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教育隨筆15篇

來源:尚雅範 2.05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寫過隨筆嗎?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什麼樣的隨筆堪稱經典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師教育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幼師教育隨筆15篇

幼師教育隨筆1

今天值日生小朋友做完動植物生長變化的觀察記錄後,陽陽對着我説:“老師,花盆裏的泥土有的都乾裂了,我去給花兒澆點水吧!”聽到了他的建議,我很高興,孩子們觀察自然物很細緻,而且還會主動“關心”自然角了,我忙説:“好的,我們一起來給這些花兒澆澆水吧。”

小朋友高高興興拿着各種盛水的工具開始工作了,大部分孩子都是從葉子上往下水,只不過有的小心翼翼,有的一下就澆完了水,只見陽陽蹲下身體,把水瓶的口對植物的根部,慢慢傾倒着水,突然他的眼光開始尋找老師,當他發現我在看他時,他一手指着植物的根部激動地説:“老師,你看它們把水全喝掉了。”我故作驚訝地朝着他指點的地方説:“喔,真的,水會下去的,是它喝掉了。”於是我招呼大家來:“小朋友,你們剛才給這些花兒喝水了,那它們的嘴巴在哪裏呢?”這個問題不難,小朋友回答:“根就是它的.嘴巴。”“那你們剛才是怎麼給這些花兒喝水的呢?”小朋友連忙七嘴八舌地介紹起自己的經驗來,當問到哪一個方法最好時,小朋友都一致推薦出陽陽的方法是最好的:將水對着植物的根部慢慢地澆,可以讓植物根部、泥土吸收到大量的水分,有利於植物的生長。

從孩子們的談話中,可知道他們都瞭解根和泥土的作用,但在實踐中孩子往往會以自己的興趣為主,而忽略原來已知的認識。看來,孩子們的知識如果沒有直接的實踐,很難成為真實的認識,不然只能是“紙上談兵”。只有在平時的實踐經歷中激發孩子的探索求知慾,以實在的親身體驗獲得正確的認識,只有這樣才會使孩子加深對知識經驗的理解。

幼師教育隨筆2

短短的一年幼師生活,我和孩子們結下了難以割捨的情誼。我的一舉一動都被孩子們明亮的眼睛所注視,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會在他們腦海中留下印象。所以,我懂得了幼師這個詞的沉重分量。

每天生活在孩子堆裏,他們的天真活潑深深的感染着我,所以,工作了幾年我仍愛穿顏色亮麗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很年輕很孩子氣。孩子們也喜歡我這樣,連久未見面的同學見到我,也説我沒什麼變化,還是學生氣十足。

還記得那天早上,為了給孩子們講祖國寶島台灣的故事,我沒有把長髮綁起,而是讓它們隨意地在披在肩上,好給孩子們跳一段高山族姑娘們甩頭髮的舞蹈。平時為了方便工作,我習慣把長髮綁成一條馬尾,這樣既簡單又清爽,這天把頭髮披了下來,還真顯得有點不習慣。一回到班上,盈盈跑到我面前,很驚奇地説:“老師,你變了!”我感到很奇怪,就問:“哪兒變啦?”“頭髮變長了。”我笑了,“傻孩子,老師今天沒把頭髮綁起來,所以你看起來才會變長了呀。”在跳高山族舞蹈的時候,我的長髮隨着高山族歌曲《哪嚕哇》的.音樂有節奏的甩動了起來,孩子們一雙雙眼睛閃着明亮的光,跟着我的頭髮上下飛舞。活動結束後,又有幾個孩子跑過來,其中一個拍了我一下,我問他什麼事,他的小臉紅紅的,輕輕地説:“老師,我們可以摸摸你的頭髮嗎?”“為什麼呢?”“你的頭髮變長了,真好看!”這次我沒有解釋,只是蹲了下來,笑着讓孩子們輕輕地撫摸着我的頭髮,孩子們對我的細微關注已經深深地感動了我。

在孩子們的關注裏,我更加關心、愛護他們,和更多的孩子成為了好朋友。生活在孩子堆裏,我是最快樂的人。

幼師教育隨筆3

週三上午我空班,所以在孩子們自由玩積木期間,我坐在教室後的坐位上備課。菲菲跑過來,趴在桌子上,看了一會問:老師,你在寫什麼?這時,超超也過來了,聽到菲菲這麼一問,他回答:老師在寫“天”“門”“吃”,邊説邊用手點着我本子上他認識的那幾個字。菲菲接着説:“還有‘口’‘上’‘下’....”他們在我寫過的幾個地方指指點點。此時他們的興趣已經轉移到了我認識的.漢字上。看到他們找得那麼起勁,我隨手找了一本帶有文字的兒童圖書,“這本書中有很多更大,更標準的漢字,看誰能把認識的漢字找出來”,我邊説邊拿了以張白紙,在紙上為他們記錄認識的漢字。這時,圍過來更多的小朋友,他們都躍躍欲試地想參加。看到孩子們興趣高漲,我將他們兩人為一組,供分三組,逐組進行比賽。第一組菲菲和超超,我把他們找出來的漢字分別記下來,菲菲找到了:右,一,個,王,山,天,女,子,二,三,下,多,中......(共29個),超超找到了:我,大,老,幹,土,去,力,心,不......(共25個)。接下來是可可和楠楠,可可找到了38個,楠楠找到了31個。下一組的晨晨找到了52個,涵涵找到了48個......從他們找到得字看,普遍以獨體字居多。這次小規模的比賽讓我初步瞭解了這些孩子的識字水平。那天放學前,我特意將孩子們常見的字寫在小卡片上,讓孩子看卡片認字,孩子們積極性非常高,高舉着的小手讓我再次意識到中班下學期的孩子對漢字的興趣。功過上午和下午兩次活動,孩子們對認字有了更大的興趣。

