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班科學教案範文錦集十篇

來源:尚雅範 1.08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大班科學教案範文錦集十篇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能熟練運用互補、互換的方法進行10的分合操作,知道10有種分合法。

2、學習書寫數字10,掌握10的正確書寫方法。

活動準備 1、小木偶圖片;1—10的數字卡片;雪花片

2、幼兒用書第3冊第33頁

活動流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出示木偶圖片,今天老師帶了一個小木偶要和小朋友一起遊戲,他想先和小朋友玩一個“碰球”的遊戲,要求小木偶手裏的球和小朋友手裏的球合起來是9。“嘿嘿,我的1球碰幾球”“嘿嘿,我的1球碰8球”。用此形式來複習9的分合式。

二、基本部分

教師以小木偶尋寶的遊戲口吻,,引導幼兒觀察並發現分合式的互換、互補規律,啟發幼兒熟練運用互換、互補規律得出10的分合式並做好記錄,教師在旁邊觀察並指導。

⑴、小木偶説要帶小朋友去數字王國探險,王國裏的祕mi花園藏着很多寶藏,小朋友想和小木偶一起去尋寶嗎?

(2)、教師出示雪花片做的花壇,這裏是數字王國的祕mi花園,它的裏面有5個花壇,請小朋友觀察一下每個花壇裏有幾朵花,並根據花的顏色把每個花壇裏的'花分成兩組,並做好記錄。小木偶想和小朋友一起觀察第一個花壇裏的花。可得出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9和1。讓幼兒觀察分合式的不同,可以發現分合式的互換規律:分合式左右兩部分分數的位置可以互相交換,變成兩個分合式。

⑶、請幼兒自己觀察完成剩下的花壇,分別用互換規律得出10的其它分合式: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8和2;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7和3;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6和4;10可以分成5和5,讓幼兒記在記事本上。請幼兒數出10共有幾種分合式?(9種) 教師和幼兒小結:一個數的分合式數量始終比總數少一。

⑷、小木偶要給數字10個兄弟排排隊,請小朋友好好觀察一下,看看怎麼排合適?讓幼兒觀察、發現分合式的互補規律:分合式左右兩個部分數,左邊的數逐漸增大,右邊的數就會逐漸減小,無論怎麼變化,它們的總數是不變的。

10

1 9

2 8

3 7

4 6

5 5

6 4

7 3

8 2

9 1

3、小木偶和我們在數字王國裏找到了數字10的兄弟,就讓他們和我們一起回家吧,看看他們能給我們帶來什麼神奇的魔力。看幼兒用書,複習10的分解組成。

三、結束部分

學寫數字10,並向老師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師講解並演示10在田字格的正確寫法:⑴寫在田字格的左半格,斜豎要直;0寫在田字格的右半格,不要寫出格。⑵提醒幼兒握筆和寫字的姿勢,幼兒完成後隨音樂向老師們展示自己的作品。

活動延伸:

晨間、區角活動中引導幼兒做舉牌或碰球遊戲,不斷理解數的分解組成。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積極動手操作,體驗探索發現事物規律的成就感。

2、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發現兩個部分數的互補規律,並嘗試運用規律進行7的`分合。

3、通過動手操作,發現7有六種分法。

二、活動準備

花朵圖片7個,花瓶兩個。

三、活動過程

1、插花,引導幼兒感知7的組成與分解。

(1)幼兒將花分別插在花瓶裏,探索7的分解、組成。

指導語:春天來了,花兒都開了,看看我們花園裏一共開了幾朵花?讓我們把花兒分給分別插在花瓶裏,可以有幾種分法。

(2)集體交流、討論7的分合分法。

並請他們分別説説自己的分法,並請幼兒比較、討論,哪種分法最好,為什麼?

(3)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最簡便的方法中的實物遞增、遞減關係,找出分成的兩部分數之間的關係。

2、引導幼兒小結:一個總數分成的兩個部分數,其中一個部分數逐次增加1,另一部分數則逐次減少1,但每次分成的兩個數合起來總數都一樣。用這個方法能將數分得又快又正確,也不會漏掉任何一組分法。

3、幼兒操作,鞏固練習7的分解組成。

遊戲“分花”

遊戲規則:兩人拿7朵雪花片,一人將7朵雪花片分放在兩隻手中,請對方看一隻手裏的雪花片,猜另外一隻手的雪花片數,直到猜完6種分法。換一人拿7朵雪花片,用相同的方法請對方猜一猜。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瞭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2、發展幼兒的聽辨能力,激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的探索興趣。

