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學隨筆通用15篇

來源:尚雅範 2.37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那麼,怎樣才能寫出好的隨筆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教學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通用15篇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

上課的鈴聲再次響起,來到教室,同時也帶來了學生的那篇日記。

“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份特殊的禮物。”

聞聽此言,學生們滿臉驚喜地看著我,搜尋的眼神在講桌上尋找著。我開啟手中的日記本慢慢的讀了起來。透過眼角的餘光,我看到藺青青同學所在的小組的幾個同學臉登時紅了起來,不約而同的把頭深深埋進前面的書牆。隨之大家的眼光一起向他們小組聚焦過來,有吃驚,有狐疑,有的甚至開始私下議論。

這大概是我第一次對同桌發火吧!

但我自始至終都讓自己儘量保持冷靜,因為我不想因為那件對我對他或對任何一個同學都沒有意義的事而導致我們之間的鬧矛盾。可我的確很生氣,但是我還要強迫自己回答同桌提出的大部分問題。只是大部分。因為剛才發生的.那件事我沒有權利阻止,但我也沒有權利讓自己不在乎……或許大部分錯誤都在我身上,我也不願全部回答他……

正寫著作文,同桌突然間站了起來,拿起了語文老師拿來的那一摞還未看完的試卷,翻了幾頁,由於好奇,我探頭一看,“呀,這不是我的試卷嗎?”我失聲叫了出來,“對,快改!”同桌答上了一句。說實話剛考完試時,我就知道了自己錯的一個地方,當時還曾經迫切的希望能夠有一個可以改正的機會,這不,今天它居然連招呼也不打就來了。不改白不改,反正語文老師現在也不在這裡,於是拿起手中的筆,剛要寫,但不知為什麼,自己的手居然縮了回來,不能改!我改變了主意。“快改呀!”同桌在一旁催我,但我仍然不敢動。後面的鴿子激動地站了起來:“真的嗎?哪個考場的?”“就你那個考場的!”同桌回答說,“改嗎?我給你找找看!”同桌說著便讓我去關教室門。“我不去!”我一直在看著手中的試卷。“董振,關上門!”不知道是誰在喊,“鄭毅,關上門!”這是我的聲音,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說。鄭毅關上了門,同桌找到了鴿子的試卷,“改了就不真了!”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邦哪派的。居然讓同學關上了門,這句話聲音雖然不高,但我知道,鴿子聽到了,她坐回了原位。其實,我知道同桌肯定也聽到了,但他假裝沒有聽見,我看得出,他幫鴿子改試卷的時候,居然回頭問《詩經》的“詩”字怎麼寫,不知道是誰跟他說了,他也改了自己的。之後把試卷放回原處,讓我去開門。“混蛋!”我當時真想這樣罵他一句,但是我沒有。我反過來問他,“是讓我嗎?”“怎麼廢話呢?不讓你讓誰?”同桌依舊像是在開玩笑的說。“好吧,我可以幫你掩蓋罪證!”但我當時決定揭發他。我打開了門,回到了原位,繼續寫起了作文。很快,語文老師來了。一切恢復了正常,只是我的心依舊很氣惱。我是氣自己居然讓同學關上門?氣同桌改試卷?還是氣語文老師的疏忽造成這一節小故事?我不知道。

老師希望您看過之後就當沒有看見,或許是真或許是虛構,請原諒我不假思索的發洩!

日記讀完了。我問:“聽完這篇日記,你想到了什麼?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2

近日,在秀水國小參加了關於“課堂讀書時間不少於10分鐘”的集中培訓,有幸聆聽了三位教師的閱讀指導課,下面就結合“課堂讀書時間不少於10分鐘”這一主題,談一點粗淺的認知:

朗讀歷來是小語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課程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浙江省國小語文學科教學建議》第13條更是對課堂讀書提出了明確要求:“重視和加強讀的訓練,力求在課堂內達到讀通、讀懂、讀好三個層次的要求。每堂課學生讀書的時間一般應達到10分鐘左右。朗讀與默讀並重,能根據教學需要並結合教學情境指導學生的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

然而語文課不聞讀書聲和少聞讀書聲由來已久,至今亦然。“滿堂灌”時代也好,“滿堂問”時代也好,一節課讀書時間不足10分鐘,一篇課文學過大部分學生都難得讀上一遍,一年課堂閱讀時間不足幾十個小時,然後分析訓練做題、合作討論交流,只聽老師滔滔不絕、小組活動熱熱鬧鬧而不聞學生書聲琅琅的閱讀課不是好的閱讀課。語文學習不讀書,沒有了感受,聯想、思考、領悟、積澱、提升的過程也就偏離了語文教學的軌道。

有老師認為讀還不容易?不就是10分鐘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鐘給你看,我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挨個兒上演;我讀句、讀段、讀全文輪番上演,別說10分鐘,就是30分鐘也不在話下。確實,有心湊這10分鐘並不是難事,但《教學建議》提出的10分鐘讀書是“質”與“量”的統一,10分鐘只是完成了“量”的問題,而 “質”則要求在這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裡達到“讀通、讀懂、讀好”這三個層次的目標,並且在達到這樣目標的過程中能結合情境指導學生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

因此,我所理解的課堂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應是有效的讀而不是機械的讀。然而要做到有效讀書,現今的語文課堂除了讀書時間太少之外還存在以下問題:

1、朗讀的目的性不強。齊讀,分組讀,個人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後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

2、朗讀的面太窄。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會讀,教師往往盯住幾個尖子,讀來讀去,就是那四五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聽眾,這種多數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現狀,又怎麼能達到會讀呢?