我們知道,孩子的學習依靠興趣,而興趣很多時候因教師而被激發,當教師有心去挖掘細小的教育契機,我們的孩子將受益更多。

幼師教育隨筆4

導讀:劉容和卓富説:咱們都有爸爸媽媽,可是它沒有,多可憐呀,要不咱倆當它的爸爸媽媽吧。這時我依然沒説一句話,生怕打擾了他們,只是心裏偷偷的笑着,彷彿來到了童話世界裏。

入春以來,我們常帶着孩子們在幼兒園內尋找春天的跡象,可是一直沒有找到十分明顯的春季特徵。

今天,天氣很好,間操後我帶孩子們前往學校的後花園去尋春(離幼兒園有一定距離)。孩子們排着整齊的隊伍興高采烈的出發了,一踏進後花園,孩子們就開始紛紛議論起來,有的`在切切私語,有的在大聲驚呼:哇!這裏好漂亮呀;哦,花開了;這裏的小草綠了;樹枝長葉子了……。聽到孩子們的“發現”後我順勢問了一句:你們看那黃色的花是什麼花?個別幼兒答“迎春花”,那粉色的花是什麼花?只有幾個孩子回答説:桃花,聽到此,我覺得是我該説話的時候了,於是我讓孩子們下來,指着開滿粉色花的樹説:這是桃樹,在春天開花;指着另一棵開着淺粉色花的樹説:這是杏樹;旁邊還有許多長滿嫩綠色樹葉的柳樹、榆樹等,告訴了他們的名稱。正當這時,劉容小朋友説:這有一隻蝴蝶在飛,我聞聲看去,確實有一隻蝴蝶在孩子們中飛來飛去。一個孩子説:它一定是在找媽媽,周圍幾個孩子也都跟着説:就是,一定是在找媽媽。劉容和卓富説:咱們都有爸爸媽媽,可是它沒有,多可憐呀,要不咱倆當它的爸爸媽媽吧。這時我依然沒説一句話,生怕打擾了他們,只是心裏偷偷的笑着,彷彿來到了童話世界裏。

不知不覺中又到了另一個景點涼亭,我們站在上面放眼望去,四周景色迷人。粉的桃花、杏花,黃的迎春花,綠的樹葉和小草,一派春天的景色。劉容又發表感慨了:老師你看這有含苞待放的花,我一聽她用了這麼好的詞立刻表揚了她,並且給其他孩子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從涼亭下來後,我們踏上了回園之路,邊走邊討論着春天的特徵,各自説着自己看到的“春天”。

這次户外尋春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了,而孩子們通過自己的仔細觀察,尋找到了春天的一些特徵。這次外出尋春,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新綱要中提出的:給幼兒提供與教學相應的環境;提供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接受教育這是何等重要。

幼師教育隨筆5

早期閲讀是指0~6歲學前兒童憑藉變化着的色彩、圖像、文字或憑藉成人形象的讀講來理解讀物的活動過程。嬰幼兒在最初階段便出現了早期閲讀的興趣和行為。至於早期閲讀在促進兒童神經系統發育、開啟其智慧、豐富其知識、發展其個性、提高其語言能力等方面的積極價值,以往研究已經證實,基本上達成共識。下面主要就早期閲讀活動實際操作問題進行討論。

由於正規的閲讀(包括成人和中小學生的閲讀)是以文字為基礎的,因此,一説起“早期閲讀”,人們往往自然而然地把它與識字聯繫在一起,把早期閲讀當做提前開始的對嬰幼兒進行的識字教育;也有人認為學前階段以發展口頭語言為主,而閲讀是進入小學後的學習內容,學前階段不必操之過急;還有人認為,所謂“早期閲讀”就是看圖講述,因而在語言教育活動的具體操作上常常混為一談。近年來,我國幼教界開始關注早期閲讀問題,一些託兒所、幼兒園紛紛上馬搞早期閲讀,然而,由於在早期閲讀方面的一些基本問題尚未在幼教界形成趨向一致的認識,人們對早期閲讀方面的種種不同認識,導致了早期閲讀問題上的種種誤區。這引起我們的思索。本文僅就早期閲讀的一些界面問題提出自己的拙見。

早期閲讀是指0~6歲學前兒童憑藉變化着的色彩、圖像、文字或憑藉成人形象的讀講來理解讀物的活動過程。嬰幼兒在最初階段便出現了早期閲讀的興趣和行為。至於早期閲讀在促進兒童神經系統發育、開啟其智慧、豐富其知識、發展其個性、提高其語言能力等方面的積極價值,以往研究已經證實,基本上達成共識。下面主要就早期閲讀活動實際操作問題進行討論。

一、早期集體閲讀的效應

有關研究告訴我們,學前期集體的早期閲讀活動至少可以發生三種效應:

(l)教師與嬰幼兒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最佳的早期閲讀效果。(布蘭·維爾,1994)

(2)嬰幼兒在集體環境中學習閲讀,可以與同伴一起分享早期集體閲讀的快樂,從而提高他們參與閲讀的積極性。

(3)在適合嬰幼兒的集體閲讀活動中,教師能夠通過觀察比較,發現某些嬰幼兒閲讀的特別需要,以便提供及時、恰當的幫助。(莫拉,1986)

二、早期閲讀等同於早期識字嗎?

