確答案,他考的就是人的創新思維能力,在其中一個被認同的回答是這樣的:

與其説自己想辦法鑽出來,還不如想辦法求助他人,比如高呼,或者是打電話,甚至是在杯壁上寫下求救信息等等。

實際上,只靠自己的勤奮嘗試鑽出來的想法也是不太現實的。在職場中,大家尤其要明白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碰到困難時,不要一直自己一個人嘗試處理超過自己實力的問題。

“麻煩他人”不等於“找人麻煩”。相反如果他人向你尋求幫助,也並不是在找你麻煩。幫助他人從來都不是你贏我輸,反而是一個共同奮鬥的過程。

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能做一個不怕麻煩他人的人。若你自己就是常常麻煩他人的人,那就一定要知道“麻煩”給你帶來的好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