3、培養幼兒良好的説話習慣,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重點:

讓幼兒瞭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活動難點:

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活動準備:

1、樂器鈴鼓、三角鐵、木魚、小鼓、圓舞板等每人一件,琴一架,大鼓一面。各種瓶子盒子、植物種子、石子、橡皮筋若干。自制樂器一件。

2、錄有悦音和噪音的磁帶,“大自然的聲音”的磁帶各一盤;錄音機一台。

3、歌曲《我們的祖國是花園》。

4、請家長在家引導幼兒注意聽辨生活中的各種聲音,例如鐘聲,電鈴聲、喇叭聲等。

活動過程:

一、尋找聲音

1、通過遊戲激發對聲音的興趣。

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了好多的小演員來給小朋友表演節目。配班教師報幕:“現在演出開始,首先是歌曲《閃爍的小星星》。小演員很害羞要在屏風後面演唱,我們猜一猜他是誰好不好?”(教師在屏風後邊用樂器演奏。)提問:小朋友誰在為我們唱歌?(幼兒回答樂器在唱歌)你是怎麼知道的?(聽到的聲音......)我們來看一看小樂器是怎樣來唱歌的。

2、讓幼兒瞭解當物體發生碰撞時,就會發出聲音。

出示樂器,幼兒自由實驗交流,怎樣可以叫樂器發出聲音。

幼兒分組進行樂器操作,叫手中的樂器發聲。操作後請幼兒回答:你的樂器叫什麼,它是怎樣發聲的?(例如,我的樂器叫三角鐵,它是通過敲打發出聲音的)。

3、通過操作活動感知不同材料的物體發出的聲音不同。

相鄰的兩組幼兒交換樂器。幼兒再次感知樂器是怎樣發聲的,並説出和剛才的樂器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教師小結:不同材料的物體,經過打擊碰撞後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4、利用實驗遊戲,叫幼兒懂得聲音的產生必須是多樣物體碰撞後發生震動產生的。

配班教師報幕:“下一個表演節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為大家表演舞蹈。”教師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動。教師:“主持人怎麼花生米不跳呢?你知道為什麼嗎?配班教師:哦我忘了,花生米説要用這面大鼓來伴奏。”教師用鼓槌敲擊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問:花生米為什麼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你知道為什麼嗎?(引導幼兒感知鼓槌必須和鼓面發生碰撞,鼓面震動而發出鼓聲)。

玩遊戲,怎樣叫我的樂器閉上嘴。首先叫樂器發出聲音,然後馬上阻止震動,看看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發現物體沒有震動就沒有聲音,進一步理解聲音是通過振動產生的)。

二、製造聲音

1、幼兒嘗試叫所有的物體發聲。

提問:除了樂器還有什麼能發出聲音呢?幼兒在自身和活動室找出聲音,並説出通過什麼方法叫它發出聲音的。

(1)請小朋友找一找我們的身體什麼地方能發聲音?你怎樣叫它發聲的?幼兒自由在身體尋找聲音。叫幼兒用完整的話説出。例如:我的小手會發聲,雙手一拍就出聲。

(2) 請小朋友在活動室尋找發聲的物體。(幼兒自由去找能發聲的物體,並叫它發出聲來 )請個別幼兒説出發聲的物體是什麼,怎樣叫它發出聲音的。例如,桌子會發聲,我用手一拍,手和桌子發生碰撞就能發出聲了。

2、操作活動。利用瓶子、盒子。石子、種子、橡皮筋等製作樂器。教師出示自制樂器,請幼兒説出它是怎麼發出聲音的,老師用什麼物品做成的。幼兒利用廢舊物品相互討論並進行樂器製作。

提問:你的樂器是用什麼做的,它是怎樣發聲的.?請有代表性的幼兒回答並進行樂器演示叫自制樂器發出聲音。

三、分辨聲音

1、分別播放兩段音樂錄音,請幼兒聽一聽有什麼不同的感覺?教師提問:第一段是什麼聲音?幼兒回答:小鳥的叫聲。第二段是什麼聲音?幼兒:颳風和打雷的聲音 。提問:這兩段聲音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幼兒:鳥叫的聲音好聽,風聲和雷聲不好聽。教師:你聽到不好的聲音有什麼感覺?幼兒:聽到風聲和雷聲很害怕。