在早期閲讀問題上,早期識字問題歷來是不可迴避的敏感問題。在學前期開展早期閲讀有否可能性和必要性?它與早期識字的關係如何?歷來是幼教同仁持有爭議的一個話題。不乏反對者,也有贊成者。反對者認為:所謂早期閲讀實際上就是早期識字,把小學讀寫任務提前至託兒所、幼兒園,它加重了兒童的負擔與壓力,甚至助長嬰幼兒的厭學情緒。也有人認為:早期閲讀主要是提高嬰幼兒看圖説話的能力,換言之也就是提供嬰幼兒視覺識別並訓練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應該避免出現文字識別現象。因為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的文字,孩子是很難學習與掌握的。孩子先學説話,大了以後再教他認字讀書。苦孩子尚不會幾句話,父母或成人是斷然不會教他識字的。贊成者認為:早期識字勢在必行、因為嬰幼兒已經具備識字的生理、心理機制,心理學家的實驗也證明,嬰兒在沒開口説話之前,能夠教會他們認識和分辨約200個漢字。

對於這一問題,我們的觀點是,早期閲讀應當包括一切與書面語言學習有關的內容。基於這種認識,我們認為識字是學習書面語言的一種內容和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內容與方式,有些託兒所和幼兒園大批地、正規地組織嬰幼兒識字是不足取的,大量的、系統的識字不是學前兒童早期閲讀的內容。但是,有些老師在組織嬰幼兒早期閲讀活動中故意迴避文字的接觸是愚蠢的做法。換言之,早期閲讀決不等同於早期識字。

三、早期閲讀應何時開始?

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兩個月大的嬰兒即能分辨不同形狀的物體與圖案,而且對諸如人臉、靶心圖等既和諧又相對複雜的圖形尤為偏愛。此外,嬰兒在四個月左右就能區分母親和別人的面孔了。看來,幼小的嬰兒具有一個模式化的、有組織的視覺世界,之所以能夠進行如此精細複雜的分別,並非因為他們具有對圖案或面孔的特徵進行這樣那樣分析比較的才能,而是,由於他們在反覆觀察的過程中,把整個圖案或面孔的印象原封不動地作為一個模式印進了大腦,心理學家把這種掌握事物的方式叫做“模式識別”,並認為三四歲以前是發展的“模式”時期,此階段嬰幼兒模式識別的能力遠遠超過了成人的想象。依據這一思路,進行早期閲讀向嬰幼兒灌輸某些今後有用的、有價值或難度較大的書面語言知識和行為模式,是極其必要的。另外從大腦皮層言語中樞的成熟和機能定位來看,閲讀中樞位於大腦皮層中央回後部,即頂葉——枕葉——顳葉交界處的角回,從腦皮層的發育順序看應在説話中樞之前基本發育成熟。新近的有關研究也證明,兒童掌握字形與實體的聯繫比掌握語音和實體的聯繫更為容易。此時的嬰幼兒雖然還不能分析、理解和領會,但卻能夠把一切事物及相關因素都作為一個完整的模式接受下來並印在神經網絡裏。漢字能早期識別,其道理就在於此。心理學家已經用實驗證明嬰兒開始説話之前就能學習認字。因此,我們認為,嬰兒月齡為2個月時,即可以進行適宜的閲讀教育,可以趕在反抗期前為孩子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

四、早用閲讀“讀”什麼?

早期閲讀中讀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書”,而是嬰幼兒憑藉色彩、圖像和成人的言語以及文字來理解以圖為主的低幼兒童讀物的內容的過程。

早期閲讀的意義不在於“書”,而在於閲讀的過程。早期閲讀是成人藉助於圖書和幼兒交往與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成人不僅豐富和擴展嬰幼兒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使他能夠在書中再認出他已經熟悉的事物,也能夠使他看到在現實生活中很少看到的東西,而且可以豐富應有的詞彙,提高對於語言理解能力的現實思維的能力,有助於思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密切親子關係,師幼關係和同伴關係等,有利於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的發展。

1.提供具有表意性質的,圖文並茂的閲讀材料。

從學前兒童認識的特點出發,早期閲讀活動必須為幼兒提供有具體意義的、形象的.、生動的閲讀內容,一般而言,圖書是書面語言的載體,但學前階段兒童閲讀的圖書是由文字和圖畫兩種符號構成的,具有圖文並茂的獨特內容。

同時,圖書中的文字具有實在意義並有一定規律可循,能幫助嬰幼兒形成有關書面語言的初步知識。從這樣的特點考慮,學前兒童接觸的圖書應是他們已有概念的文字代碼,即書面語言能夠即刻引起他們接通口頭語言以及表徵意義的聯想,這樣也有利於幼兒逐漸認識到書面語言的表意性質。另外,學前兒童接觸到的圖書應色彩鮮豔,圖文並茂,畫面要清晰,主要感知對象突出,減少無關刺激物對嬰幼兒注意的干擾;語言要淺顯,生動,有趣,朗朗上口,易學易記。

2.提供豐富的閲讀環境。

早期閲讀活動重在為嬰幼兒提供閲讀經驗,因而需要向嬰幼兒提供含有較多閲讀信息的教育環境。家長和教師可利用一切機會、場所,讓嬰幼兒感受書面語言,潛移默化地接受有關書面語言的知識。例如,在佈置活動室角落的牆飾時,適當配上文字,諸如“積木角”、“娃娃家”等文字標籤等,不斷更新圖書架、圖書角的內容,注意提供充足的圖書閲讀時間,並及時指導孩子閲讀;如學習‘休”字旁的漢字時,將與此有關的傢俱都貼上相應的漢字,以幫助幼兒集中獲得這些文字的信息。凡此種種,主要目的在於充實環境中有關書面語言的信息量,使嬰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獲得語言文字知識。

3.提供全方位的早期閲讀經驗。

在學前階段,我們為嬰幼兒提供的早期閲讀內容包括三個塊面的閲讀經驗。

(l)早期圖書閲讀經驗

A、翻閲圖書的經驗。掌握一般的翻閲圖書的規則方式;

