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孤獨症早期發現治療效果好

來源:尚雅範 2.31W

儘管“世界孤獨症日”已經過去,但關注兒童孤獨症患者的呼聲仍在繼續,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兒童發育行為研究中心主任、黑龍江省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會長武教授就發出呼籲——讓孤獨症兒童走出孤獨。

兒童孤獨症早期發現治療效果好

6歲的男孩明明語言發育遲緩,至今仍不會張口説話,他從不與爸爸媽媽交流,只專注於自己的世界,對遙控器、鐘錶等東西尤其感興趣,喜歡看廣告,樂意在地上轉圈兒;他在某些方面記憶力特別好,但理解能力甚為低下,常常詞不達意。

“目前,哈爾濱市兒童孤獨症發病率已呈明顯上升趨勢,像明明這樣的患兒,每萬人中大約就有18.8例。”哈醫大公共衞生學院兒童發育行為研究中心主任、黑龍江省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會長武麗傑教授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們應該對孤獨症有所認識與警覺,提高早期篩查、康復矯治和干預水平,儘早把這羣孤獨症兒童從封閉的世界中領出來。

孤獨症被納入精神殘疾

據武麗傑介紹,孤獨症也稱自閉症,是一種起始於嬰幼兒時期、以人際交往障礙、溝通交流異常、言語發育遲滯、興趣和活動內容侷限,以及刻板與重複的行為方式為基本特徵的廣泛而嚴重的兒童發育障礙性疾病。此病一般在3歲前就會表現出來,並會對患者造成終生影響。

武麗傑指出,目前孤獨症的病因仍不明瞭,推測與遺傳、感染、免疫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兒童孤獨症現已超過腦癱及唐氏綜合症的患病率,由以往罕見的疾病發展為較為常見的發育障礙性疾病。由於其發病情況的特異性和嚴重性,孤獨症兒童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中殘聯已於20xx 年初將孤獨症明確納入精神殘疾。

及早發現孩子異常現象

武麗傑提醒,孤獨症兒童有幾點表現十分明顯,家長和老師應引起注意,及早發現這些孩子的異常現象。

社會交流障礙:孤獨症兒童喜歡獨自玩耍,不願意或不懂得如何與小朋友一起玩,也不能參加合作性遊戲。對父母的多數要求常常充耳不聞,但會愉快地執行某些他所感興趣的指令,例如上街、丟垃圾、吃餅乾等。他們目光對視差,通常不怕陌生人。有需要時常常拉着父母親的手到某一地方,但很少主動尋求父母的關愛或安慰等。

語言障礙:這是大多數自閉症兒童就診的主要原因,語言障礙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多數患兒語言發育落後,通常在兩至三歲時仍不會説話,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後出現語言倒退;部分患兒具備語言能力,甚至語言過多,但是語言缺乏交流性質,表現為無意義、重複刻板的語言,或是自言自語,模仿言語和“鸚鵡語言”很常見,不能正確運用“你、我、他”等人稱代詞。

狹隘的興趣和重複刻板行為:自閉症兒童可能對多數孩子喜愛的活動和東西不感興趣,但對某些特別的物件或活動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熱情,並因此顯現出這樣、那樣的重複刻板行為或刻板動作,例如轉圈、嗅味、玩弄開關、來回奔走及排列玩具和積木、雙手舞動等。他們還特別依戀某一種東西,如反覆觀看電視廣告或天氣預報、愛聽某一首或幾首特別的音樂,而對動畫片通常不感興趣。

其他:70%左右的自閉症兒童智力落後,20%智力在正常範圍,約有10%智力超常。部分自閉症患兒可在某些方面顯得能力較強,尤其是在機械記憶數字、路線、車牌、年代等。多動和注意力分散行為在大多數自閉症兒童中較明顯,常常成為被家長和醫生關注的主要問題,也因此經常被誤診為兒童多動症。此外,發脾氣、攻擊、自傷等行為在自閉症孩子中均較常見,這類行為可能與父母教育方式不正確有一定關係。

家長怎樣幫助孤獨症孩子

“對於孤獨症患兒來説,5歲前治療、訓練是關鍵。早期干預能使約半數的孩子恢復正常。”武麗傑説,目前,臨牀多采用特殊教育和訓練為主,藥物為輔的辦法。

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孤獨症的孩子該做些什麼呢?

對於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長不要事事包辦,可給予思考、表達的時間,否則只會強化其不良行為;多向孩子表達感情,可用哭臉、笑臉等不同表情教孩子識別和觀察,讓他逐漸學習體會別人的情緒;患有孤獨症的孩子,一般很難接受新事物、新環境的改變,在一定階段,不妨採取實物獎勵的做法;對於患兒不合理的要求,再哭鬧也不要妥協,時間一長,他發現自己這種行為沒有意義,會自行糾正;多帶孩子進行滑板、鞦韆、平衡木等遊戲,這對減少孤獨症兒童的多動行為、增加語言和交流等,有較好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