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質教育應從兒童抓起

來源:尚雅範 1.95W

生活中每當發現孩子道德品質方面的某些毛病時,常常聽到父母埋怨孩子的聲音,而很少聽到哪位父母引咎自責的。這實際是不公平的。人的道德品質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形成的。

道德品質教育應從兒童抓起

人之初,只能從前輩那裏承襲形態、結構、神經活動、某些機能的遺傳素質,而道德品質,情感、意志、性格是不可能通過遺傳獲得的。幼兒在一歲左右開始觀察周圍世界,模仿家裏人的表情、舉動,呀呀學語,有時也開始有某些簡單的好與壞的認識,但不完全是自覺的。大約到了三四歲,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能初步用語育將自己所看到和記住的事物表述出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為。從這時起孩子開始有了道德感。因此,道德品質的教育就應該從這時抓起。兒童時代也應該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發展的啟蒙時代。

兒童時代的道德品質教育,首先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量的逐漸積累過程。道德品質從無到有,從低到高的變化,都是兒童在生活、遊戲的活動中,天長日久、由金變到質變的發展結果。因此,兒童道德品質教育要從具體事情抓起,重視孩子道德品質表現的第一次,好的要及時表揚,不好的要及時批評幫助。這時的教育方式要適合兒童的心理特徵,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及時進行生動活撥的學榜樣活動,注重孩子的行為習慣的培養教育。

加深孩子對父母的敬重感是孩子接受道德要求的驅動力。孩子對父母越敬重,就越願意接受家長的要求。這種敬重感一方面來自父母的模範行為,越是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和豐富知識的父母,越能獲得孩子的敬重,這是最有實際效能的教育力量,另一方面來自父母對孩子的愛,這種愛主要表現在全面關心孩子的成長,尊重和激發孩子的自尊心和進取心。這是一種情感投資,會使孩子產生聽從教育的心理效應。相反,粗暴對待孩子,沒收玩具,罰站等,不僅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使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疏遠,造成嫉恨、任性、自私等心理傷痕。

陶冶是一種很有效的教育方法。陶冶,就是利用孩子周圍的環境,潛移欺化地影響孩子。道德品質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道德知識的説教,簡單贊成或禁止上,而是通過家長、老師的情操、風度、談吐、表情,以及房間的陳設,活動的環境和玩具等,使這些本來不自覺的教育因素髮揮教育作用。陶冶之所以有教育力量,是因為它通過情感這個渠道影響着兒童,引起兒童歡樂、滿意的情感體驗。例如,孩子年齡小,常表現以自我為中心,不友好、撒潑打滾等任性的舉動,有時也能認識到這樣不對,但這時如有人同情他,甚至還可以得到平時得不到東西,就會使任性成為一種滿足孩子個人要求的手段。有些家長對孩子採取強制約束、諷刺奚落或放任的態度,這樣會使孩子的任性特點凝固起來,產生防衞心理。實踐證明,在小朋友中間樹立模範榜樣的方法是進行陶冶的好方法。通過啟發孩子認識自己,引導他與小朋友相比,就會學着“樣子”去做,從而促使兒童道德品質教育由受家長支配的被動式向由孩子動機支配的自覺性轉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