3、教師的`朗讀指導單一。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餘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帶著xxx語氣讀一讀”,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溶“導”、“練”於一爐,不能揉理解、感悟於一體。有的教師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蘊。常聽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

薩特曾說過:“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那麼,教師應如何有效的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悟出文章的內涵,使課堂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成為精彩的華章而不是匆匆走過場呢?

我想首先語文老師應對朗讀引起足夠重視。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保證充分的讀書時間。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特別是自學性課文,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

2、注重朗讀評價。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

2、擴大朗讀訓練面。朗續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段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乾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地創設情境,創設氣氛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分角色讀,表演讀,分小組比賽讀,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

3、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後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

4、形式多樣,合理運用。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範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範讀指導;當需要藉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採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

在所聆聽的三堂閱讀指導課中,我認為樑春萍老師執教的《懷念母親》就是一堂很好的讀書示範課。

1、結合語境理解。樑老師的讀書內容安排的是“三讀”——讀詞、讀段、讀全文。

一讀詞語不是機械的讀,而是帶著對詞語的理解讀,把詞語讀得有聲有色之後,讓學生用所讀詞語來說說課文內容,既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又對全文有了整體的認知。

二讀段落聲情並茂,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課文朗讀,可謂是層層遞進,不僅對文字語言的深層挖掘絲絲入扣,更是在每一次的挖掘過程中循循善誘,把學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處。學生在深有感觸之後,情感的迸發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次朗讀都是文字與心靈的有效對接,讀得也層層深入。

2、超文字連結。樑老師的課中出現了三次超文字連結:《世說新語.方正》;引用季老的話“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纂改當時的感情,幾次引用當年的日記和文章片斷是為了儲存當時的感情”;《賦得永久的悔》(片段)。

我認為最成功的莫過於連結《賦得永久的悔》。樑老師抓住第二自然段中“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等表現作者“終天之恨”的句子與《賦得永久的悔》進行了成功對接,學生在超文字連結中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作者的終天之恨,之悔,之痛,心靈深處一次次受到了強烈的震顫,作者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在這樣的情境之中,學生的每一次讀成了課堂的亮點。

3、深情渲染。能否把學生的讀引得入情入境,首先教師得參透文字,深入到文字的情境之中去,如果教師自己都不感動又如何能感動學生呢?樑老師在情境創設中的一個殺手鐗就是自己的聲情並茂。通過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沉痛、哀傷的情緒,樑老師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的情緒慢慢沉入到了文字的情感之中,更通過音樂的催化,為情感的營造推波助瀾。整堂課,學生心隨文動,彷彿觸控到了作者的靈魂深處與他恨並痛著。

真實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琅琅的課堂。讀的過程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過程。只要我們教師用心營造,有效朗讀,那麼學生一旦領悟到誦讀的妙處,便會沉醉其中,欲罷而不能,這樣的課堂怎能不奏出精彩的華章呢?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3

自從我參加工作來,我就一直擔任低年級的語文教學。這次學校安排我擔任四年級的語文教學,真是感觸頗深。因為對教材不熟悉,個別學生基礎又差,所以我付出了很多。鑽研教材,細緻備課,瞭解學生,耐心輔導,向其他老師學習,我盡了的努力來教好書,上好課。

我深深知道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體,語文教學必須深入挖掘教材,探索現有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受到人文薰陶和關懷的同時,通過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學習語文知識,習得基本技能,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發展,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下面,我就談談教學四年級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一、認真鑽研教材,把握重點難點

面對新的教材,我首先把教材認真地整體誦讀,研讀《語文新課標》,再細細閱讀每一單元的文章,明確每個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再鑽研每篇課文,確定重點難點,做到心中有數,上課時也能基本做到得心應手。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學好語文,從習慣抓起。國小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開始階段,打好堅實的基礎,養成良好的習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這個班的學生有的愛拖欠作業,有的字跡潦草,有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因此,我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學生習慣的養成教育。例如,學生書寫潦草,不規範,我便尋找其中的原因針對性的指導,要求學生每天練字開展寫字比賽,表揚優秀者,耐心說服字跡潦草者,督促其糾正不良書寫態度和習慣。良好的寫字習慣是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範整潔地,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上來了。

