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讀後感

來源:尚雅範 4.23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

翻開了《培根隨筆》的第一眼,其整齊排列的目錄就深深吸引了我。“真理”、“嫉妒”、“死亡”……藴含着哲理的標題令我驚歎。懷着好奇的心情,我讀完了它。

翻開了一篇一篇的隨筆,這本書再次使我驚歎。它那簡潔的語言和優美的文筆首先引起了我的注意。讀他的隨筆,彷彿是一種享受,相比我讀過的《緣緣堂隨筆》,它更為嚴肅,卻絲毫沒有讓人覺得枯燥。當然,書中對於世間萬物獨到的解析和迭出的名言警句更讓它錦上添花。

每逢書中精彩之處,我也情不自禁地微笑點頭,似乎找到了一位知音。有時書中的見解與我不同,細細看來,書中自有其精彩奧妙之處,好像開闢了新的天地。但是,當我脱離了初次讀它的興奮之後,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竟不知不覺得羞愧了。我發現,我以前的某些想法,是多麼的世俗、無知和鄙陋。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輪財富》和《論嫉妒》。

“財富是德行的累贅”,此言一出,確實驚到了我。我本以為這世上,大概沒有人是不愛財的.。有時我甚至幻想,假如我能給我的錢財定一個數目,我希望能夠取之不盡。但是當我往下看時,終於意識到了我想法的幼稚。“錢財在富人心中就像一座城堡。”是啊,假如被只存在於心中的假象所迷惑,只為錢而勞動,無疑會錯過許多快樂。“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不忘初心,保持心靈的一份純淨,才是最好。

“愛打聽別人隱私的人,也必然是心懷鬼胎的人。”這句話離我無言以對。我不是很確定在別人的眼裏我是否心懷鬼胎,但是回憶我的所作所為,我對於別人的隱私確實很不尊重。現在想來,這該是一種多麼沒素養,過麼無禮貌的表現,我簡直為我以前的做法而感到羞恥,或許我並不是有意的,但是細節的重視卻成為了我和品格高尚的人的差距。《培根隨筆》中的語言值得我們學習,但在我看來,顯然其中的道理更為珍貴。我將它當作一本哲學的寶書看待。在讀這本書時的不斷自我反省中,也算是對我的一次洗禮。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

刀光劍影的英雄故事,是否真的如其表面那段正義?

——題記

人們總一味沉溺於理想中那些形形色色的英雄情懷,更為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所如痴如醉。

歷史的畫卷總是由仇恨與復仇交織繪成。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伍子胥為父報仇的故事。當年,平王被奸臣費無忌盅惑,誅滅伍家,伍家上下除伍子胥外無一倖免。於是伍子胥便踏上慢慢復仇之路。當對國家的忠誠與對家族的使命相沖突時,家族使命已遠遠高於一切。幾經周折,終於以勝者姿態踏上楚國土地的伍子胥發現平王已死,不僅對城內無辜百姓進行屠殺,而且連平王屍體也不放過,硬生生從墓穴中施出,進行鞭屍。看到此,人們一面為伍子胥成功的復仇感到慶幸,但又不得不疑惑,伐楚?鞭?這是否還是君子復仇?這與那些只有採取下流行徑的小人還有何分別?

而在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也是一個經典的復仇人物,可他的復仇卻有別於伍子胥。父王暴病而死,叔父奪權,母親改嫁,朝綱混亂,百姓更是生活在水生火熱中,當哈姆雷特得知是叔父害死父親,復仇的火焰越燃越烈。他的復仇不僅是為死去的父親還一個公道,更肩負着民族危之的重大責任。培根曾説:“只有為國家公益而行的復仇,才是正義的。”我認為哈姆雷特的復仇更傾向於為國家公益,這於伍子胥的私仇,這樣的復仇就顯得更加正義,也更能被人們所接受。

復仇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對方受苦,本應的目的則是讓對方意識到錯誤。再回到之前所談到關於伍子胥的故事,他多年來對信念的堅持固然,值得我們學習,但一個人心中對當年仇恨也此念念不忘的'人,又怎麼能讓那個本可以癒合的傷口癒合呢?不僅我們大家,歷史上的英雄豪傑,對這一類事件又是否應思量一下呢?伍子胥的事,可歌可泣,但卻用如此極端的方式去復仇,如此行徑之後又是否能平靜內心呢?以德報怨是復仇的最高境界,一個視仇恨高於一切的人心中放着太多的包袱,又如何成為一個君子?在盲目崇拜一個英雄之前,他的所作所為又是否真的正義?

