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學了

來源:尚雅範 1.4W

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學了,在大家看來,為什麼時代越來越變得這麼快,但是慢慢的現在卻如此的真實,學習的人不認真了,一切都開心快樂,轉瞬間我們就畢業了,下面就來看看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學了。

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學了1

一、或許,你並沒有找到學習的「真正內驅力」

當我們想要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有一個常見的誤區:

我做這件事,是因為它能夠給我帶來我想要的收穫。這種收穫可能是被人認可、肯定、讚賞的滿足感,可能是影響力、知名度、收入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一切動力,都源於「把事情做完」所帶給你的外部驅動力——它很容易導致一個結果:當你得不到持續的外部驅動力的時候,你就很容易停下來,失去動力。

學習,也不例外。

外驅力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往往是不確定的,甚至是不穩定的。如果你把你的學習,建立在外驅力上面,那麼它的根基是非常不牢靠的。你隨時有可能失去對它的控制。

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人都有這麼一個偏見:他的'成功, 是因為他採取了某種行動;那麼我只要複製這種行動,就能複製他的結果。我把它叫做「歸因謬誤」——很多時候一個結果的發生,跟對應的某一個行為,並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它的存在可能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

比如:你看到別人通過大量刷題,取得了好成績,很羨慕,也想通過大量刷題提高成績,但卻一直沒有成功。因為刷題只是對方成績提高的因素之一。

這種情況下,你就會缺少外驅力,從而不斷削減你學習的動力。到頭來你就會把「學習」跟負面思維聯繫起來 —— 是不是刷題沒用?是不是我不是學習的料?是不是我運氣不好、懷才不遇?

這就會形成一個負面的惡性循環,不斷打擊你的自信心,久而久之,讓你對它失望,乃至於降低你對自己的自我評價。

心理學家 Murray, H。 A。 指出,「核心需求」是驅使人們長期地做出某種行為,從事某種活動的內在原因,它與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密切相關。

具體來説,只有找到學習的真正內驅力,即:哪怕沒有取得好的結果,我也仍然可以從「做這件事本身」,來獲得愉悦感和成就感,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堅持下去。

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學了
  

二、或許,你討厭的不是學習,討厭的是「被強迫」

你之所以覺得學習是辛苦的、難以堅持的,可能是因為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都是靠強迫自己而完成的。

長久以來,父母的命令是你學習的外部動機,而且多少帶有強迫性,試圖扼殺掉你的主觀意志。你的每一次順從,意志都被殺死了一次,讓你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受自己控制。

堅持不下去,也並不是真的不想做這件事,而是為了抵抗這種強迫,爭取擁有「自己説了算的空間」。

當你忍受着痛苦去學習,就成了一種對學習的異化,一種身心不統一。

解決這一點也很簡單,那就是不要逼迫自己去學習。慢慢從「逼迫自己」轉變成為「享受其中的樂趣」。

這個過程必定會經歷很多動盪:你可能會變得完全不想再學習了——不要急,不要害怕,這只是對之前強迫的叛逆,並不是對學習的厭惡。

當你自由夠了,你懷着好奇或探索去學習時,你會體驗到這個過程是快樂的——在學習的過程中,你能夠享受它的每一個環節,享受每一次的動腦和動手。你經過嘗試和行動,發現,學習會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恰好你的能力足以應對這些挑戰,你並不排斥應對這些挑戰的過程,並且能夠從中獲得正向的反饋。

這種體驗從何而來呢?你必須真正地投入其中,去行動、去享受,才有可能感受到。(當然因為一些客觀的原因,很多人可能無法體驗到這個過程。)

三、或許,你學習,只是為了證明自己「足夠優秀」

有的人不能好好學習,或者學習的時候不能好好投入,總是心浮氣躁,覺得自己效率很低或者效果很差。

往往這種情況是他們在防禦一些東西,而不是真的在跟學習聯結。

這些防禦的東西可能是:

通過學習時刻檢測自己是不是「足夠優秀」,是不是「足夠聰明」;

通過學習檢測自己的狀態,判斷自己有沒有「專注投入」,害怕自己沒有專注投入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這些看上去似乎在努力學習的人,其實根本不在跟知識」聯結,而是在跟其他「跟學習無關的東西」——來證明自己。

發現自己好像並沒有那麼優秀、或者並沒有專注投入,很多人在這個時候,會進入一個「自我苛責」的階段。

如果你在童年早期,經常受到父母、老師或其他權威者過多的指責,那麼往往會過度地以外界的規則對自我進行評判(constant judgment)和約束(Vaknin, 2003),不停地指責和貶低自己。

如此,當你無法堅持學習時,就會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厭惡中,認為自己沒有價值。

由此帶來的負面情緒,會造成內耗,會進一步影響我們的自制力,反而讓自律變得更加困難。

評判自己是為了更好地忽視自己,要想了解真實的自己,就要放下自我評判,停止自我苛責,懷着好奇心去感受和探索。

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學了2

一、長大意味着責任的增加

一個人長大了,懂事了,也就意味着要承擔應有的責任。有首歌《不想長大》,唱出了無數人的心聲,也唱哭無數人。

確實,小時候,都希望自己能早點長大,長大後才明白生活的不容易,終於能理解為什麼父母要省吃儉用;為什麼要努力工作,外出務工;為什麼坐火車捨不得坐硬卧;為什麼父母的衣服縫縫補補又三年。這一切都源於當父母的責任。

長大後要準備成家立業、要贍養父母、要照顧小孩、要上班工作,人的精力嚴重被分散,注意力已經不在學習上。

生活上重重事情,已經讓人疲憊不堪。因此,能靜下來學習的`人,十分有限。學習成為了一種奢求。

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學了 第2張
  

二、長大意味着壓力的增加

經常有報道“快遞小哥”,因為天氣或者一些不可抗力因素遲到,被消費者投訴遭到平台扣錢,而在大雨中哭泣。可見他生活壓力有多大,拋下尊嚴,在茫茫人海中哭泣,每當看見這樣的新聞報道,心裏有一種莫名的觸動。

若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冒着風雨、寒冷,穿梭在大街小巷,風裏來雨裏去,為父母掙點贍養費,為小孩掙點學費,為家庭掙點房租水電費。

一家老小都要依靠他生活。房貸、孩子的學費等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在重壓之下,不得不為了生活而到處奔波,努力掙錢養家。想要學習成為了一種奢望。

三、長大意味着空閒時間減少

家庭責任的增加,生活壓力的增大,增加了工作上的強度,只為多掙點錢,能給父母買點好吃的、好穿的;給小孩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保障。

生活重壓之下,自己的空餘時間大幅度減少,每天忙碌完繁重的工作後,回到家中已沒有再多的精力去學習。

越長大越不想學習是一種普遍現象,也是一種無奈的社會現象。

長大了,意味着責任增加、壓力增大、空閒時間減少,背後的辛酸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理解,才能明白。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在閒暇之餘多學習、多讀書。一方面,可以釋放生活帶來的壓力,舒緩自己心情。一方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在孩子做榜樣,引導孩子好好學習,充實自己的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