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種類有哪些

來源:尚雅範 1.78W

恐龍種類有哪些?恐龍是羣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大多數屬於陸生爬行動物。但是現在人們看到的恐龍多隻剩下骨骼和恐龍蛋了,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恐龍種類有哪些?

恐龍種類有哪些1

劍龍 (劍龍科動物的統稱)

巨大的草食性恐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7-9米長,2.35米至3.5米高,2至4噸重。

棘龍 (獸腳亞目棘龍科棘龍屬恐龍代稱)

巨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生活在白堊紀,半水生恐龍。體長11-15米,體重4-10噸,長有吊橋狀或圓帆狀背脊、擁有一系列適應水棲環境特徵。

霸王龍 (已滅絕的白堊紀晚期爬行動物)

即雷克斯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體長約11.5-14.7米。平均體重約9噸。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恐龍種類有哪些
  

腫頭龍(腫頭龍科)

頭上有穹頂狀頭蓋的腫頭龍類。圓蓋厚、高,是為爭奪配偶而保護大腦的。腫頭龍已知最古老的腫頭龍科。長90釐米至4.6米。生活於晚白堊世紀。

三角龍 (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

草食性恐龍,生活於白堊紀晚期,是非常受歡迎的.恐龍,全長7—9米、高2.4-2.8米、重5.5—10噸。他們有非常大的頭盾和三根角狀物。

竊蛋龍 (小型獸腳亞目恐龍)

生存於白堊紀晚期,身長1.8到2.5米。如鴕鳥,長有尖爪、長尾,行動敏捷,有堅韌的尾巴,以保持身體的平衡,跑起來速度很快。

慈母龍(善於哺育子女成長)

食草恐龍,具有羣體生活的習慣,習慣羣體築巢,善於哺育子女成長。

蛇頸龍 (蛇頸龍科蛇頸龍屬動物)

侏羅紀已遍佈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且長頸,因以得名是海洋中的霸王。尼斯湖傳説據説就是蛇頸龍。

甲龍 (白堊紀晚期的恐龍)

頭寬而平,全身有突棘似護甲,使得它的頭部就像帶上了一個鋼鐵般的頭盔,尾巴直如鐵棒,有尾錘。

恐龍種類有哪些2

恐龍的種類有哪些?

1、霸王龍:

霸王龍即雷克斯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裏赫特期。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

2、劍龍:

劍龍為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

3、釘狀龍:

釘狀龍又名肯氏龍,為劍龍科恐龍的一屬。釘狀龍與北美洲的劍龍是近親,但是體型大小、身體靈活度與防禦用的板甲形狀不同。成年釘狀龍的身長約4.5米。

恐龍種類有哪些 第2張
  

4、烏爾禾龍:

烏爾禾龍的身體較其他劍龍科低,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烏爾禾龍以低層植被為食的適應結果。不像劍龍屬,烏爾禾龍有較短、較圓的骨板,烏爾禾龍如同其他劍龍類,擁有四根尾部尖刺,這些尖刺用來自我防衞。

5、翼龍:

翼龍又名翼手龍,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爬行類,共有近100多個品種。希臘文意思為“有翼蜥蜴”,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生存於晚三疊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恐龍的種類有哪些

恐龍(Dinosaur)是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但是恐龍的後代——鳥類存活下來,並繁衍至今。

恐龍是羣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大多數屬於陸生爬行動物。 説是脊椎動物而不説是爬行動物的原因是,恐龍曾經被歸為爬行動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動物的基本特徵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以及現在一直被質疑的冷血動物一説。

恐龍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動物)。恐龍(不包含鳥類)是羣生存於陸地上的主龍類爬行動物,四肢直立於身體之下,而非往兩旁撐開,它們出現於晚三疊紀卡尼階,各種恐龍快速地演化出不同的`特化特徵,並發展出不同的體型大小,佔據着不同的生態位,並持續生存到晚白堊紀馬斯特裏赫特階。

恐龍(拉丁學名:Dinosauria)是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恐龍滅絕事件。

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着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唯一倖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主張它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鱷魚則是另一羣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係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的主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於二疊紀晚期,並在三疊紀中期成為優勢陸棲動物羣。

