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意分享的人的心理

來源:尚雅範 2.26W

不願意分享的人的心理,現在的人逐漸沒了分享欲,好像是一個人獨處慣了,自己有自己的生活,珍惜當下就夠了,所以很享受,下面來看看不願意分享的人的心理。

不願意分享的人的心理1

百因必有果,不願分享也和性格有至關重要的關係也有一部分人性格天生內向,有一定的溝通障礙,語言組織能力也欠缺,有一種自卑心態,所有的痛苦只能自己默默承受,難得的快樂,也是在心裏偷偷的享受。不願分享的情況有很多種,有的是情感,不願意分享,有的是內心世界不願意分享,有的是財富物質不願意分享。

有些人不願意分享是因為他生活的很充實,不需要通過發朋友圈看朋友圈的點贊來滿足自己。有些人不願意分享是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在發之前總是想很多,我這樣發這個人會怎麼想那個人會怎麼想,會不會我屏蔽了這個人那個人説起的時候發現自己被屏蔽了之類的。有些人不發可能是因為不常用聊天軟件。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每個人也是不一樣的 元素,各種各樣的因素(性格,思想,年齡,性別等)混合,導致不愛分享的結果。

不願意分享的人的心理
  

不想與別人分享自己所得的東西,我想這所得的東西,也都是有分類的吧,有的東西可以分享,有的東西就是不可以分享,大家會説這是自私的心態,但也許也不是自私的心態,而是一種理智的心態,他們懂得什麼是該分享的,什麼是不該分享的。我們都知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每個人不可能真的不為自己一點點,世上是有無私的,喜歡和大家分享一切的人,可這種人真的很少。

社會上有的人性格張揚,有一點點成績就到處宣揚,放大自己能力最後到處招搖撞騙,使一些熟人或老實人上當受騙,現實生活中不乏先例。還有一些人性格內向,做事踏實為人處世不張揚,本本分分,做出了很大貢獻從不主動給別人炫耀,往往是花開牆外牆內不知,他們有好事從不懂得與人分享。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大家都會喜歡後者,因為他們對社會、對他人不會帶來傷害。我説的可能有點複雜,你要問的可能是朋友、同事、甚至家人之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收穫、成績、進步等等在羣友之間的分享。這些事情是否分享都無可厚非,各人性格不同做事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不願意分享的人的心理2

個人覺得不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成果是比較正常的一個心理,因為這個事情是自己去努力獲得的,很多人沒有參與,但是想分享你的勞動果實,我覺得這樣是不對的。

有的時候可能我們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特別是在一個公司裏邊,大家比如説是一個團隊裏的工作者,那有的時候我們自己努力得到了一些勞動成果,因為礙於人情關係,或者説別的關係,或者説領導自己想要晉升的一些關係,可能需要把自己的勞動果實分享給別人,自己其實本身心裏不願意也是很正常不過的,但是也是需要看實際情況,如果説前期別人有努力過的勞動過失,也和你進行分享了,那這樣的話我們要做到相互來往,你自己的果實也是需要去跟別人去分享的,但是如果前期別人沒有任何的成果和你分享過,每次都是你的成果和別人分享,那你就要考慮一下這個工作是否還是適合你,或者説自己是否要再爭取一下。

因為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如果你真的自身能力足夠強的話,其實不管到哪裏,你都是可以能夠做的成功的,那如果説你單純的只是為了在這裏呆下去,而每次都要把自己的成果分享給別人的話也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你需要結合自身的情況去總體的綜合考慮一下。

不願意分享的人的心理 第2張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不容易的,我們必須要付出很多,才能得到一個比較不錯的成果,沒有任何事情是可以脱手所得的,就算別人分享你的成果,如果説他自己沒有能力的話,他可以分享一次,但是不可能永遠的分享下去,這樣的人也總有一天是會被要淘汰倒掉的;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不容易的,我們必須要付出很多,才能得到一個比較不錯的成果,沒有任何事情是可以脱手所得的,就算別人分享你的成果,如果説他自己沒有能力的話,他可以分享一次,但是不可能永遠的分享下去,這樣的人也總有一天是會被要淘汰倒掉的。

不願意分享的人的心理3

不願意分享就是自私小氣嗎

(一)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分享?

其實,孩子表現出佔有慾強、不願意分享的行為,是孩子成長階段的一種正常心理。這種心理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物權意識開始萌芽

我們常常發現,兩三歲的孩子有時候會顯得格外“霸道”,凡是自己看到的、摸得到的東西,都不讓別人碰,還會頻繁大叫:“這是我的!”

