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都在算計女兒

來源:尚雅範 6.03K

媽媽都在算計女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老一輩的思想裏面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主鍵了新的家庭,就要開始管理新的家庭,很多母親就會認為,養自己女兒養這麼久了,應該要點錢回來,一起來看看媽媽都在算計女兒

媽媽都在算計女兒1

心理學上講,人天生就有自戀,自戀是人最大的需求,它是以實現自我意願的方式來滿足自我。

當你無限制地寵溺自己的孩子時,下意識其實是在瘋狂無限制地滿足曾經嚴重匱乏的內在自我。

諮詢師榮偉玲説:“每個人內心都藏着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父母“,是我們對自己現實父母和理想父母的內化,當我們做父母時,”內在父母“就是我們自己

一個是”內在小孩“,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理想童年的內化。

溺愛孩子的父母,經常會説,小時候吃的苦遭的罪太多,這輩子絕不讓我的孩子再吃半點苦,要什麼給什麼,讓他們無憂無慮。

”要什麼給什麼“,就是在下意識地滿足童年期體驗到物質匱乏帶來痛苦感受的“內在小孩”。

那個匱乏的年代雖然已經過去,但是痛苦的感受被儲存在了記憶裏,所以就會把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自己孩子的身上。

通過無節制地滿足孩子所有需求,實則是在疼愛那個沒被滿足的自己。

溺愛是一種懶惰、不負責任的愛。相反,真愛卻會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尊重他們獨立的愛。

真愛孩子的父母,懂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同的的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心身發展需要,懂得適時放手,不讓孩子錯過任何成長自我的機會。

媽媽都在算計女兒

因為他們懂得,孩子的成長就是不斷地獨立並和父母慢慢分離的過程。

在中國文化背景下,能讓父母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我”的附屬品,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所以父母多數就選擇了偷懶的溺愛。

生活中常見的溺愛,要麼是物質上滿足,生活上包攬,學習上替代,但凡大人能想得到的,全部就代勞了,這就是包辦型溺愛。

還有一種是縱容型溺愛,不管孩子有何種需求,合理與否,只要孩子敢要,父母就敢給;在道德倫理規範下,孩子的心情就是標準。

孩子在父母的無心和無知下消耗着生命,可憐又可悲的親子現象。

18歲之前的孩子,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是:我是誰?

這個探索過程從剛出生不久就已經開始了,直到1.5~3歲,達到第一個高峯期,也就是我們説的第一個自我意識發展期,青春期是第二個自我意識高速發展期。

在這個階段,如果父母能夠鼓勵孩子自我探索,那麼他們就會形成自己的感覺、能力和思想等,這一切融合在一起就給孩子提供了“我是誰”的雛形。

媽媽都在算計女兒2

下定義並非真正的看見

這種「假看見」是最普遍,也是最容易被“識破”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雖然看見了孩子的情緒、行為,卻急於做出自己的判斷解釋。

生活中,這也是大多數父母的基本操作——

即,能夠做到“用眼看”,卻很難真的“管住嘴”。

比如,看見孩子活潑,就説太調皮;

看見孩子沉默寡言,就説太內向;

看見孩子愛乾淨整潔,就説孩子可能有強迫症;

看見孩子不愛出去玩,就説孩子有社交困難等等......

表面上説看見了孩子,其實是在用下定義的方式,傳達自己的擔憂、焦慮。

而父母的這種「假看見」,往往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判斷。

紀錄片《零零後》中,有兩個女孩性格相似,卻因為媽媽不同的“看見”方式,擁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色彩。

脱離實際並非真正的看見

《童年不缺愛》中提到這樣一個故事。

媽媽都在算計女兒 第2張

一位美術老師説,她每次做完講座,會專門抽出時間給家長們答疑解惑。

有一次,一位媽媽問:為什麼我的孩子畫不出圓?

她嘗試給出了各種可能的答案,以及對應解決的.方案

可是,媽媽卻一再否定,這個不行,那個不行。

老師很疑惑,都是一些簡單易上手方法,難道是存在一些特殊原因嗎?