所有的恐龍皆為陸地動物。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龍,例如:翼手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恐龍

有許多型態的爬行動物與恐龍生存在同一時期,例如:魚龍目、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以及盤龍目,許多大眾媒體常將它們也歸類於恐龍,但它們在科學分類上並不屬於恐龍。

恐龍是中生代的優勢陸棲脊椎動物,尤其是在侏羅紀與白堊紀。在恐龍佔優勢的侏羅紀與白堊紀期間,幾乎所有身長超過1米的陸地動物皆為恐龍,同時代的其他動物因此受到體型發展與生態位上的限制。舉哺乳類為例,它們的體型多接近現代的齧齒動物,不超過貓的大小,食性為肉食性,以小型動物為生。

恐龍家族極為龐大、多樣性。截止到2006年的學術研究,已確定有超過500個屬;根據估計,化石記錄中曾出現的屬總數約為1850個,當中有75%已被發現化石。一個早期的研究推測恐龍有將近3,400個屬,但大部分無法在化石記錄中保存下來。截至2008年9月17日為止,恐龍記有1,047個種。恐龍有草食性動物,也有肉食性、雜食性動物。

恐龍類別

分類

其在在生物學上被列為一個總目。

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軀體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要比其他各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徵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Saurischia)、 鳥臀目(Ornithischia)。

二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其腰帶結構:

蜥臀目的腰帶從側面看是三射型,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後延伸,這樣的結構與蜥蜴相似。

鳥臀目的腰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恥骨前側有一個大的前恥骨突,伸在腸骨的下方,後側更是大大延伸與坐骨平行伸向腸骨前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區別)。

蜥臀目分為蜥腳類(Sauropoda)和獸腳類(Theropoda)。

蜥腳類又分為原蜥腳類和蜥腳形類。

原蜥腳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早侏羅紀,是一類雜食--素食性的中等體型的恐龍,例如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種巨型恐龍--------板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安琪龍。

蜥腳形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大型的素食恐龍。頭小,脖子長,尾巴長,牙齒成小匙狀。蜥腳亞目的著名代表有產於我國四川、甘肅晚侏羅紀由19節頸椎組成的脖子長度約等於體長的一半的馬門溪龍,世界上已知體形最大的動物-----易碎雙腔龍。

獸腳類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它們都是肉食龍,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鋭利的爪子,頭部很發達,為最聰明的一類。嘴裏長着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暴龍是著名代表,其餘如異特龍,南方巨獸龍,棘龍等也頗具名氣。

鳥臀目分為5大類:鳥腳類(Ornthopoda)、劍龍類(Stegosauria)、甲龍類(Ankylosauria),角龍類(Ceratopsia)和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ia)。

鳥腳類是鳥臀類中乃至整個恐龍大類中化石最多的一個類羣。它們兩足或四足行走,下頜骨有單獨的前齒骨,牙齒僅生長在頰部,上頜牙齒齒冠向內彎曲,下頜牙齒齒冠向外彎曲。它們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全都是素食恐龍。如:鴨嘴龍、禽龍等。

劍龍類,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質刺棒兩對或多對,劍龍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是恐龍類最先滅亡的一個大類。其代表有被認為居住在平原上的劍龍,被發現於坦桑尼亞的肯氏龍。

甲龍類的恐龍體形低矮粗壯,全身披有骨質甲板,以植物為食,主要獸腳類恐龍

出現於白堊紀早期。例如生活在歐洲大陸的海拉爾龍,生活在英國的多刺甲龍,以及在美國的包頭龍和蒙古的愛得蒙託龍。

角龍類,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骨後部擴大成頸盾,多數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我國北方發現的鸚鵡嘴龍即屬角龍類的祖先類型。其中有與霸王龍齊名的三角龍,温順的食草動物原角龍等等。

腫頭龍類主要特點是頭骨腫厚,顬孔封閉,骨盤中恥骨被坐骨排擠,不參與組成腰帶,主要生活在白堊紀。

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恥骨之間留下了一個小孔,這個孔在其它各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正是這個孔表明,與所有其它各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個目的動物之間有着最近的親緣關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