當血與淚交織在一起時,一篇篇有關復仇的詩歌漸漸在歷史的煙消波靜間消散……我不禁思量,復仇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3

《培根隨筆》是與《海底兩萬裏》一起買的,起初,我對它比對《海底兩萬裏》更沒有興趣,除了看起來古板的書名,還有剛開始翻閲時乏味的內容,都使我不願再看它第二眼,於是,它被我殘忍地扔到了亂七八糟的舊東西里。在網上,我瞭解到這是一本評價極其高的書,看了出於書中的各種真理名言,我便知道了,這是絕對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從雜物堆裏將被埋幾個星期的《培根隨筆》翻出來,沉下心,將書翻開。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作者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被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論美》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重點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貌與美的德行結合,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一個打扮華貴的人的美是供人欣賞,轉眼便是過眼雲煙;而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永垂不朽的。

《培根隨筆》的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説理透徹,警句迭出,讀着它,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使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4

人,畏懼死亡,天經地義,並非脆弱。生命是可貴的,而畏懼死亡,則是珍愛生命的一種體現。無論你是強者,還是懦夫,在沒有壓迫、沒有威脅、沒有必要時,死亡是恐怖的,也是令人惋惜的,它不期而至,瞬間奪走你的一切,好比親人、摯友、財富、智慧或是你所愛的,所有都是你的牽掛,你的至愛。死亡有時是無情的,好人沒好報,惡人活千年。凡此種種,使人們對死亡既畏懼,又憎恨。

“值得注意的是,人內心的情感儘管脆弱,卻也未必不能與死亡的恐怖相匹敵,進而戰勝對死亡的恐懼。”即使生命難得,有時在人們心中卻不是最重要的。孟子意味深長道:“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人世間,有的人為保家保國而死,有的為生死之交的友誼而死,有的為血脈相通的親情而死,有的為破裂的愛情而死,有的為狂熱激進的理想而死,有的為血海深仇而死,有的為金銀萬貫的財富而死,有的為逃避現實而死……這些與死亡抗衡的因素不勝枚舉。其中有積極的.,亦有消極的。積極因素是偉大可敬的,它超越了死亡,死得重於泰山;而消極因素是低賤可悲,它被死亡侷限了,死得輕於鴻毛。

超越死亡,不僅要超越對死亡的恐懼,也要超越死亡的痛苦。文中有句話説得好:“在強烈的追求中死亡,就像在情緒激昂時受傷一樣,不會有疼痛的感覺。”是的,當一個人在火熱的追求中,他能不顧一切,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地狂奔,甚至能與夸父相媲美。儘管他在追求的同時犧牲了自己,他也死得其所,死得光榮。對他來説,死的瞬間毫無疼痛,反而是充滿喜悦與自豪。所以,“矢志於崇高事業的人能超越死亡的痛苦”。總之,我們必須栽培理想,天天耕耘,到了收穫的時節,期望如願,壯志已酬,生存還是死亡,已不重要了。

“死亡乃自然之一大恩惠”,你應將死亡看作不可錯過的時機,把握好這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嘗試,超越死亡所帶來的一切。若是如此,你便不會為人生的冬季而杞人憂天了。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5

《培根隨筆》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着。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科學家,出生於豪門,自修獲得律師資格並步入政界,幾經波折後成為了國家重臣,最後又因一樁受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培根隨筆》主要講敍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本書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對於各種方面的內容培根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從字裏行間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他在這篇隨筆中寫到:“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朋友是一個可靠的支柱,讓我們可以得到依賴;當我們跌倒時,朋友是一枝枴杖,扶助我們站起來,並告訴我們:“從哪裏跌倒就從那裏站起來!”當我們做事想半途而廢時,朋友是一本備忘錄,提醒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當我們獲得成功時,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們下一步應該怎樣做,且時刻告戒我們“勝不驕,敗不餒”。朋友是可以傾訴、可以依賴、可以尋求幫助的人,我們應該珍惜身邊所有的'朋友,他們不僅是一種角色,他們還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在這五十八篇隨筆中,我們可以看出各有各藴涵的深遠意義,而且弗朗西斯·培根曾説:“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一個好學深思的讀書人,往往是一個才情並茂,文采飛揚的人。而培根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隨筆展現了他的文采,展現了他的人格,也展現了他的論點。我們可以將這本書讀多幾遍,必定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6