B、讀懂圖書內容的經驗。會看畫面,能從中發現人物表情、動作、背景,將之串聯起來理解故事情節;

C、理解圖書畫面文字與口語有對應關係的經驗。會用口語講出畫面內容,或聽老師念圖書文字,知道是在講故事的內容;

D、圖書製作的經驗。知道圖書上所説的故事是作家用文字寫出來的,畫家用畫表現出來,最後印刷裝訂成書。兒童也可以自己嘗試做小作家、小畫家,把自己想説的故事畫成一頁一頁的故事,再裝訂成一本圖書。

(2)早期識字的經驗

A、知道文字有具體的意義,可以念出聲音來,可以把文字、口語與概念對應起來;

B、理解文字功能作用的經驗。如將想説的話寫成文字的信,可以寄到別人手中,再轉換成口頭語言,別人就明白寫信人的具體感受;

C、粗曉文字來源的經驗。初步瞭解文字是怎樣產生的,文字是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樣子的;

D、知道文字是一種符號並可與其他符號系統轉換的經驗。如認識種種交通與公共場所的圖形標誌,知道這些標誌代表一定意思,可以用語言文字表現出來;

E、瞭解識字規律的經驗。在早期識字學習中讓嬰幼兒明白文字有一定的構成規律,掌握這些規則,就可以更好地識字,例如“木”字旁的字大多與“木”有關;

F、認識一些常見的漢字。

(3)早期書寫的經驗

A、儘管學前階段不要求學習寫字,但是獲得一些有關漢字書寫的信息仍然必要,主要在幼兒園中大班進行,這有助於嬰幼兒為進入小學後正式書寫做好準備。

B、知道漢字的基本間架結構,如漢字的上下、左右結構等;

C、瞭解書寫的最初步規則,嘗試用有趣的方式練習基本筆畫;

D、知道書寫漢字的工具;

E、學會用正確的書寫姿勢寫字,包括坐姿、握筆姿勢等。

五、早期閲讀怎樣“讀”?

1.提倡整合的閲讀活動。

託兒所、幼兒園開展的早期閲讀活動不是一種純粹的學習書面語言的活動,而且事實上也不可能有純粹的學習書面語言的活動。提倡整合的閲讀活動是將書面語言學習與其他方面的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可以考慮從三種角度籤合:一是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的整合;二是語言和其他學習內容的整合;三是靜態學習與動態的學習方式的整合。

2.教師直接介入閲讀過程。

嬰幼兒的早期閲讀不同於已初具文字閲讀能力的小學生的閲讀活動,成人往往要直接介入閲讀過程,成人的言語講解是兒童理解讀物內容的關鍵因素,兒童年齡越小,親子共讀的特徵就越明顯。教師和嬰幼兒一起閲讀,創造了教師帶領嬰幼兒閲讀、指導嬰幼兒閲讀的條件。可以和嬰幼兒平行閲讀即共讀一本書,也可以人手一冊圖書來閲讀。教師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設想,將要求嬰幼兒掌握的書面語言信息貫穿到閲讀的過程中去,教師可以採用點畫講解、點讀文字等方式幫助嬰幼兒明確閲讀內容,並正確掌握書面語言的信息。

3.圍繞閲讀重點開展相關活動。

每一次閲讀內容均有一定的重點、難點,教師應當組織嬰幼兒圍繞閲讀重點開展活動,可以靈活採用討論、表演、遊戲等形式,着重幫助嬰幼兒深入地掌握學習內容和正確的學習方式。只要能夠引導嬰幼兒深入掌握閲讀的重點和難點,加深對所學的書面語言的印象,各種活動方式都可以在這一環節的組織過程中使用。

幼師教育隨筆6

晨間户外活動開始了,我帶領小朋友在草坪上玩踢足球的遊戲,大家都玩得很開心,而正當這時我突然聽到了張嘉凝“哇”的一聲大哭了起來,我急忙走過去詢問,原來是衣泓錦小朋友太調皮,跑得太快把張嘉凝撞倒了。

這時衣泓錦看到我走過來後,不以為然地對張嘉凝説了句“對不起”,還沒等張嘉凝説話,他就準備離開,看到這裏,我知道衣泓錦並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了“嚴重後果”。他以為自己説了聲“對不起”就行了,我覺得有必要引導他用正確的方式——行為來道歉。

我叫住了衣泓錦,並伸手將張嘉凝小朋友扶了來。一邊哄她一邊問:“嘉嘉,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她説:“疼”衣泓錦都跟你道歉了,你還疼嗎?我故意在衣泓錦面前問張嘉凝還疼嗎?張嘉凝説:“疼”聽了張嘉凝的回答,我只轉過頭問衣泓錦“你摔倒過嗎?”他點了點頭,那你摔倒後什麼感覺呢?我又接着問他,衣泓錦小聲地回答“疼”。那當你疼的時候,你希望別人怎麼做呢?緊接着我又問道。

衣泓錦説“揉一揉,吹一吹”,那你把張嘉凝碰倒了,你該怎麼做會讓她更加好一點呢?這時,他蹲下來伸出他的小手給張嘉凝輕輕吹了吹,揉了揉,還給張嘉凝身上的土拍打幹淨,嘴裏還説“對不起”張嘉凝,我來幫你揉一揉,你還疼嗎?”

