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事你都知道嗎? - 注射疫苗後

來源:尚雅範 2.18W

接種疫苗就像寶寶體內的免疫小戰士正和疫苗的邪惡勢力做一場戰鬥,戰鬥勝利了,寶寶的免疫系統就升級。可在戰鬥的過程中,免不了會損兵折將,出現一些不良反應。我們做家長的可千萬別慌,要幫助寶寶順利戰勝這場沒有硝煙的鬥爭。

注射疫苗後,這些事你都知道嗎?

打完預防針後,寶寶出現的一系列症狀中,到底哪些才是正常,哪些是需要我們警惕呢?常見的發熱、局部紅腫、產生硬結等,媽媽們該如何正確處理呢?在所有反應中,最讓媽媽們害怕的莫過於發燒了吧?一發燒就會聯想起各種嚴重的後果、畫面等,當媽的想象力就是比較豐富。首先我們要明白接種疫苗是為了預防一些傳染性強、對人體危害較嚴重的傳染性疾病。因為疫苗本身就是減毒或滅活的細菌或病毒,當它進入人體時會對免疫系統進行攻擊,迫使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從而達到預防相應細菌或病毒再次進入人體後對人體的損傷。所以,疫苗接種後,人體免疫系統被攻擊,就會出現暫時的不適現象,比如發熱。因此發熱是很常見的疫苗反應形式。

雖然知道原理但是發生的時候還是很害怕,那我們該如果處理呢?

全身症狀以發熱為主,並且不伴隨其他症狀時,體温超過38.5攝氏度,需要給嬰兒服用退熱藥;如果體温未超過38.5攝氏度,可以採用物理降温的方式給孩子降温並給他多飲水。疫苗接種後的發熱多見於注射後24小時內,發熱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48小時。在輔助降温時,要讓寶寶儘可能保持舒適,等待反應自行消失。但疫苗接種後數天才出現的發熱,並不一定與疫苗接種相關。如果孩子持續發熱三天以上,或者伴有咳嗽等其他症狀,請及時到醫院就診。

接種疫苗後,局部紅腫怎麼辦?

疫苗接種部位出現紅腫是炎症表現,是身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注射本身就已形成了輕微創傷,有可能引發炎症。此外疫苗中刺激寶寶產生抗體的成分和穩定劑、防腐劑都是刺激性物質,容易導致局部產生炎症,而且疫苗對寶寶身體來説是一種異物,同樣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炎症。

接種疫苗後局部紅腫的護理方法

家長要多加關注注射部位皮膚的紅腫現象。如接種部位紅腫範圍較小,程度較輕,能在幾天內消退,説明炎症反應很快被控制了,不會造成傷害,家長無須擔心。如果紅腫範圍較廣,較為嚴重,應到醫院就診,但看醫生前要告訴醫生疫苗種類和接種時間。還要注意的是接種部位一定要保持清潔,注射部位不需覆蓋。若接種部位使用創可貼等覆蓋,需兩小時後去除。接種卡介苗會出現膿包樣症狀

除卡介苗以外,其他疫苗的接種部位都不會出現膿包樣改變。卡介苗接種後2-4周,注射局部會開始紅腫、化膿、破潰、結痂,最後留有小斑痕。整個過程持續2-4個月。破潰、流膿是卡介苗接種後常見的反應過程,護理時只要用清水擦拭,再蘸幹即可。用碘酒、酒精進行局部消毒,會使傷口難以癒合。

接種疫苗後,產生硬結怎麼辦?

有些疫苗接種後,接種部位皮下會出現硬結,沒有壓痛,這種情況屬於疫苗接種後的正常反應,與注射局部受疫苗刺激有關。家長不需特別擔心,硬結會於疫苗接種後幾周至幾個月內自行消失,不會給孩子造成任何後遺問題,不會影響到下次預防接種。還有的嬰兒會在左腋下出現無痛包塊,這種情況首先應該考慮是否為卡介苗接種後的反應。由於卡介苗常規接種於左上臂,通過免疫刺激可能造成左腋下淋巴結腫大。建議先做B超確定包塊性質,再接受PPD (結核菌紊皮試)檢測。

接種疫苗後,產生硬結的護理方法

有的家長在接種當天發現注射部位皮下有硬結後,便用毛巾熱敷,這種不當處理方式容易導致腫塊越來越大,直至形成雞蛋大的腫包。疫苗接種後,頭三天可用冷敷,頭三天內如果熱敷,可能會使局部充血,加重局部腫脹。

最後不要把疫苗接種後出現的任何現象歸結為疫苗副作用,因此懼怕疫苗接種,疫苗接種對孩子來説,一定是利大於弊。之前出現的疫苗問題也是屬於小概率事件,千萬別為此因噎廢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