《培根隨筆》是由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培根所著。生於貴族家庭的他從小歷經磨難,使得他閲歷豐富,言論深邃。這本書就是他的言論集,有論真理,論死亡論嫉妒等篇章。

“知識就是力量”大概是培根説過最有名的一句格言了。在《論學習》中他寫道:“工於心計者鄙視學問,單純愚魯者仰慕學問。”而那些能成大業者無非不是學識淵博。有着高於他人的見解方能統領大局。於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充實自己,增長才幹,明辨是非,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昇華,而並非“挑剔質疑,不是盲從,也不是為了增加談資。”

學習知識要適量,勞逸結合,不要為了炫耀知識而讀書,而是把讀書當做一種樂趣。同時,學習也要講究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刻板的搬運教材,“要靠經驗加以規劃,否則就可能歧路亡羊。”掌握自己的方法,就能夠事半功倍。學以致用也是學習的重要關鍵學會了不等於會用,把學會了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久而久之,成為了一種經驗才是真正掌握。

《論死亡》也是令我感觸較深的一篇。許多人都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其實真正令人恐懼的是後人對死亡的渲染,即“與死俱來的一切”他們畏懼親人的哭號,死亡時的痛苦和死後的世界。所以,許多古代帝王暮年都在尋找長生不老的祕方從而永遠地統治這個國家。

但是,死亡是到另一個世界的必經之路,是重生的前提。培根説:“復仇之慾壓倒死亡,愛戀之情蔑視死亡,榮譽之尊高於死亡,悲傷之極嚮往死亡,畏懼之心期待死亡。”人往往是被情感所控制的,改變一個人的情感和對死亡的看法,那麼就不會再畏懼死亡,因為,在某些事情面前,死亡就不再變得可怕了。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雖身陷囹圄卻仍然不變的愛國情懷;“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是戰士面對沙場的壯志豪情;“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是面對生死的`坦然。常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人不應該碌碌無為的草率一生,這樣的人生就毫無疑義。生命就如一泓清泉,只有奮力的抗爭之後才能品嚐到它的甘甜;生命就如一塊田地,只有努力的耕耘才能收穫甜美的果實。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為了事業而努力,為了追求自我而奮鬥,用自信和堅持裝點屬於自己的人生。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7

每個少年的眼睛,黑白分明,猶如一塊幕布。勇敢、衝動、懦弱、嫉妒、困惑……所有屬於青春的絢麗色彩都在那黑白分明的幕布上上演。我也曾經讓嫉妒衝昏了頭腦,最終,理智還是勝利了。

讀完《培根隨筆》之《論嫉妒》之後,我才知道嫉妒給人帶來的危害之大。培根曾經説過,嫉妒是一種病,一種傳染病。它還是一種最邪惡、最墮落的情感,因此也是魔鬼的本性。原來,我也當過一回魔鬼。小時候的我,總是羨慕鄰居家孩子的漂亮衣裙,恨不得將這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據為己有。長大了才知道,原來這是嫉妒,是一個佈滿陷阱的深淵,我膽怯地邁出第一步,於是就有了第二步、第三步的存在,讓嫉妒暫時矇蔽雙眼。

小學的我,開始羨慕班級裏的“領頭羊”,也開始變得不喜歡與其他人交流學習,生怕其他人超越自己。心裏的魔鬼在不停咆哮,掙扎,指示着我嫉妒成狂,變得自私自利。不,我討厭這樣的自己。與此同時,我也漸漸明白了,成長如同參加跑步比賽。看到別人比自己跑得快時並不一定會着急悲傷,唯有被同一起跑線上的人日漸超越時,才會着急悲傷,甚至嫉妒。我急了,也曾經想過做一個“趁着黑夜在麥田裏撒播裨子的嫉妒者”,可理智告訴我,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能做一些偷偷摸摸的事,否則最終害人害己。我想如今,理智已走在嫉妒的`前頭,而我的心智也漸漸成熟。隨着時間的推移,那段年少無知的往事也被埋進了青春的墳墓。