三、夯實基礎知識,引導課後複習

語文,就是學語,習文。識字、寫字教學不能放,朗讀練習不能少,寫作練筆很重要,語文課,花俏什麼,紮紮實實,簡簡單單才是本色語文。於是,我在識字、寫字教學時,用形象化的語言和形象化的動作把孩子們帶入美好的境界,並幫助他們掌握寫字技巧,對一些容易寫錯的或者混淆字詞做到防患與未燃,如即、既等。教學生字詞,做到講透,並指導方法。針對班上大部分學生漢語拼音沒過關的狀況,我反覆強調漢字的讀音、聲母、韻母,還帶拼音聽寫,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這一部分學生在這一方面有了明顯進步。此外,在充分了解,分析學生的基礎上,因材施教,精講精練,不斷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子曰:“溫故而知新。”學生學完了一篇課文或一個單元之後,我便引導學生對課堂筆記作一番整理,在溫習與梳理中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夠較好地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為了不讓後進生掉隊,我花費了很多精力,上課時關注,課後補習,個別輔導,同學幫助……想方設法讓他們提高學習成績。

四、關愛學生,賞識學生

教育不能沒有愛,就像池塘不能沒有水一樣,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當學生意識到教師是真心愛護他關心他,為他操心時,無論你是耐心的幫助,還是嚴肅的批語甚至是必要的斥責,學生都會樂意接受,同時你上的課他也會喜歡。於是我不但從學習上關心學生,還從生活上關愛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一個班的學生不可能都是你心中的乖孩子,對一些調皮的學生,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用賞識的眼光來對待他們。對自卑的學生,鼓勵與賞識會讓他們樹立信心,走向成功,對屢犯錯誤的學生,聰明的懲罰會在鞭策中讓他們戰勝自己,找到自我。恰當的懲罰是必要的。在激勵教育,賞識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的今天,我們要賞識每一個學生,而對學生的錯誤和不良習慣不能聽之任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學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改革也不可能一夜就能完成,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在實施教育改革中必定會遇到難以想象的因難。我們不能簡單的否定,也不要被一時的困惑所擊退,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看到美好的未來,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4

週三下午是作文課,我把72個孩子帶出了教室,來到了校園。

這次的作文主題是寫自己的校園的。

課本中對這一單元的習作要求是:讓我們到校園裡走一走,看一看,選一處景物,仔細觀察,在把觀察到的按一定順序寫下來。注意把內容寫具體,語句寫通順。孩子們對於這個新校園是不熟悉的,因為學校搬遷,我們到這個校園才20多天。這20多天,我們孩子只是從大門,到教室,從教室到操場,這樣的三點一線使步履匆匆的孩子不會有太多的印象,於是我帶著孩子們參觀一下我們的新校園。

一進入大門,寬敞的道路兩旁一棵棵大樹像是列隊歡迎我們的衛士,它們挺拔的身軀,茂密的枝葉,英姿颯爽。孩子們問我:“老師,這是什麼樹呀?”我看著這綠色樹葉間粉色的燈籠似的球球,一時無語了,真狠自己備課不到位。問了門崗師傅,人家說不知道。又問了幾個路過的老師,也說不知道。我抓緊拍照發朋友圈,一會兒,有朋友告訴我這是欒樹。我又抓緊從百度查詢欒樹的資料。

往裡走,右手邊是學校的操場。天天在這裡跑操,但是對於這個操場還是瞭解甚少。正巧,範彧老師正在上體育課,我請範老師給孩子們講解操場吧。範老師說:“這是一個標準化操場,跑道里側是一圈400米,有8個跑道。跑道里面又有8個籃球場,籃球場中間還有5個排球場。操場南段是一個小些的足球場。看臺能容納……”範老師一一給孩子們講著,孩子們認真記錄著,還有孩子抓緊計算著場地的面積。在操場的邊上有桂樹,八月的桂花香,小小的、黃黃的小花散發出淡淡的清香。這使我想到“桂林”這座城市就是因桂樹而得名的,所以走進桂林,那種桂花的香味會伴你左右。操場的邊上不但有桂樹,還有銀杏樹,正值初秋,銀杏樹的葉子像是鑲上了金邊,真是不同夏天全綠的葉子,又不同於深秋金黃一色,風景別有一番情趣。

再往裡走,我們看到孔子雕像,這時孩子不由自主地背誦起了《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然後,我又把孩子們帶到了科技樓後面的樹林間。這是一片方方正正的樹林,林間樹木多種,有白樺,有銀杏樹,有桂樹,等等。在樹林的正中間又有一座雕塑。這個雕塑引起了孩子們極大的興趣。有的'孩子說這是一位知識女神,你看她的下面是壘起來的書本,飛翔的下方是體育運動浮雕,學習科學文化,有了健康的體魄,就像拿到了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才可以在知識的天空翱翔。有的孩子說這是一位時間天使,我也注意到了上面雕刻的鐘表,它預示著要把握好時間,珍惜時間,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有的孩子說:“我知道了為什麼這裡會有一座雕像,你看左前面是圖書館,這是告訴我從書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說:“孩子們,你看你們說的女神的手裡有什麼?”