衣泓錦這樣一做還真見效,剛才哭的厲害的張嘉凝竟然不哭了,嘴裏説着:“沒關係的,我不疼了”,我知道這才是孩子們最真實的內心表達。

看到衣泓錦很認真的道歉行為,我摸了摸他的`頭對他説:“你看,當你不在意的説聲對不起時,張嘉凝還在哭,這説明她還疼,還很委屈,當你真的為她揉一揉、吹一吹這樣關心她時,她的疼痛就減輕了也就不會怪你了,所以以後不小心碰到其他小朋友時,除了真心的説聲對不起,還可以這樣幫助其他小朋友減輕疼痛,這樣人就會原諒你的,衣泓錦點了點頭,拉起張嘉凝的手又在一起玩了起來。

我在想,老師在處理孩子之間的一些偶發的不愉快的事情,光教育他們説聲“對不起”,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利用這個時機對他們進行移情教育,讓他們看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同伴造成的影響,讓其他能夠站在同伴的角度去思考,真心地表達自己的歉意。

這樣孩子們不會只是簡單地説聲對不起,沒關係就完了,我們應該去引導孩子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就事論事,我們該為自己的過失付出代價。

幼師教育隨筆7

走進大(2)班教室,一張張天真可愛卻又陌生的臉龐,讓我不斷打量着,“馬老師”一個清脆好聽的聲音傳入我的耳朵,我抬頭望去,是一個漂亮的小丫頭,可我不知道她叫什麼名字,而她卻記住了我,因為我和這羣孩子剛在昨天的秋遊活動中相識,我對她微微一笑“早上好”。從那天起,我便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遊戲。剛開始我總是問孩子:“你叫什麼名字啊?”孩子們總是回答我:“老師,你怎麼又問我啊?”“老師,你的記性可真差”。因為記名字,還和孩子們玩了個小遊戲,結果把毛佳欣叫成了毛欣怡,和另一個小朋友的名字混淆了,惹得孩子們哈哈大笑。記名字風波過去了,我也總算記住了每個孩子的'名字。

在和孩子們相處的這兩個星期,我慢慢了解每個孩子的個性、愛好。大部分孩子活潑、好動。特別是我班的沈逸宸小朋友,是個坐不住的聰明小男孩,每次上課就會聽到他不停的在説:“老師,我,老師,我來説”每當看到他那股執着勁,真的是好氣又好笑。

慢慢地,我發現我喜歡上了這羣可愛的孩子,活潑調皮的,內斂乖巧的。

只要你能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你會發現,他們每一個都是天使,每一個都有着讓人欣賞的閃光點。

幼師教育隨筆8

“老師,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別的孩子説的都很好,知道的那麼多,為什麼我的孩子在你那麼細緻耐心的啟發下,還是一點都不會?他是不是太笨了啊!”這是一次開放日結束之後,一位家長跟我交流時,所説的話。

那次我們進行的是一節閲讀活動,開始的時候是讓孩子自由想象,在自己的心目中,夏天是什麼樣子的,夏天裏都有什麼?應該説這是一個比較開放性的題目,但是這個孩子,我請他起來回答的時候,他卻沒有説出來。因此家長也難免有點着急,或者説面子上掛不住。

但根據我的觀察,這個孩子在學老師教給他的知識的時候,掌握的`還都是很不錯的。唯獨對於這樣比較開放性的問題,顯的不是很活躍。

我跟家長仔細交談了孩子的一些表現情況,又詢問了孩子和家長一起外出的時候,家長都是如何做的。經過交流,我才發現了問題的所在。孩子的媽媽説,每次帶孩子出去的時候,總是會滿足孩子的一切物質的需要,總感覺到不能虧了孩子,而且孩子想玩什麼,也總是儘量的滿足孩子。用孩子媽媽的話説,就是“只要我們能做到的,我們就會滿足孩子,讓他高高興興的。”

“那你們帶孩子出去玩,就只是讓孩子一個人玩嗎?就沒有和孩子一起進行交流嗎?不管是看到的,聽到的,還是感受到的?”我又問孩子的媽媽。

“有什麼好説的啊,我們只要看着孩子高興,看着他快樂,我們就滿足了。”

我無語……

作為家長,經常的會埋怨為什麼孩子的表現總是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卻沒有想想,自己做的是不是已經足夠了。

作為家長,不僅僅是為孩子提供物質上的食糧,更重要的是,在平時與孩子的接觸中,在帶孩子外出的時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用自己的經驗,幫助孩子構建他們的頭腦,讓孩子對這個世界瞭解的更多一些。畢竟,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還是有限的一點點,這些遠遠滿足不了孩子的大腦需求。

我們常説,生活中處處隱含着教育的契機,關鍵看我們能否把握的住這些機會,而且生活中的教育又是最生動的,最利於孩子接受和理解的。

所以,當我們在帶孩子外出活動的時候,當我們帶孩子旅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僅僅滿足於孩子視覺的滿足,千萬不要僅僅滿足於孩子物質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讓孩子在靈活真實的環境中,去感知這個世界的真實,去領悟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

我想,這些遠比為孩子買一堆吃的,更重要。畢竟這些精神的食糧,是可以跟隨孩子一生的!

幼師教育隨筆9

我正在小房間裏整理材料呢,只聽錢老師激動地在外面喊:“楊老師,快來看呀!”我聞聲立即出去,只見錢老師的手裏捧着一隻小鳥,後面跟着一大羣的孩子,大家都是一臉的興奮。

“快,找個東西把小鳥放起來。”於是我在櫥裏連忙找了一個簍子,錢老師把小鳥輕輕地放了進去,本以為小東西會在簍子裏撲稜撲稜飛個不停,可它竟然躲在簍子的角落一動不動,看着它的樣子真是好可憐。這時候,孩子們已經議論開了,給它吃什麼?小鳥生病了嗎?還是放它走吧……

於是,我抓住時機,參與了孩子的討論。

“小鳥一般都很靈活,不會輕易被人抓住的,這隻小鳥怎麼了?”