其實,羨慕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向前走一步,可以變為欽佩,將其視作榜樣。向後退一步可以變為嫉恨,將其視作敵人。可是,沒有人是完全的天使,也沒有人是完全的魔鬼。於是,就有了一顆漂浮不定的心。可我相信,方法總比困難多,就算是深淵,就算跌入谷底,也有爬出來的一天。少年的我們,不會讓嫉妒充斥着我們眼前的世界。我們都不是天使,都不完美,可我們依舊喜歡愛護這個缺點多多的自己。

幕布上的青春糗事仍在上演。嫉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擁有一顆推崇嫉妒的心。願我們都站在羨慕的前方,遙望未來;願我們都把嫉妒埋入青春的回憶……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8

《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閲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説,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根能對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並寫下來讓後人們一代一代傳閲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樣成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話,也要多讀、多練,讓自己的作品也成為作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語”。

友誼是什麼東西呢?誰也不能告訴我正確的答案呢?

友誼像一根絲線,把你和你的朋友聯繫在一起,就此你們產生了友情。

友誼像一條坑坑窪窪的小路,讓你和你的朋友經歷千辛萬苦才走到一起。

友誼像一本書,包含着許多美麗而波折的故事,當你和你的朋友共同“閲讀“的時候,你們已走到了一起。

友誼像一瓶墨水,當你和你的朋友共同吸食時,墨水裏的一點一滴已經沾上了你們的友情。

友誼比一顆珍珠還寶貴,如果你一不小心就會弄丟!

在這裏我要告訴你友誼值得你去找。

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分享快樂,分擔憂愁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9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繫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為,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裏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説,我們有能力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0

c 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所以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然而我還有另一種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來的。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裏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説,我們有能力學得比她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因此,我們要把握自己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1

談這本書感想,個人感覺我必須説説培根本人背景、所處時代、他的地位。培根,1951年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落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母親是文藝復興時代一位博學多才的貴族婦女,有這樣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再加上才華出從,培根本人已是1584年入國會,1596年被伊麗莎白女王任命為特別顧問,1617年被任名為掌璽大臣,1621年捲入受賄案被捕,1626年因風寒去逝。如些顯赫的人生背景,我們可以感覺到,怎本書的出發點與目的,個人感覺裏面談到國家與政治的隨笑,都不是我喜歡的文章,大多數文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眾的前提來寫,所有的思想都是為了國家,為了女王,我個人比較喜歡從人性本生來寫事的書;

本書不喜歡有三:

一是基於培根的背景,所處時代,當時所處地位,寫本書的基調,都是為了國家,把女王利益高於一切的基調;

二是培根本人已是律師職業,職業和權位使然,需然環環緊扣,所有文字都是在找證據一樣;

三是文中太多的小論題,都是在談大道理,教人如何為國,出發點是為國家上層人士,與如現實的生活相距甚遠,我更喜歡發自普通人心底的書籍,描述人心靈的.故事。

當然本書肯定是好書,喜歡有三:

一是裏面有很多文章,如談天性,談膽大、談愛性……等等都是我喜歡的內容,特別是談天性一文,讓我感觸頗深,對小孩培訓上有了全新的認識,特別是最後一句很是有道理——“人的天性不生香卉,便長野草,所以讓他適時地給前者澆水,將後者剷除”。

二是這本書是本偉大的書,特別是對於青少年時期小孩子,我個人感覺就是必讀,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裏面很多好文章甚或可讓小孩熟記於心,教與他們做人的道理,指明方向;

三是全文都是激勵為主的文章,有很多可細細品味的哲理性語句,當認為生活對自已不公,受盡折磨時可是療傷的哲理文字。

並且可以肯定,他絕不是一個依仗家庭而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在他的隨筆集中可以看出,他對《聖經》是很有研究的,或許可以對其中的篇章信手拈來(雖然一些片段出現了錯誤);他對歷史深感興趣,對於歷朝各代的王侯將相之事如數家珍;至於希臘神話更是融匯在各篇隨筆之中,着實使文章顯得生動有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