“是一顆星星。”

“是一顆北極星。”

“北極星永遠指著北方。”

“這北極星又預示著什麼呢?”我接著讓孩子想像。

有的孩子說:“可能是讓我們像北極星一樣有目標吧。”

有的孩子說:“可能是想讓我們像這星星一樣閃閃發光。”

還有的孩子說:“可能我們要像北極星一樣永遠指定自己的目標。”

“孩子們,你們觀察地非常細緻,想像非常豐富,說得非常流暢,希望你們也能有自己的目標,並一直奔著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利用好時間,拿到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在知識的天空翱翔吧。”我說了一大堆。

興趣盎然的孩子們又走進了圖書室,他們嚮往著圖書室能快些整理好了,能坐到那裡靜靜地閱讀,這是知識的殿堂呀!

因時間關係,我們只是看了校園的幾處景點,還有體育館,科技館等等,下次我再帶領孩子細細參觀。

看到孩子們如此的有興趣,觀察如此的認真,記錄如此的詳細,想像如此的豐富,我也感嘆自己的創意――時時處處皆課堂!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5

略讀課文具有較明顯的獨立閱讀的性質。教材中安排的略讀課文,主要是引導學生把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用於閱讀實踐,逐步培養獨立閱讀能力。因此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從內容上說,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理解詞句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且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真正落實這兩點,我認為必須做到一個確立,兩個結合:

一、確立目標

每篇略讀課文的特點、內容、重難點、表達方式等都不同,目標的確立就沒有唯一性,教師可參照“閱讀提示”設計一兩個重點問題,也可從瞭解學情中產生,可以根據單元重難點確立,還可以從課文內容上歸納出,也可以是表達方法上的,不管從那一個角度確立目標,目的是讓學生真正體驗語文的豐富多彩,激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例如我在教學《我的“長生果”》這篇略讀課文時,我是這樣設想的:這篇略讀課文是著名作家葉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憶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闡明讀書的特有感受以及讀書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全篇情感真摯,層次分明。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關,課文語言不但精煉而且比喻貼切。因此在教學目標設計中,我根據閱讀提示和課文內容確立了這樣的問題:自讀課文,想想作者寫了童年時代讀書、寫作的哪幾件事,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在讓學生結合寫作實際,談談寫作的體會嗎?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自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激發了學生閱讀寫作的興趣。

二、導學結合,也就是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自學相結合

《語文課堂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應面向全體注重引導,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自學積極性,參與主動性,加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按確立的目標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因為語文教學不是教師對知識的解析過程,而是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學生疑惑處、激烈的爭論處加以點撥、解疑。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感受深刻而豐富。

三、讀寫結合

每篇課文既是語文教學的例子,也是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的憑藉。略讀課文有的故事性強,可讀性佳;有的離學生生活很近,學生容易產生共鳴;有的思想性很強,對學生有一定的指導教育意義。學生對這類課文閱讀興趣很濃厚,教師應該藉助學生的學習熱情,趁機進行讀寫能力的訓練。如學習《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後,要求學生課外採訪周圍愛讀書的人,列一個採訪提綱,學習課文的寫法,做一份放談記錄。學習《我的“長生果”》後,說說你的讀書體會或讀書故事,然後把你的讀書的感受結合具體的事例寫出自己的切身體會。這樣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加強略讀課文的教學與讀寫結合,讓學生把在略讀課文中學到知識、技能付諸實踐,使之有效地鞏固,使學生的綜合技能得以全面發展,使學生語文素養得以有效的提高。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6

在高呼素質教育的今天,古詩文學習是十分重要性的。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呢?多年來,我致力於探索古詩教學的模式,探索古詩的學法指導。我想:古詩的教學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古詩的能力,使學生終生受益。於是,我嘗試用“自主學習”的古詩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提高古詩教學質量。

“自主學習”的古詩教學模式分為五步:課前查詢知詩人──介紹背景解詩題──質疑討論明詩意──想象誦讀悟詩情──遷移運用背詩文。下面,我就《靜夜思》一文的教學,談談古詩教學的新舉措:

一、課前查詢知詩人

課前佈置學生查詢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抒發了詩人獨在異鄉為異客,夜深人靜之時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但是,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變遷所形成的詩人與學生感情之間的距離,以及古詩抽象、精煉、含蓄的特點,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困難。於是,我讓學生各自去查詢當時的寫作背景資料。學生們有的到網上查詢,有的去圖書館查詢,有的問大人,有的從詩書上找……這個課前預習既為下一步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

二、介紹背景解詩題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新大綱十分重視口頭交際能力的培養,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所以,不套用舊模式老師介紹,而讓學生介紹自己蒐集來的資料,效果更好。學生在介紹李白和寫作背景時,便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及聽說能力,明白了題目的意思,又為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準備。