2、聽錄音“大自然的聲音”幼兒找出好聽的聲音。

3、幼兒説一説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聲音。什麼樣的聲音好聽,什麼樣的聲音不好聽。教幼兒懂得好聽的聲音是樂音,不好聽的是噪音。

4、教師小結:大自然中萬物通過震動和碰撞發出了好多聲音,有好聽的聲音,有不好聽的聲音,多聽不好的聲音,有害人的身體健康,所以我們在遊戲活動當中輕輕的説話,不免噪音,養成良好的説話習慣。

四、結束活動

教師和幼兒用自制的樂器為歌曲《我們的祖國是花園》進行伴奏 。

五、活動延伸

1、將幼兒實驗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區域活動中去,繼續探索,讓它們發出不同的聲音,並想象這像誰發出的聲音。

2、提供動畫片,聽一聽有什麼聲音,鼓勵幼兒利用身體與物品接觸、物品與物品接觸發出各種聲音來模仿動畫片中動物走路的聲音。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教師能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的興趣設計的嘗試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較強的科學學習活動。整個活動內容新穎,有創意,組織的形式靈活,能隨機應變。而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與組織者,沒有過多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在活動中成為真正的主人。這次活動提高了幼兒的思維靈活性,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幼兒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度。

小百科: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通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最初發出振動(震動)的物體叫聲源。聲音以波的形式振動(震動)傳播。聲音是聲波通過任何物質傳播形成的運動。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探索活動

泡泡真好玩 教師:劉舫年齡班:大班

吹泡泡是小孩子們最喜愛的遊戲。根據孩子這一特點我和大班展開了《泡泡》的研究活動。好玩的泡泡從哪來?泡泡都是圓的嗎?怎麼吹出最大的泡泡?圍繞着一系列的問題我們的活動拉開了帷幕。

活動預設了兩個目標:

一、有計劃的嘗試用各種洗滌用品及液體調配泡泡水,通過實驗驗證結果。

二、小組合作選擇可行的材料製作不同形狀的泡泡器,驗證我們的猜測。

在討論活動中,孩子們提到了很多可用於製作泡泡水的原料,然而用什麼調出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最大的問題讓我們有了將各種洗滌用品相結合的想法。

在激烈的設想與猜測後,孩子們開始了為本次探究活動做計劃。孩子們憑藉自己的經驗在計劃表中用繪畫、簡單文字、基本符號的形式標註了本次試驗所需要的材料。而這次計劃是以小組形式進行的,孩子們已經有了小組合作的經驗,很快他們便做出了分工,“你來畫畫,我來寫字,你們都把自己的名字寫在表格上……”

我們的猜測是否成功呢,這當然需要論證才能揭曉答案。第二次活動中每個小組的.成員們將計劃中提到的材料紛紛從家裏帶來,有的帶茶水、礦泉水、有的帶洗手液、洗髮水、還有的帶了白糖和油。大家準備着進行一場“最後的較量”。

很快結果證實了,孩子們發現他們用的方法都可以吹出泡泡,但是最大的最結實泡泡是甘油和洗衣液調製出來的……關於甘油的作用是什麼,這個問題我們留給了孩子去自主探索。

孩子們交換着好朋友自制的泡泡水,吹得不亦樂乎。

泡泡真好玩

泡泡真好玩

活動反思:

這個活動是圍繞着孩子的興趣展開的。對於大班的幼兒有挑戰的活動更能調動他們的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而在活動中,不會體現個體差異,因此每個孩子都能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及自信。活動以合作形式的介入,目的在於培養幼兒的社會性,學會合理的分工是完成任務的保證。孩子們通過主動參與實際操作獲得的經驗更直觀更深刻。作為教師更多的是給與孩子成功時的肯定與失敗時的鼓勵。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認識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瞭解食物的消化過程,知道胃與身體健康的關係。

2.加深對身體的瞭解,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3.逐步養成良好的飲食和衞生習慣。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ppt

2.動畫視頻。餅乾。

活動過程:

一、教師與幼兒每人吃一塊小餅乾,談話引出課題。

今天老師給每個小朋友帶來了一塊好吃的餅乾,你們開心嗎?那我們一起來嚐嚐。好吃嗎?

二、欣賞故事,感知作品內容的有趣,認識主要消化器官,瞭解食物的消化過程。

剛才我們吃的餅乾還在嘴巴里嗎?去哪兒呢?有的小朋友説餅乾去了---還有的小朋友説---那餅乾究竟去了哪兒?老師這兒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請你們仔細聽聽食物經過了人體的什麼地方?

