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四縫穴配合參苓白朮散治療小兒厭食症

來源:尚雅範 1.23W

導讀:外刺四縫穴配合內服參苓白朮散治療小兒厭食症90例,並與單用參苓白朮散內服12例進行對比觀察,臨牀療效觀察報告。

從1990年8月~1991年2月,筆者運用外刺四縫穴配合內服參苓白朮散治療小兒厭食症90例,並與單用參苓白朮散內服12例進行對比觀察。現將臨牀療效觀察報告如下。

1 臨牀資料

1.1 一般資料

治療組90例,其中男38例,女52例;年齡6個月~1歲者2例,2~4歲者26例,5~7歲者34例,8~12歲者28例;病程1~3個月14例,4~6個月28例,7~12個月32例,1年以上者16例。對照組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齡6個月~1歲者1例,2~4歲者3例,5~7歲者5例,8~12歲者3例;病程1~2個月者2例;4~6個月者5例,7~12個月者3例,1年以上者2例。

刺四縫穴配合參苓白朮散治療小兒厭食症

1.2 病例選擇

小兒有較長時期厭食,形體瘦,乏力,面色萎黃,腹脹,便祕或便溏等消化不良症,並伴有輕度貧血。排除慢性腸炎,慢性菌痢及其它器質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症。

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用參苓白朮散加減:太子參、茯苓、白朮、山藥、扁豆、苡仁各10g,甘草6g,桔核、砂仁各5g,陳皮8g。共為細末,每日三次,每次2~4g。若兼口渴喜飲,大便乾結者,用烏梅15g,火麻仁8g,麥冬8g,煎湯送服上藥;若兼臍周疼痛,腹脹者,用烏梅15g,使君子12g,檳榔10g,煎湯送服上藥;若兼嘔惡欲吐者,用生薑6g,法夏6g,大棗3枚,煎湯送服上藥。

治療組在服上藥同時用三稜針在患兒兩手四縫穴處(即掌側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第二關節中部)經常規消毒後點刺,擠出淡黃色液體,然後用消毒棉球拭乾,16天點刺一次。

兩組各治療32天,治療前後各檢查一次血、大便常規。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痊癒:食慾、胃納恢復正常,如同健康兒童,其它症狀均消失。

好轉:食慾、胃納增加,但未恢復到正常兒童飲食量,其它症狀有所改善。

無效:治療前後所有症狀無變化。

3.2 治療結果

治療組90例中,痊癒72例,好轉16例,無效2例;對照組12例中,痊癒3例,好轉8例,無效1例。兩組比較,x2=12.51,P<0.01,治療組明顯優於對照組。

兩組食慾增加和恢復正常的時間比較:治療組治癒的72例中有50例在20天以內恢復正常;對照組治癒的3例都在20天以後。治療組明顯短於對照組:兩組治療前後血紅蛋白的比較:治療組90例中有49例血紅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治療前血紅蛋白的平均值為96g/L,治療後為113g/L,平均增加17g/L(P<0.01);對照組12例中有6例治療前平均值為107g/L,治療後為110g/L,平均增加3g/L(P<0.05)。

4 討論

刺四縫是治療小兒疳積的一種方法。小兒疳積與小兒厭食症病因病機相同,只是在症狀上輕重有別。其病因病機均由餵養不當,飲食失節,傷伐脾胃所致。脾胃受損,胃納受阻,則產生厭食症。脾主運化,脾運不健,則腹脹,腹痛,便祕或便溏,曖氣,嘔惡和麪色萎黃等症相繼而生。據報導:斜刺四縫穴可以使腸中胰蛋白酶和胰澱粉酶增加,從而使消化吸收功能增加。再配合內服參苓白朮散以益氣健脾,消食化積,則兩者相得益彰,因而治療組療效明顯優於對照組。

(湖北中醫雜誌 1999年第0期第21卷 臨牀  作者:李淑香 許玉清 單位:武漢市黃陂區中醫醫院(432200))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