三、質疑討論明詩意

這個環節中,訓練學生理解古詩的方法,培養合作精神。先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劃出不懂的字詞,提出疑問後,再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後多讓學生交流、評議。整首詩重點字詞的理解到整首詩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讓學生自讀自悟出來的。而我只起到組織、指導、點撥的作用,幫助學生總結出理解重點字詞的幾種方法:聯絡詩句、結合生活實際、問別人……看來,人本主義教學觀十分正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

四、想象誦讀悟詩情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培養學生的熱愛家鄉的情感。先讓學生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放聲朗讀幾遍,再以老師的提問:請你們想想一下,如果你就是此時此刻的詩人,你現在的心情是怎樣的?讓學生展開想象,各抒己見,體會感情,受到李白那強烈的熱愛家鄉、思念家鄉情感的感染和教育,同時學到了有語氣朗誦古詩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膽想象當時意境。

這個環節還要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朗讀和背誦在詩的教學中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這首詩節奏鮮明,韻律和諧,情感豐富,語句簡練,琅琅上口。古詩的這些特點都要讓學生欣賞、體會。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所以,我讓學生反覆誦讀、體會、品味。我放了幾首樂曲,讓學生選擇一首合適的給詩歌配樂,然後進行朗讀。我只對學生在詩的節奏和重音方面進行指導,師生共同總結朗讀古詩的方法。這樣,變著法子讓學生讀,學生在讀中受到熱愛家鄉情感的薰陶,受到美的教育。

五、遷移運用背詩文

課後作業體現自主性,拓展學生詩文學習的範圍。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學了這首詩後,你最想做些什麼?畫一畫,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寫一寫……選擇一項或幾項完成。我們都知道:發展教學是一個開放系統,學生參與活動不應只侷限於課堂與課本,而應該課內外結合,這個作業就是要由課內延伸至課外,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及古詩的積累。

總之,古詩教學也要力求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實踐證明,“自主學習”的古詩教學模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古詩的閱讀、鑑賞能力的提高,將會使學生在今後的習作中,形成了言簡意賅的文風。古詩的學習方法的掌握,將使學生終生受益,使學生真正成為21世紀的高素質人才!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7

以語文的主要反思在於"悟"。

你悟的越深 也就反思的越深。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國小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曾興奮地說,新課程真好。新課改在萬州已有兩歲了,如果現在談到新課程改革還僅僅是“新課程真好”,那課改在萬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萬州區教科所的引領下,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8

心得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鬆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

培養國小生人際交往能力應做到:

第一,應提供給國小生與同齡夥伴交往的機會。現今社會,學生中獨生子女佔絕大多數,大多數養成了唯我獨尊的“小皇帝、小公主”脾氣,一旦離開家庭這把保護傘,要麼覺得無所適從,要麼則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的利己主義思想,根本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再加之,成人們出於安全的考慮,大都把孩子關在家中,即使是鄰居,孩子間也互不往來。在這樣與世隔絕的環境中,還談何人際交往呢?所以,提供機會讓國小生與同齡夥伴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讓他們擁有一個比較固定的夥伴群體,給他們交往的空間和自由,讓他們逐步學會友善地對待同伴,從而提高他們的社會性,促進其情感成熟。

第二,給學生提供與成人交往的機會,特別是與父母和老師交往的機會。國小生都善於模仿,他們隨時隨處都在關注大人們的一言一行,並試著去嘗試。因此,教師必須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文明社交。同時,還積極地創造機會,讓國小生參與到與成人的交往活動中來,體驗到在社會中應盡的職責及應承擔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觀,為今後的生活創造良好的心態。

最後,要讓國小生回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加強他們與社會大眾的交往。學校可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讓學生回到社會的懷抱中,感受社會,體驗生活,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校還可開設與此相關的課程,指導學生的行為,鼓勵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和學習,在活動中增強自己與人交往的信心和能力。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9

閱讀教學中,學生只有讀進去,才能進入角色,有所感悟和思考,以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因此,學生靜心讀書是教學之本,而教師對文字的分析只是枝葉。我們要把讀(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用讀來穿針引線,帶動課堂。既要根據不同文體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又要明確每次讀的任務,使讀具有科學性、目的性、層次性、實效性。教師要重視讀書方法的指導,如默讀,既要教給學生概括要點、理清行文思路、揣摩語言、感悟思想感情、鑑賞評價的方法,又要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培養學生動筆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這樣,通過多次的閱讀實踐,學生才能具有閱讀能力。

隨著社會的前進,科技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認識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電腦的普及﹑網路的發展對語文教學產生的影響。我們可以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在現有的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引導學生上網收集相關資料,閱讀相關的文章,課後推薦相關讀物,以增加對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瞭解,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讓學生對語文學科所展示的魅力有更直觀、更形象地瞭解,這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精神。