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它肯定是受傷了。”“一定是天氣太冷吧。”“它又冷又累。”“它可能吃得太飽飛不動了。”“也可能是它的身體太胖了。”……

“小鳥被我們抓來了,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又問。

“找點樹枝來,給它做個鳥窩吧。”“還要給它喂點吃的。”“找點棉絮給它蓋着吧。”……

瑤瑤説:“我們把它放走吧,真是可憐。”“對,放它走吧,它的媽媽、孩子會想它的。”“放走吧,它的家在大樹上。”“還是放走吧,它也是一條命呀。”黃宸的話倒是很像大人的口氣。

“放走。”“留下。”孩子們激動地爭執了起來,互不相讓。看着孩子們的爭執,錢老師説:“哎,早知道這樣不抓了。”

到底該怎麼辦呢?我讓孩子們舉手表決,最後同意把小鳥留下的孩子偏多,的確,這樣的小精靈,每個孩子都會非常喜歡,況且他們平時是很難看到接觸到的,這樣的選擇也是符合他們的天性,不管是選擇留下還是放走,孩子的.心中一定是喜歡這隻小鳥的。

小鳥突然不停地飛了起來,在簍子裏東撞西撞地撲稜着,顯得無助極了,我説:“小鳥真的需要回家,我們還是放走它吧。”“不行不行!”施昕宏竟然大聲哭了起來,眼淚叭嗒叭嗒地往下掉,隨後,幾個女孩子也都哭了起來,錢老師準備拿着簍子往外走,他們竟然一下子圍了過來,把簍子抓得緊緊的,就是不肯鬆手,看着他們難過的樣子,我只好出來解圍:“那就讓小鳥在我們教室待上一天吧,施昕宏,你要記住中午給它餵食哦。”他們這才肯坐回位置。

正在這時,小鳥終於找到了出口,一下子飛了起來,從窗户飛了出去。雖然孩子們有許多的不捨,也只能接受了。

突然想到前幾天看過的一篇文章《放棄和擁有》,和剛才發生的一切相像極了。於是,我找了出來,讀給孩子們聽,文章説的是一個捕魚人在大海里捕到了一隻海龜,他喜歡極了,於是把它抱回家,把它放在牀上,給它蓋嶄新的被子,給它喂美味的食物,對它温情脈脈地説話,可是,海龜只顧着淚流滿面,漁夫問:“我是多麼的愛你,寶貝你,你為什麼還要哭?”

海龜説:“可是我的心在大海里,那有我的家,我的孩子,我的快樂在那裏。”漁夫捨不得放走,因為愛它。可後來看着海龜日漸消瘦,漁夫終於放走了它。海龜慢慢爬走了,漁夫哭了。可是一年後的,海龜竟然很多次地爬到漁夫家敲門來看漁夫,漁夫説:“當我企圖永遠佔有你時,卻絲毫無法打動你;當我放棄你時,卻擁有了你。”

孩子們入神地聽着我講,他們似乎有些明白了,激動的心情也慢慢平靜了,我順着故事問孩子們:“如果有人把你們帶到別人的家裏,給你們好吃的,好玩的,但就是不能見到爸爸媽媽,老師和小朋友了,你們願意去嗎?”孩子們的頭都搖得跟撥浪鼓似的。

意外飛來的小客人,意外地給了孩子心靈的震感,意外地給了我一次生命教育的契機。也讓孩子們意外地收穫和感動。

幼師教育隨筆10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要想讓每一位孩子長大成材,我們每一位幼兒教師一定要在活動中時刻以《新綱要》為鏡子對照自己的行為,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年齡特點,讓每一個年齡段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20xx年9月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就像一面鏡子,時刻在提醒着我們,如何才能做好新世紀合格的幼兒教師。

在《新綱要》中,有很大部分涉及到了教育評價的內容,這使我想起了上海市教研室周老師曾講到的一個小故事。在一次小班活動中,兩名幼兒互相爭執,在爭吵中矮個的幼兒吃了點虧,順勢便倒在地上大哭起來,但此時在一旁的班主任並沒有馬上去安慰孩子。事後,周老師向班主任詢問了這件事情,班主任的回答很令人意外,她説:“孩子哭是孩子所特有的年齡特徵,與其馬上去安慰孩子,還不如讓孩子哭夠了之後再想一想今後如何避免出現此類情況更好,作為老師只要有正確的引導就可以了。”

這位老師的回答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確實幼兒之間的爭吵、糾紛是幼兒人際交往中的矛盾表現,在爭吵甚至打鬧中,幼兒便有了觀察和分析的機會,有了學習與他人交往的.機會,並在觀察學習過程中掌握了與同伴相處的技巧,如果此時的老師只主觀的採取制止或安慰的做法,很可能會讓孩子失去一次鍛鍊的機會,大大抹煞了孩子主觀能動性的發展。

其實,帶過小班的老師這樣的體會肯定會更多些。如:剛入園的幼兒由於的年齡小,語言能力、交往能力都很弱,因此喜歡某一位同伴時常常會咬一口或打一下,此時較多的老師往往會採取訓斥的辦法,同樣也忽略孩子的年齡特徵,而這種做法是與《新綱要》所提倡的原則相違背的,作為老師首先要關心尊重孩子,而尊重孩子更要尊重孩子的年齡特徵。試想,孩子的小嘴巴還不會説,當然最直接與同伴交往的方式便只有咬一口或打一下了,所以在評價孩子的行為時,老師一定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把孩子的年齡特點放在首位,關注發展的特點與傾向,避免用劃一的標準去看待每一個孩子,承讓和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差異。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要想讓每一位孩子長大成材,我們每一位幼兒教師一定要在活動中時刻以《新綱要》為鏡子對照自己的行為,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年齡特點,讓每一個年齡段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幼師教育隨筆11