這是因為2~3歲的孩子,正開始逐漸形成物權意識。這時的孩子是通過佔有屬於自我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的。只有當孩子可以擁有了自己的東西,而且這個東西是完全屬於TA的。孩子對這件物品擁有絕對的控制權、所有權的時候,TA才能夠感覺到“我”的存在,才能獲得物品背後的意義——安全感以及“我與他人”的區別。而這一心理的外在表現,往往就會呈現為“小氣”、佔有慾強、不願意分享的行為。

因此,當孩子不願分享時,家長一定不要隨意責怪孩子“自私自利”,更不要逼迫或打罵孩子要求TA必須做出分享行為,而應該採取正確的引導方法,讓孩子主動學會分享。

(二)父母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面對不願意分享的孩子,父母也應該掌握一些“小套路”,既可以引導孩子,又不妨礙他們在特殊發展階段的自我構建。

01可以用交換或者輪流來做分享的鋪墊

在孩子能夠主動分享之前,我們可以鼓勵他們交換玩具或者輪流玩。比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拿自己的玩具和其他人交換着玩,或者在玩户外公共遊樂設施時,引導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排隊玩”、“輪流玩”。讓TA逐漸意識到,世界上的東西,除了“我的”,還有“你的`”“他的”“公共的”,以此為孩子學會分享做鋪墊。

02要讓孩子明白分享是快樂的

孩子不願意分享,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分享能夠給自己帶來什麼,只認為會讓自己失去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在生活中,家長要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快樂。比如跟孩子分享美味的食物,並且告訴孩子自己分享時候的感受。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跟孩子玩分享遊戲,讓孩子從遊戲中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03要及時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

每個孩子都希望被家長誇獎,所以當孩子做出分享的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及時表揚孩子。當孩子主動跟父母分享東西時,父母要愉快地接受,並説“謝謝寶寶”或“真是個愛分享的乖寶寶等”表揚性言語。家長可通過經常性的鼓勵和表揚,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這樣TA就會越來越喜歡分享。

04幫助孩子尋找合適的分享方式

分享,有時也要看東西對孩子的重要性。家長可以讓孩子把玩具整理成3類,並貼上標籤:能夠和別人一起玩的、能夠接受送給別人的、和最最心愛絕對不能分享的。然後把不能分享的玩具收起來,哪怕真的被別的孩子翻找出來,父母也要想辦法保護孩子對這些玩具的“所有權”。

同樣地,當其他孩子想玩其他兩類玩具時,如果孩子鬧情緒,也要告訴TA:要遵守規則。這樣,孩子就會掌握屬於自己的分享方式,明白自己的底線在哪裏。

不願意分享的人的心理 第3張

05家長要做好榜樣

在生活中,家長還可以帶着孩子,與親戚或者鄰居分享自己手工做的各種美食及物品,通過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孩子的言行。或者帶着孩子參加讀書會、旅遊等團體活動,在活動中,孩子看到父母的待人接物,能夠領悟到分享的意義,也會慢慢地做出分享的行為。

分不清“分享”和“送給”的含義

孩子分不清“分享”和“送給”的含義,當要求TA與他人“分享”時,孩子就會誤認為“一旦脱手就會永遠失去某個東西”,因此也會更加警惕。

(三)孩子不願分享,父母不應該做什麼?

強迫孩子分享

當我們發現孩子不願分享玩具給別人的時候,很多家長常常會採取“強制手段”。有些急性子的家長,甚至乾脆動手把玩具奪過來。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只感受到了痛苦,不僅會抗拒,而且可能會對TA造成傷害、甚至留下陰影。不妨想一想,本來我們的初衷是讓孩子學會通過分享收穫友誼,並因此獲得快樂,這樣不是適得其反了嗎?只有不強迫分享,分享才更有可能發生。

自作主張將孩子的東西送人

如果父母擅作主張把孩子的東西送人,孩子無權支配自己的物品,TA的安全感和對父母的信任感就會喪失。長此以往,其性格也將大受影響。所以,作為父母,千萬不能自作主張把孩子的東西,尤其是孩子極為珍視的東西送給別人。在這個問題上,要充分和孩子溝通,瞭解他們的想法。要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要先學會尊重孩子。

總之,爸爸媽媽們要明白,孩子不願意分享並不代表TA小氣、自私,孩子接受“分享”也需要時間,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分享行為的過程中,需記得不急不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運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只要我們能尊重孩子,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空間,讓TA能全心全意地構建好自我的“城堡”,安全感得到充分的捍衞和保護,隨着孩子心智慢慢的成熟,TA一定會越來越樂於分享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