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到字、詞的認識時,常用的教學方法是板書在黑板上的間架結構筆畫筆順,組詞以及對字、詞認識和方法,最多是讓學生查查字典,更進一步地讓學生對它的瞭解。其實,當你走進現代教學媒體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語文資源的魄力無限。比如人教版第十一冊課文《童年的發現》中有個詞“草履蟲”,學生在課前也進行了預習,知道“草履蟲”是原生動物,形狀象草鞋底,生活在停滯的淡水裡,吃細菌、水藻等,身體周圍有纖毛,是它的運動器官。在課堂中,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眼中的草履蟲。有的同學說得並非是草履蟲,有的同學說得卻似象非象,可有的同學卻又表述不清。望著這些基本與生活實際相脫離的孩子,望著這些似懂非懂的學生,我充分利用現代化媒體教學,從自然這門學科中搜尋“草履蟲”,學生望著課件中在蠕動的草履蟲,不僅知道了“草履蟲”長得樣子,還知道了“草履蟲”何以而得名。比如低年級的課文中,讓學生對字、詞的瞭解更加有意思,學生像欣賞動畫片一樣極為興趣。如: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一冊中《雪地裡的小畫家》,“下雪啦,下雪啦!雪地裡來了一群小畫家。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青蛙為什麼沒參加?他在洞裡睡著啦。”學生印象中的“小畫家”是什麼樣?很抽象,可是多媒體一展示,學生樂了,竹葉、梅花、楓葉、月牙,一幅幅畫面栩栩如生、形象直觀。

總之,語文教師可以從各個方面充分地利用好現代教學媒體,創造性地開展各項語文活動,促進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的改變,努力使語文教學新鮮、活潑、豐富起來。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0

通過本學期的教學,我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1、對於國小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衝:

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

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

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

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

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

六、好問的習慣;

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

八、規範、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範、整潔地寫字。必須經常主動習字。

2、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我認為,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是一種活態的,有生命的現象。更贊同一種觀點,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上的,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才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說。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必須進入“角色”,我們常說的:不動感情不讀書;拒絕偽讀等等,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方面,需要引導,需要薰陶,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這一點並非危言聳聽,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生,如: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機械重複的抄寫;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都可能導致這種後果。很好理解,試想,如果學生看了課表,某節課是語文,眉頭都是皺的,語文課還怎麼上?筆者在長期的國小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學生對語文的情,來自於趣,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嚮往。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慾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教學效果自然好。最關鍵的一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都來源於教師對學生的愛。有種提法,筆者很贊成:用讓大愛溫暖課堂!

3、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

一、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

二、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脣、不回視,抓住主要內容等;

三、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

四、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閱讀量的達到。這些,就應當說是個死任務了。當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與此同時,還要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說話,學會寫,學會交際。即具有一定的.表達,交際能力,要求達到不同標尺下的能說、能寫和與人交際的的標準。

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虛與實的關係。但務虛還要務實!即必須給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為他們現在的發展,也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換句話說,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對立統一的,萬萬不可割裂開來。應當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受到人文薰陶和關懷的同時,通過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學習語文知識,習得基本技能,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發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則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也是違背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因此,要萬變不離其宗:為學生的發展著想、著眼。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而實際學生表現出的往往是不願學或是泛泛地學、完成任務地學。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在於學生是否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其中。況且,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極為短暫而有限。如果學生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的話,他是不可能主動參與的。即使在形式上表現出在做這件事,那也是為完成老師的任務而迫不得已。因此,教學總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此我認為: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1.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強課堂活力

低年級的學生,其直觀思維佔主導,他們對教師的言行、動作尤其喜歡模仿。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設計時,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滑稽的動作,一句幽默的話語,一個誇張的手勢……都可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進而將專注的目光投向於你。同時,教師還應該對教材爛熟於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多鼓勵,多賞識,讓學生在學中變得自信

對於一個低年級的小孩子,他們不懂得什麼叫自信。但他們都喜歡在集體中表現自己,喜歡在競爭中獲得勝利,進而獲得老師和同學賞識的目光。作為老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也應該利用學生這種心理,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合適的場合予以鼓勵、表揚,讓他們嘗試到成功的喜悅,進而向更高的目標奮進。如果我們老師能夠發現他們的優點,哪怕是很微小的一點成績,老師的鼓勵,說不定就會喚起他沉睡的心靈,繼而獲取更大的成功。 當然,表揚與賞識、鼓勵,要適度,要因人而異。對於“優生”不能過分地表揚,那樣會讓這類同學飄飄然,變得驕傲自大,自以為是。而對於差生,我們必須呵護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用心去溝通,去鼓勵,讓他們摒棄“破罐破摔”的心理,進而取得一點點的進步。

3.注重因“趣”利導,激發學習熱情

每個人都是隻有對某件事產生了興趣就一定會表現出熱情,有了熱情就會完成得很出色。國小生都具有好動的天性、愛玩、有強烈的求知慾這些潛在的興趣傾向。在教學中,教師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導,運用新穎的教學方式、靈活的教學程式、探索性的教學活動,積極把學生潛在的興趣轉化為現實性。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有效地激發了孩子們的資訊激情並主動參與其中,還培養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4.注重課堂作業趣味性,喚起學生學習慾望

作業的設計要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2

課本第四單元的語文園地“讀讀背背”安排了一組描寫各月份蔬菜特點的歌謠。辣椒、茄子、蘿蔔、白菜,對於我們班裡這些農村的孩子來說,應該非常熟悉。

我先問“誰家裡現在還種有菜地?”因為拆遷、新農村改造,很多家庭都是出來租房。

舉手的有一半。

“你能說出你家菜地現在有哪些蔬菜?”