要使孩子對周圍感興趣,必須從出生後就開始訓練他的感覺器官,給他機會多看、多聽、多摸、多嘗、多聞。

經常帶着孩子在屋內、户外觀看周圍各種東西,如牆上掛的、桌上擺的圖畫、照片、絨毛玩具、枱燈、掛燈、鍾、花瓶等;或去室外看藍天、白雲、飛鳥、花卉、樹草等等。待孩子注視該物後,邊看邊聯繫物件形象説該物名字達到視覺聽覺的聯繫,逐漸認識各種東西。還可用繩索牽着彩色帶響氣球,繩的一端系在孩子腳或手上,當他手舞足蹈時氣球忽高忽低,發出聲響,吸引孩子注意,轉頭跟蹤氣球。可在孩子牀邊用錄音機放兒歌、輕音樂等,音調時高時低,時遠時近,訓練孩子追尋聲源,注意聆聽。也可時常與孩子面對面講話,用不同聲調、伴不同表情,讓他聽各種不同的聲音,如雨聲、風聲、動物叫聲、物件碰敲聲,紙張扇動聲、撕開聲等訓練孩子的聽覺。讓嬰兒有機會觸摸不同質地的'東西,如摸摸硬的玻璃瓶、不鏽鋼勺子、盆、鍋,也握握柔軟的毛巾、單衣、毛衣、塑料、橡皮、長毛絨玩具,接觸冷水、温水,粗糙的刷子、梳子,也可經常摸觸母親的臉頰、頭髮、手等,以促進孩子的觸覺,發展其別不同質地物件的能力。在孩子添加餵食時,可慢慢給他嚐嚐不同味道的食物,如甜粥、鹹湯、酸橘汁等,也給他機會聞聞不同的花香、飯菜香、果香等。

在日常生活中重視訓練孩子的感官能力,使他對周圍事物由形象、感覺上的認識,逐漸瞭解熟悉外面的世界。眼、耳、鼻、舌和皮膚等感覺器官是人體接受外界刺激的重要工具,通過它們才能與周圍事物交流溝通,學習各種生存和發展的本領,所以這方面的訓練十分重要。

幼師教育隨筆12

情景一:晨間接待時間,雯雯跟着媽媽進入教室,跟我問好之後,雯雯準備找小椅子。轉了半圈沒看見,雯雯説了句:“椅子在哪呢?”我不加思索道:“老師幫你找。”還沒走的雯媽説到:“雯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一聽頓時醒悟,此時的我似乎和家長的角色互換了。雖然我時時提醒孩子們,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可是還是會有下意識替他們包辦的時候。這不,此刻的我不正像捨不得放手的媽媽嗎?傍晚,家長來接孩子了,有幾個孩子一看見家長就馬上起身向教室外走,忘記把椅子擺放好,我也習慣性地伸出手準備去搬。突然,晨間的那一幕印入腦海,我縮回了手,請回孩子自己幫椅子擺放好。

情景二:晨間接待時間,曉曉跟着奶奶走進教室,小臉上滿是不開心不情願,我知道奶奶又要催促她去廁所“嗯嗯”了。每天來園,老人家總是要“逼”着寶貝去完成“人生大事”,孩子有時候實在沒有“嗯嗯”,也不得不去乖乖地蹲着。我看在眼裏,抽空的.時間和曉曉進行了“談心”活動,話題圍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然後請曉曉當小班幹部,幫助老師幫助同伴,曉曉興奮極了,那一天她能幹了很多。傍晚,我提醒曉曉,班幹部首先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更好地幫助大家。第二天,奶奶又送曉曉來了,我微笑地看着她,用鼓勵的眼神示意曉曉自己行動,並適時阻止了奶奶去幫忙。看着她拿了紙巾去衞生間,看着她認真學習用紙巾擦乾淨,我知道孩子的信心在增強,孩子的能力在增強。

從上述兩個情景中可以看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真正放手,給予孩子獨立思考並自己動手的機會。這樣才能提高她們的自我服務意識及動手能力,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也才能真正落到實處。雯媽的一句話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相信在以後,我會時刻提醒自己大膽放開手,還給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權利!

幼師教育隨筆13

新教師入職暑期培訓結束了,短短的四天給了我們龐大的信息量的衝擊,老師們的話語還需要我們在以後的工作實踐中慢慢體會。短短四天的培訓,讓我彷彿回到了大學時代,有統一的上下課時間,一起聽講座的教室,一起吃午飯的同學,課後大家閒聊,一切感覺那麼好。暑期的過度放鬆讓剛培訓的我有點不能適應,總是覺得睏意綿綿,不過每次的講座都很吸引我,每位老師的人格魅力都讓我感動,四天的學習生活很充實。

回顧這四天的學習,每位老師的真誠交流引起我們心靈的震撼。作為教師,這一職業身份的特殊性與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幹好這一職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師德的提升。“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應該對孩子付出無私的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豐厚的文化素養,注意與時俱進。教師應以身作則,孩子喜歡關注教師、模仿教師,所以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良好的個性習慣影響孩子,切實做到為人師表。

師德的底線是尊重生命,尊重孩子。孔子説過:“有教無類”,古人尚且悟出,何況我們現代人呢?每個孩子都是生命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教師應該尊重這一人類的神奇——每個人都是唯一的。教師對每一個孩子都應該盡心盡力,不管聰明的還是笨拙的.,聽話的還調皮的,漂亮的還是一般的,因為他們都有着自己獨特的美,有存在的不同意義。教師應該看出孩子之間的差異,尊重這些差異並且為他們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成長道路。