欣賞故事視頻

三、回憶內容,體驗自己身體的`消化器官

1.聽完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們知道食物去人體旅行,都去了些什麼地方?

幼兒説到哪個部位,教師點擊相應圖片。

口腔(咀嚼功能)嘴巴-它還有呢外一個名稱叫口腔,它有什麼本領呢?

食道(運輸功能)脖子-對脖子,它裏面有一根細細的長長的管子,你們知道叫什麼嗎?(食道)它可以幹什麼呢?食道就像滑梯一樣,幫助人體運送食物。

胃(攪拌功能)胃又有什麼本領呢?把食物顛來倒去地,像攪拌機一樣把食物絞成稀泥糊糊,小腸(吸收營養)它可以幹什麼?從食物中吸收營養大腸(垃圾的倉庫)大腸是食物垃圾聚集的地方,大腸的終點是什麼?()負責把垃圾排出人的體外

2.師小結:小朋友們真聰明,知道食物經過人體都去了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這些地方。這些地方它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消化器官。(豐富詞彙"消化器官"。)我們每個人身體裏面都有這些消化器官,這些消化器官在我們身體裏工作着……口腔裏的牙齒能咬碎食物、食道像滑梯一樣往下運送食物、胃把食物顛來倒去地,像攪拌機一樣把食物絞成稀泥糊糊、、小腸從食物中吸收營養、大腸是食物垃圾聚集的倉庫、大腸的終點就是,負責把垃圾排出人的體外。

3.幼兒操作遊戲:圖片排序。(演示畫面二)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排序遊戲:請看圖片上有一根長什麼?繩子上夾着-夾子,請你們按照人體消化的順序,對下面的這些消化器官進行排隊,一個一個的夾到夾子上。誰來説説,誰排第一---------

四、遊戲"翻翻樂",鞏固和拓展相關經驗

1.小朋友們真能幹,下面我們再來玩一個"翻翻樂"的遊戲。(放PPT),這個遊戲一共有六道題,不管你指到誰,它就會翻開,給你帶來一個有趣的問題。回答正確方能過關,才能進入下一題。小朋友加油喓!

2.關於人體消化器官,你還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

3.遊戲:對錯猜猜猜。

1.吃飯時細嚼慢嚥(對)

2.運動後馬上喝水(錯)

3.吃完後慢慢地散步(對)

4.飯後劇烈運動(錯)

5.天熱時多喝開水,少喝飲料(對)

6.吃湯泡飯(錯)

7.一邊吃飯一邊講話(錯)

8.不吃早飯(錯)

五.結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們的表現真棒!坐了這麼長時間,為了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那我們一起動起來吧!

附"翻翻樂"遊戲題: 1."飯後,我們一起去踢球吧!"這樣的做法可以嗎?為什麼?

2."遊戲真好玩呀,大便先憋一下吧。"這樣的做法可以嗎?為什麼?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拉肚子呢?"你能説出原因嗎?

3.身體裏哪個消化器官有點像攪拌機?為什麼説胃或口腔像攪拌機?

4.暴飲暴食對嗎?

5.經常吃粗糧好嗎?(可以追問:粗糧有哪些?)

6.睡覺蹬被子對嗎?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通過種植活動,引導幼兒學習種植植物和照管植物的技能,並觀察認識植物的生長變化。

活動準備:

在幼兒園開闢一小塊適於種植的`園地,準備一些顆粒飽滿的黃瓜種子,以及種植用的鏟子、水桶等。

活動過程:

1.教師向幼兒展示黃豆和黃瓜種子,請幼兒説説是什麼東西,是否見過或吃過。

2.教師肯定幼兒的回答,然後引入主題説明現在是春天,是種黃瓜的好時節,要請幼兒一起去種。

3.教師把幼兒分成若干組,各組均有鏟子、種子和小桶,帶領幼兒到種植園地。

4.教師示範如何種植,如挖多深的坑,坑與坑之間隔多少間距,如何撒種,蓋土和澆水。教師給每組幼兒劃一個區域,準備好説,便可以開始種植。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幼兒注意每坑不要撒太多的種子,注意間距,澆足夠的水等。