本來是很簡單的問題,卻難住了一部分孩子。現在他們是飯桌上請吃現成的,估計有些蔬菜還不能辨認。

更好笑的是有說紅薯的,還有說藕。一個屬於農作物,一個是生長在池塘裡的'。

這能怪孩子嗎?

現在農村可種的田地是越來越少了,專門用來留做菜地的更是少見了。地少了,家長們沒那麼忙碌了,平時幾乎不需要孩子們幫忙了。哪像我們兒時,大人們忙得飯都顧不上做,你不去菜地拔蔥、摘茄子、割韭菜,吃什麼啊!

再說,家家戶戶的孩子也不多,都看得嬌貴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著,哪捨得用他們啊!

所以,農村的孩子也會和城裡的孩子一樣,分不清韭菜和麥苗,所以,他們也說不清什麼季節收什麼莊稼,什麼季節種什麼蔬菜。

所以,農村的孩子也會和城裡的孩子一樣,什麼家務也不用參與,什麼家務也不會做了。飯,家長沒時間做,來不及了,可以買,很方便的;衣,沒時間洗了,有洗衣機隨時恭候;小孩子沒人看了,可以及早送到幼兒園,哪裡還用像過去那樣,大帶小啊。所以,農村的孩子放學後照樣是看電視、玩電腦,照樣是小小年紀眼睛近視,照樣是過著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日子,根本不用為家長分憂解愁。

魯迅兒時非常羨慕閏土的農村生活,一切新鮮而又好奇,可他卻沒想到,會有一天,農村的孩子也會對農村的生活感到陌生。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3

這次培訓來的很及時,培訓資料也很深刻,培訓的效果將影響深遠。作為一名教師,我深知自我在教學上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教學工作中還有不足,但經過這些日子的學習,我堅信在以後的工作學習中必須能取得更大的提高。下頭是我經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一、教學理念的提升

應對當今的形式,時代要求我們不斷提高,吸取營養,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能夠有突飛猛進的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在這次學習中我在教學理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經過培訓學習,我進一步瞭解了“為什麼教作文,拿什麼教作文,怎樣教作文,作文教到什麼程度”、“一線國小教師,有必要成為研究者”、“提升國小語文教師人文素養”。這些新的`理念,給學生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為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自覺地把新的教學理念引入課堂,改變課堂的面貌,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民主;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師生關係融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二、教學行為的轉變

課堂是教師體現自身價值的主陣地,今後我會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理念,將自我的愛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將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實踐新理念。”力求讓我的教學更具特色,構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經過這次的培訓,使我深刻意識到:自我的知識、本事還有必須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立足於自我的本職工作,繼續運用網路資源,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進取實踐新課改,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價值,為教育事業發揮自我的作用。

三、反思教學工作,不斷進取

在教學中不斷思量著自我在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努力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繼續向優秀的教師學習,來更好地適應此刻的英語教學。

經過這些天的培訓,我認識到每一位教師都應積極參與到理論學習中去,不做旁觀者,做一個課改的進取實施者。經過學也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僅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有不斷的提升。我想僅有經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教學之花才會開得更加燦爛,中華民族才會永立世界民族之林。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4

盧梭有句經典的話叫‘天性為是’。就是說,孩子適合怎樣的發展是由他的天性決定的。教育是高度個性化的工作,必須配合每位學生所具有的獨特智慧組型,幫助學生逐步地瞭解自己內在的潛能與發展這些潛能的方法。為此,就有了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故事大王馬珍妮

我們堅持每天“班級共讀”、“日有所誦”以及學生的“自讀”以及家庭的“親子共讀”,學生的知識視野開闊了,讀書的語感好了,特別是馬珍妮同學,那怕是上課發言,也往往是繪聲繪色、抑揚頓挫。

馬珍妮同學在自家小區的繪本館裡辦有“借書證”,她每週都會借上四五本書來讀,如果本週借的書不夠讀時,她還會到繪本館裡去讀書,一口氣讀上好幾本才算過癮。她書看得多了,詞語積累得也多,講起故事來20來分鐘也不卡殼。如,一天,我的嗓子啞了,我們“班級共讀”時,我就請馬珍妮同學給同學們講故事,她講的是《萵苣姑娘》,她吐字清晰、口齒伶俐、聲情並茂地講述很是吸引同學們,剛開始喝水的、手裡拿著鉛筆、橡皮的也都瞪大了眼睛、伸長了脖子在聽。特別是,故事講完後,她還向同學們提出了一下問題:

1.萵苣姑娘是用什麼東西把巫婆帶到塔頂上的?(她自己的`頭髮)

2.萵苣姑娘讓王子第二次來見她時帶幾條絲帶?(15條)

3.萵苣姑娘的頭髮被巫婆剪了沒有?(剪了)

4.後來,巫婆把萵苣姑娘帶到了哪裡?(荒野)

5.王子的眼睛瞎了沒有?為什麼?(瞎了,他被巫婆推下塔後被仙人掌的刺刺瞎的)

6.王子最後找到萵苣姑娘了嗎?為什麼?(找到了,他們結婚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案例二]領讀班長賈茵菲

我們班的賈茵菲同學,上課聽講專心,記憶力強,善於思考,上課發言積極。在家裡“親子共讀”也做得比較好,她的語感特別強。從上學的第一週就與眾不同,為此,被我任命為領讀班長。每天早、午讀,以及放學路隊,都是她領讀、領背。我們班在“校本經典古詩詞”展示時,就是她和陳涵領背的。特別是,在我身體不舒服時,她儼然一名優秀的小老師,在“班級共讀”時,給同學們讀故事聽。如《豬先生去野餐》,這是一個典型的“做自己最好”“我就是我”的故事。賈茵菲給大家分享完故事之後,也向同學們提出了幾個問題:豬先生要去幹什麼?(野餐)它想和誰一起去?(豬小姐)豬先生在去野餐的過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朋友?向它們各借了什麼?“(狐狸,借了尾巴;獅子,借了頭髮;斑馬,借了條紋)。豬先生第一次邀請豬小姐時,豬小姐為什麼沒有跟它走?(豬先生打扮得太嚇人了,像個醜八怪)最後,豬小姐為什麼又同意去了呢?(豬先生做回了自己)?

[案例三]多才多藝的陳涵

陳涵是我們班的班長,她不但人長得像個洋娃娃,而且還多才多藝呢!“元旦“聯歡會上,同學們齊唱“新年好”時就是陳涵用小提琴伴奏。六歲多的她,每天的課餘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的,拉琴、繪畫、跳舞、讀書、寫博等等。小小年紀的她,從上學期起,博文都是自己親手敲上的,這需要多大的耐心啊!另外,她上課聽講專心,師生、生生互動交流時,她發言積極;又由於愛看書、善於思考、做事認真、樂於分享,所以,她發言的質量很高,深得同學、老師的喜歡。

[案例四]眾多小詩人

1.梳出的詩人梳出的愛

我們“日有所誦”臺灣作家謝武彰的兒童詩《梳子》後,由於在這首詩中,“風是樹的梳子”、“船是海的梳子”兩句想象奇特,富有情趣,是仿編的好教材。為此,學生會背誦之後,我就讓他們嘗試口頭仿編詩句。第一步,以老師給出的“風”來編,由於難度相應較小,孩子們的發言很是踴躍,編出的詩句很是生動、形象,傳遞出深深的愛意。如,風是花的梳子,梳著花的頭髮。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5

一輪學生帶到畢業,真的有點淡淡的不捨。又開始教一年級了,拿到班裡學生的資料,馬上看了起來,我要在最短的時間裡記住每個孩子的'名字,在我看來這一點很重要。一看到“曉陽”的名字,便印象深刻,曉陽姓李,媽媽和我一樣也姓邵,而且名字和我兒子只有一字之差。真巧啊!

第一次見到孩子們,是開學前的親子活動,我們在學校的門廳迎接著孩子的到來。我仔細觀察著每一個孩子,孩子們個個都很可愛,我要儘快把名字和每張小臉對上號。一個瘦瘦的小不點闖進了我的視線,他幾乎是拽著媽媽走進學校的,滿臉的興奮,看到我大聲地喊:“老師好!”看來對學校生活很期待,這是個好的開始。我問:“歡迎你,小朋友!告訴老師,你叫什麼名字啊?” “老師好,我叫李曉陽。”孩子很有禮貌,說話聲音很響亮,看來幼兒園教育的非常好!媽媽在一邊,一直臉上帶著微笑,滿意地看著兒子。“哦,我知道了,你媽媽姓邵吧,和老師一樣,你一定記的住怎麼稱呼我。”“恩,邵老師好!”當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媽媽和小傢伙默契地相對一笑,然而又對我剛才的言語有點奇怪。小傢伙拉著媽媽的手,向二樓教室走去,一邊走,一邊問:“媽媽,老師怎麼知道你姓邵啊。”“老師很了不起啊,她還知道曉陽很想上學,要做好孩子呢。”

上午的活動很精彩,每個孩子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用丙烯顏料在T恤上,合作完成一套親子裝,完成後,我們要把自己的作品穿在身上,上臺秀一秀。我忙著組織大家,兼職攝影師,不時還要關注每一個孩子,並沒有太多時間關注曉陽。

不過他已經有點與眾不同了,照片裡那個扭過頭去的孩子就是曉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