還沒等問出來,媽媽就説出了真相:

“我家孩子剛兩歲。”

老師頓時覺得,之前的溝通完全沒必要,便寬慰了兩句:

“孩子這個年齡不會畫圓很正常,儘管放心。”

從那以後,老師就學聰明瞭,回答家長的提問之前,一定要先問一下孩子的年齡,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老師的無奈,我感同身受。

因為我也經常收到類似的留言:

孩子2歲,為什麼不能老老實實吃完一頓飯?

孩子6歲,為什麼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答案顯而易見,因為孩子發育的規律,就是如此啊。

不是孩子不想做,而是他們現在的確做不到。

父母脱離實際的看見,無異於拔苗助長。

關注表面並非真正的看見

她説,女兒妮妮不到三歲,就開始上小區的幼兒園,現在已有一年整。

這段時間,她的成長突飛猛進。先是戒掉了紙尿褲,又學會了自己穿衣、吃飯,收拾碗筷等習慣。

可是,最近妮妮的行為發生了嚴重“倒退”。

不僅開始尿褲子,吃飯也要大人喂,還養成了亂扔垃圾的壞習慣。

一開始,她和孩子爸爸想,女兒到了第一個叛逆期,調皮搗蛋也實屬正常。只要父母“看見”了孩子的行為,多管教,多監督,應該很快就能掰正過來。

於是,他們給妮妮定了10條規矩。

結果,女兒只有第一週還算服從,之後就選擇性忽視。即使加入獎勵機制,效果也微乎其微。

她很疑惑,為什麼看見了孩子,卻還是束手無策?

後來,她偶然發現,原來女兒的“退行”,有其背後成因。

有一次,她去接妮妮放學。卻看見女兒指着兩個小男孩嘀咕,他們不乖,可是老師喜歡。

她猛然聯想到女兒近期的叛逆,便和老師瞭解了一下情況。

老師説,這兩個男孩性格調皮,總是到處亂跑,年齡也比較小,還沒戒掉紙尿褲,所以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他們身上。

她終於意識到,或許女兒是感受到被忽視,以為自己變成“不乖”的孩子,才能重新得到大人的重視。

媽媽都在算計女兒3

對於多子女家庭來説,很多父母都是偏心的

很多父母不願承認,他們對多個孩子不可能一視同仁的,偏心是都存在的。尤其是有兒有女的家庭,在中國的`大環境下,父母多半都會偏心兒子,只是程度不一而已。

當孩子都小,還沒有涉及太多利益衝突的時候,很多父母還表現得沒有那麼明顯。但一旦兒女都成人,都要開始成家的時候。父母的偏心就變得赤裸裸了,為兒子不惜掏空積蓄,買車買房出彩禮,媳婦娶進門後還各種替補兒子兒媳,生怕兒子受委屈和吃虧了。

但對女兒就不一樣了,大部分家庭,女兒連嫁粧都沒有。父母奉行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很多從女兒畢業就不願再在女兒身上花錢了,卻想着從女兒身上得回報。於是很多女兒,畢業有收入後,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卻給父母買各種東西,給紅包,給家裏添置各種電器。

媽媽都在算計女兒 第3張

父母表面上誇女兒懂事,但心裏覺得這都是應該的,而且轉頭就拿女兒送的東西了和錢去補貼兒子。很多女孩就是成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一旦自己嫁人了,在父母心裏也徹底成了外人。

真正的愛不是靠嘴上説的,而是實際行動

之所以説父母虛偽,就是很多父母整天嘴上説着愛女兒,但既不願意為女兒出錢,更不願為女兒出力。

很多女孩也是自己當父母后,知道作為父母什麼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什麼都願意為孩子做。但是自己除了得到父母口頭上幾句輕飄飄的愛之外,沒有得到任何實際上的利益和好處。

卻看到了父母把所有實際的好處和利益都給到了兒子身上,哥哥或者弟弟享受到了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所做得一切。自己真金白銀。真心實意付出再多,也抵不過哥哥或者弟弟在父母心裏的地位,而且自己好像還成了冤大頭,只是付出的一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