5.教師小結種植活動,引導幼兒收拾整理種植用具,並安排每天給玉米和葵花澆水的值日事項,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每天安排幾名幼兒值日並負責觀察種子的變化的情況,回到班裏向大家報告,也可組織全班幼兒每2~3天去觀察一次,並共同談論。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觀察、記錄牙齒的外形特徵,瞭解牙齒的基本外形結構。

2、學習牙齒名稱:切牙,尖牙,磨牙,瞭解牙齒外形與功用的關係。

3、發現事物間的相互關係,提高觀察、概括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重、難點:

學習牙齒名稱:切牙,尖牙,磨牙,觀察、記錄牙齒的外形特徵。

活動準備:

1、《小朋友的書·我奇怪我發現》

2、幼兒換下的乳牙;牙齒模型;黑板上畫好的兩張張開的大嘴。

3、人手一個小鏡子、電筒、筆。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自主觀察。

請幼兒用小鏡子自主觀察自己的牙齒,瞭解幼兒在觀察時使用的不同方法。

二、學習觀察方法。

1、運用提問引導幼兒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

2、師:你能看到牙齒的幾個面?

你看到的每個面是怎樣的'?用手摸摸有什麼感覺?

你的牙齒有幾種牙齒呢?每種牙齒有幾顆?都長什麼樣?長在什麼位置?

三、第二次運用新學的觀察方法自主觀察和記錄。

幼兒邊觀察邊記錄在《小朋友的書·我奇怪我發現》第4頁上,教師關注幼兒的發現方法,並進行個別指導,引導幼兒發現外型特徵、數量和位置關係。

四、師幼共同總結,引導幼兒概括出特徵。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換牙期,教師能及時地為幼兒提供跟牙齒有關的的教學活動是有助於幼兒及時瞭解自己的牙齒。

通過觀察發現等變化讓幼兒有了充分了解,使幼兒有對保護牙齒的意識。

用通過照鏡子,觀察等方法讓幼兒觀察自己的牙齒,從幼兒生活中的自己來作為學習探究的對象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

大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認識螺旋形,發現粗細會影響紙條長短的變化。

2.養成做事細緻的好習慣,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一人一把剪刀,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紙片。

2.螺旋形實物若干。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操作:認識螺旋形1.出示圓形紙片,請幼兒幫圓紙片變成長條形。

2.引導幼兒自由探索操作方法:順着圓形一直往下剪。

3.展示幼兒的作品,引導幼兒認識螺旋形。

(1)圓紙片變好了,你覺得圓形變成了什麼?(蝸牛殼、棒棒糖)小結:對了,這個和小朋友説的蝸牛殼差不多,它從中間往外,一圈一圈,越變越大,就變成了螺旋形。

(2)誰來介紹一下你的圓紙片是怎麼變成螺旋形的?

小結:順着圓的形狀從外往裏一直剪,剪的時候一邊轉紙片一邊剪,就能剪出螺旋形。

二、第二次操作:變長長的螺旋形幼兒剪完展示作品,讓幼兒觀察、提問:螺旋形有什麼不同?(長短不同)為什麼同樣大的紙片剪成的螺旋形會不一樣長?(粗細不同)提問:讓你剪出一條長長的細細的螺旋形你會怎麼剪?

老師小結:一條長長的螺旋形要細細的剪,剪的'時間長一點,不要剪斷。

三、第三次操作:

1.觀察並討論如何變出長長的螺旋形。

2.提出比賽要求,幼兒再次操作。

3.引導幼兒觀察黑板上的螺旋形,評出冠軍。

4.觀看PPT5.我們剛剛認識了螺旋形,那我們還在什麼地方看到過和螺旋形差不多的形狀?(螺絲玩具、螺絲釘、電話線、電燈)總結:原來,在同樣大的紙片上,小朋友在剪的時候,剪得越細,螺旋形就會變得越長。

活動延伸:引導幼兒在區角活動時用其他形狀的紙片剪出螺旋形。

大班數學《紙片變變變》教學反思1、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語言一定要簡練,到位,否則孩子們會對教師過多的語言產生反感,越聽越糊塗。

在《紙片變變變》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滲透孩子們在學中玩,玩中學從探索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每次的提問都是簡經營簡練,明瞭,讓孩子得出結論,老師再小結。