魏老師的人生經歷讓我聯想到一部影片,很小的時候看的,不記得名字了,印象最深的就是電影裏有個苗苗老師,孩子們很喜歡她。於是又上網搜了搜,重新看一遍,好多場景都讓我觸動。苗苗老師的初衷也不是教師,但是最後她卻愛上了這個職業,而且做得很成功。一開始她也有困惑,面對調皮搗蛋的孩子,無計可施,扯着嗓子喊也沒用,於是向老校長請教,原來當一個老師的奧祕是心,待她慢慢去這樣做後,才逐漸體會到這是一顆愛孩子的心。影片中的那羣孩子也是參差不齊的,有個小女孩是結巴,有幾個男孩兒到處欺負人、捉弄老師,還有個孩子愛撒謊等等,苗苗老師始終用心去關注她們,相信他們,幫助他們,保護他們幼小的純潔的敏感的心靈。她真正做到了走進孩子們的世界並且和孩子們做朋友,她尊重每一個孩子以及他們之間的差異,對每一個孩子付出百分之百的愛。

很喜歡影片中老校長説的一句話:“只有心靈純潔的人才適合當老師。”這不就是今天我們所強調的師德嗎?讓我們像苗苗老師那樣用一顆純潔之心去愛我們的孩子愛我們的教育事業。雖然我們還很年輕,但是我們要有信心做好這個工作,成為一個可親可愛的老師,因為我們有很多同樣熱愛教育事業的前輩們幫助我們、鼓勵我們,只要我們努力用心去做,相信孩子的眼睛是公正的,他們能感受到我們的愛,以愛換愛......

幼師教育隨筆14

有的人説:“説話,誰不會?上下嘴脣一張一合的事兒。”沒錯。但這不表示一個人就會説話。真要到脣搶舌劍、一語千金的程度,那還真不容易。跟人説話絕不是耍耍嘴皮子的小事。一個人説話的水平,是他修養和學識的證明,是他自身價值的金字招牌,也是人們判斷他的可靠依據。哈佛大學前校長伊勒特曾説:“在造就一個'上流人'的教育中,有一種訓練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優美而文雅的談吐。”現代社會,是一個越來越注重人際交往的社會,所以老師和家長要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説話藝術,讓孩子的談吐真正成為一種能打動人心的藝術。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一、精心選擇話題,可以從關懷對方入手,滿足對方的心理需要

談話時要選擇那些容易引起別人興趣的話題,這樣有利於營造一個輕鬆融洽的談話氛圍,使交談得以繼續深入下去。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有各種各樣的可以交流的話題,談話時應儘可能從某一方面去滿足對方的需要。關懷和幫助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因此關心對方也是個永遠受歡迎的話題。

二、説話或懸念層出,或自然流露

設置話題的懸念,是讓你的話語特別吸引人的一種有效方法。如果孩子在説話時能製造懸念,那麼他的講話一定能夠引人入勝。懸念只有在精心策劃以後才能出現。如果不動腦,而想懸念出現,那是不可能的。懸念在講述過程中,必須能吸引人,叫人相信。另一種吸引人的方法,就是孩子講的話是自己內心的自然流露,言為心聲,心裏怎麼想就怎麼説。

三、要注意講話的時機

小玉兒是個既好動又喜歡説話的孩子。有一天,家裏來了一位客人,在吃飯時,她一邊吃飯,一邊唾沫橫飛地跟大人説話,並在客人與家人説話時,插嘴打岔。這就是沒有禮貌的表現。如果和朋友在一起,總是這樣讓別人討厭,是沒有人會喜歡和這樣的人交往的。所以説,説話也要講究時機,不能想説就説,也不能像“悶葫蘆”一樣什麼話也不説。而大多數孩子大都不能把握好這個尺度,有的由於怯場而不願意説話,有的由於修養不夠而總讓和他交談的人“下不來台”。因此,教師和家長要注意訓練孩子準確把握講話的時機,使孩子在説的時候滔滔不絕,而在聽的時候也能專心致志。這是一個有修養的人與他人交往的必備素質之一。

幼師教育隨筆15

現在的教育體制,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上下不能貫通,導致機械式教學模式堂而皇之,對於學生的文化教育和素質教育都形成了很大的制約。

經濟的快速發展,現在的老師幾乎都有一個通病,就是隻追求量化而忽略了質的重要性,一個真正好的老師是理性的,

會通過自己的勤作,把一些量化的問題系統的進行質化,特別體現在課外作業上,教育部規定的作業量根據不同年級有一個時間的限制,以中等學生完成的時間為參照。這實際就反映出一個問題,要求老師的專業水平更高,為之付出更多。對於學生用多出幾倍的時間來完成的作業進行科學的,系統的梳理,精簡,以通俗易懂的內容面對學生,最大限度的由量化轉為質化,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才能使的.文化和素質齊取並進。

現在的大多數老師在佈置課外作業上也有很大的攀比性,認為自己的哪門課,作業少了就像是佔了下風,吃了虧。不去理性的,邏輯的把所涉及的內容質化,優化。還有一部分老師缺乏必要的敬業精神,就像,走形式搞過場,總是機械的去教一些東西,沒有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智慧付諸於行動,反而把更多的精力去側重思考一些關乎自己私人的一些問題。可以説現在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現行教育模式的犧牲品。

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的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棟樑之才,而不是隻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文化的教育實質是把吸取的理論知識經過吸收和消化,使之產生一定邏輯性,增加開創性,增強更高的駕馭性。換句話説現在的教學方式只為一部分學生所適應,無論精力和心理,促進了學生成績高與低的落差,差生久而久之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失去了盡心盡力的動力,形成了教育對於學生的不平等。

學校的宗旨是教書育人,是廣泛性的面對所有等差的學生的,目標是發掘出每個學生的智慧和潛力,好生與差生並重,形成一種平衡,對等的教學模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