2、各個環節要清晰,環環相扣,符合數學教學邏輯。

從第一次操作,讓幼兒試着剪出長條形,從而過渡螺旋形,這裏我講評的比較快,過渡比較緊湊,但第二次操作,讓幼兒通過操作剪螺旋形從而發現長短不一,為什麼同一圓方剪出的螺旋形會長短不一呢?(粗細不一)從而引導幼兒比賽,誰剪得螺旋形又長又細。幼兒的動手能力強,剪得都較長也細細的,個個環節比較清晰,層層遞近,目標效果已達到。

3、在聯繫實際生活中什麼東西是螺旋形的,我班幼兒擴散思維強,想了很多,(如圓棒、樹的紋路、髮型等)我們老師也一下想不到的,幼兒都能回答出,發言積極,以上是我本次活動的反思,還有許多不足之處,請老師們給予指導,以便使活動能更有效的開展。

大班科學教案 篇9

設計意圖:

本課取材於生活中常見現象—在一個容器里加水水位會升高,但是幼兒雖一直能在生活中看到類似現象但不知道其中的原理。經過本次活動讓幼兒明白這一物理現象。活動從實際出發加強趣味性,有效刺激每一位幼兒在生活中去發現、探索、瞭解事物的慾望和讓孩子們真正地理解科學、熱愛科學。這也是針對幼兒這方面知識比較貧乏所提出的。

思維拓展,通過觀察將兩個質量相等、體積相等的瓶子沉入水桶中,水面有什麼變化、將兩個重量相等、體積不同的瓶子沉入水桶中,水面有什麼變化、將兩個體積相同、重量不同的瓶子沉入水桶中,水位有什麼變化,讓幼兒在不同條件下觀察,並對現象展開聯想,拓展思維,滲透生活的實際理念,增加幼兒理解科學、熱愛科學和對生活的熱愛。

一起合作,激發潛能。本次活動通過幼兒一起合作,在合作中增加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活動,初步感知沉入水中的物體,體積越大水位升得越高。

2、通過幼兒一起合作,在合作中增加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

3、培養幼兒學習實驗記錄的方法。

活動準備:

玻璃瓶一個(內裝半瓶水)、玻璃瓶(兩種不同規格)、玻璃彈珠、筆、記錄卡、水桶等

活動過程:

(一)課件引題

1課件前半段(烏鴉口渴,找到一個裝有半瓶水的瓶子):“小朋友,有一隻烏鴉口渴了,它找到一個瓶子,喝到水了嗎?”,並討論怎樣喝到水?

2課件後半段(師:小朋友們,剛才我們聽了烏鴉喝水的'故事,那你們知道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呀?

3驗證並讓幼兒認識水位:真的用這樣的辦法能喝到水嗎?現場演示:讓幼兒往一個裝有水的杯中加入石頭,看水面有什麼變化?

師:有沒有發現這個瓶子上有一條藍色的線,這個是水位線,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線説明烏鴉可以喝到水。

4師小結:原來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後水位上升了,所以烏鴉就喝到水了。

(二)探究的問題:將兩個體積相同、重量不同的瓶子沉入水桶中,水位有什麼變化?

首先引出實驗:出示兩瓶水(提示幼兒瓶內裝水的多少作比較師:那老師今天準備了兩瓶水,請你們看看這兩瓶水有什麼不一樣?

然後再讓幼兒探索。

1幼兒討論:它們都想和水桶裏的水做朋友,都説:“我跳進水桶裏,水位升的肯定比你高!”請小朋友來猜猜看到底誰會贏?

2教師出示記錄表

(説明實驗記錄的方法:

師:那我們來做個小實驗吧!四個小朋友一組,合作完成這個實驗,三個小朋友做實驗,另一個小朋友負責觀察並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等一會兒你們自己商量誰做實驗、誰記錄。

師:那記錄的小朋友怎麼記錄呢?

師:那我們就採用打“√”的方法,比如説……)

3幼兒實驗操作,觀察並記錄試驗結果

4教師小結:統計記錄表(原來它們倆誰也沒贏誰也沒輸,因為它們水位升到了同種顏色的線上……”)

(三)探究的問題:將兩個重量相等、體積不同的瓶子沉入水桶中,水面有什麼變化?

引出實驗:出示兩瓶水(提示幼兒玻璃瓶的體積大小作比較)然後再讓幼兒探索。

1.幼兒討論:

(1)大瓶子放人水桶中,水面上升得高。

(2)兩個瓶子一樣重,水面上升一樣高。

2.試一試:幼兒取出體積不一樣、重量相等的瓶子,先後依次放入水桶中,觀察並記錄試驗結果。

3.小結:統計記錄表(大瓶子放人水桶中,水面上升得高)

(四)活動延伸: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的材料,課後請大家和班裏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嘗試一下,看看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好嗎?

大班科學教案 篇10

目標:

1、區分以自我為中心和以客體為中心的左右。

2、能指出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等複合方位。

準備:

1、9個格子的塑料地墊每組一塊;幼兒畫的腳印卡每組5-6個,富有動感的音樂。

2、 幼兒活動材料<數學>第17面<找找畫畫>,8種顏色的水彩筆。

過程:

一、我會分左右

1、我説你做,教師發出指令,幼兒做相應的動作,如,舉起你的右手,摸摸你的左肩膀,碰碰你的左耳朵。

2、我説你猜。教師描述一物體的方位,幼兒根據教師的指示判斷,尋找。如一物長得長長方方的,它在電腦顯示器的右邊,請你説説它是什麼?

二、自制跳舞毯:

1、教師出示一塊9個格子的塑料地墊和若干腳印卡。這是一塊跳舞毯,腳印貼在哪,就表示腳要跳到哪裏。

2、以中心格為準,將腳印卡依次放在中心格的上,下,左,右。請幼兒快速反應並説出“腳印”都貼在哪個位置。

3、將腳印卡依次貼在中心格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請幼兒説出以上覆合主位。

4、幼兒分組在跳舞毯貼腳印卡,邊貼邊説出腳印卡放置的方位。

5、幼兒分組嘗試自制的跳舞毯,一幼兒喊口令,另一幼兒跳到相應的位置上,其他幼兒做裁判,看看有沒有按指令跳到相應的位置上。

6、播放動感音樂,教師喊指令,讓幼兒跳到相應的位置。

三、幼兒作業

1、找找畫畫請幼兒翻到活動材料《數學》第17面《找找畫畫》,根椐畫面上的提示,給小花塗顏色。

2、以紅色小花為中心,説説其他顏色的小花在紅色小花的什麼方位。

3、請幼兒仔細聽提示語

教師説:請找到第一排第一幅圖,找到紅花上面的花,並用黃色水彩筆做好標記(在畫上點上黃色,先不塗色)。

4、幼兒聽指令依次完成後,再完整塗色。

四、結束部分

完成的幼兒互相説説在什麼方位塗了什麼顏色。

課後反思:

選定科學活動《上下左右跳起來》課後,就開始寫教案。我自己認為對大班孩子來説:區分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是一個難點。所以我把課的目標定為:

1、以自我為中心區分上下、左右。

2、通過遊戲,學習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等複合方位。

活動過程分三步走:

一、我會分左右。主要是和幼兒一起復習上下,左右,我覺得只有孩子們分得清上下,左右,才能在此基礎上繼續學習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為了讓幼兒感興趣,我把它分為:我説你做和我問你答兩個小點,讓幼兒在小遊戲中複習上下,左右。通過複習,孩子們都能清楚地分辨上下,左右。

二、學習區分左上等複合方位。通過給森林裏的小動物搬家的遊戲,讓幼兒學習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個方位。孩子們都很願意幫助小動物,通過這個遊戲既讓幼兒學習了複合方位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又培養了幼兒的助人之心。

三、遊戲:跳舞毯。請幼兒站在跳舞毯的中間,聽指令跳到相應的格子中。

遊戲分三步:

第一次遊戲是老師當指揮官,幼兒聽指揮跳格子;

第二次遊戲是請能幹的幼兒當指揮官,讓指揮官請自己的好朋友來跳格子;

第三次是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角色遊戲。通過遊戲,讓每個孩子都跳起來,進一步學習左上,左下,右上,右下,體驗遊戲的快樂。

整堂課上下來,我覺得流程還算順利,孩子們也都很投入,在前兩個環節,孩子們都説的很好,就是到了跳舞毯遊戲時,有幾個孩子有點分不清左上,左下,右上,右下這四個複合方位,但經過我和其他孩子的提醒,他們能馬上改過來。

不足:

1、在第二環節中,搬家遊戲後,還應加一個幼兒練習的環節,這樣的話,可能在第三環節遊戲時,效果會更好些。

2、跳舞毯遊戲中,當指揮官的孩子會直接從右邊報到左上,這樣,有的孩子就有點混淆,這説明遊戲之前我的講解不太清楚,孩子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總之,課是上好了,但還有許多細節問題需要自己反思,只有不斷反思,才會有進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