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展漸興“只賣設計”

來源:尚雅範 2.91W

導讀:珠寶展漸興“只賣設計”

珠寶展漸興“只賣設計”
剛剛結束的第七屆深圳國際珠寶展透露產業“危”與“機”

  在深圳會展中心1號館,掛着買家證件的宋薇滿意地對記者説:“原以為又是一次產品同質化的展會,沒想到卻發現很多新元素。”

  9月14日到18日,第七屆深圳國際珠寶展在會展中心舉行,迎來了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的3.5萬名專業買家。他們都和宋薇一樣,透過此次展會“嗅”到了中國珠寶業發展的新風向。

  有數字顯示,本屆展會的參展企業約800家,展位約2500個,在國內三大珠寶展之中,深圳國際珠寶展儼然已經成為最大規模、最高檔次、最多買家羣體和最具影響力的交易平台,對珠寶產業的拉動效應與日俱增。然而,產業成熟與否並不取決於一場展會的交易額,有業內人士直言,產品同質化、低成本仿製、原創設計力不足等困擾產業升級的內在問題仍然存在,而本屆展會上,“中國風”、玉石熱、“彩色浪潮”、個性化設計等新概念的集中出現,是否也可以看作珠寶企業紛紛謀求內核“裂變”的一個信號?

  產品同質化已成行業之痛

  “我喜歡意大利風格的珠寶飾品,因為每一件都獨一無二。然而目前國內很多‘中國製造’的款式太過雷同,讓我視覺疲勞。”一位前來觀展的普通市民向記者抱怨。

  的確,產品同質化彷彿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病毒,在珠寶行業肆意蔓延,更糟糕的是,因為缺乏創意性的產品開發和營銷模式,同質化實質上已經讓珠寶行業的供應鏈陷入了惡性循環。深圳黃金珠寶首飾行業協會的一位工程師向記者分析,同質化的結果“必然造成零售終端在同一層面上短兵相接,銷售利潤就成為這場‘肉搏戰’最直接的犧牲品,最後,就是整個產業鏈上利潤率的連鎖坍塌。”

  本屆展會上,絕大多數珠寶製造企業都對產品同質化問題的嚴重性有着清醒的認識。“再這樣下去,市場只能越來越蕭條。”愛得康珠寶總經理鄭煥堅着急地説。他告訴記者,只要有一家企業推出新產品,市場上該類產品很快就會遍地開花,因此,不到關鍵時刻,許多企業不會提前讓新產品露出真面目,加強保密工作也成為珠寶行業的“必修課”。深圳市一家名為擺渡人的專業珠寶攝影機構負責人向記者證實,他們為企業拍攝珠寶產品時,一定要簽訂保密協議。

  設計先行,向“偽研發”挑戰

  然而,要擺脱同質化的陰影,僅靠保密還遠遠不夠,最佳途徑或許正如TTF總裁吳峯華所言:“把自己的產品打造成不可替代。”他認為,競爭不充分正是產品同質化的温牀,當創新成為必需,低成本仿製再也沒有生存空間,才能徹底切斷同質化的根源。目前,TTF已經在國內拿到10項設計與技術專利,其中“玫瑰金防變色”技術已經賣給了美國一家珠寶公司。

  相比TTF,歐祺亞(OCA)的路似乎走得更遠更徹底。這家來自上海的珠寶新鋭,成為展會上一家公開聲稱“不賣品牌只賣設計”的參展商。在OCA的展位上,“首飾設計製作”的字樣撲面而來,取材於古代器物的金飾“鍾”、“玦形龍”、“璧”,歷時三個月完成的鑽飾“鑽石大白鯊”,借用當代雕塑藝術語言的“幸運8”,每一件都是全手工製作。

  “手工精品是我們的強項。事實上,人們在這方面的需求超出我們的預期。”OCA營運總監孫曉華告訴記者,“設計先行”是OCA的核心。但孫曉華也坦言,設計先行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生存風險,從2004年3月公司成立,OCA至今仍處於虧損狀態,“我們的研發、推廣比例為8:2,而多數珠寶企業則是2:8。”許多珠寶企業所謂的“研發”,就是用很少的錢大量“買版”,這已經是業界公開的祕密,為了避免抄襲,目前,OCA幾乎所有作品都已註冊了外觀設計專利。

  首飾設計師的失落與職場錯位

  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設計終究是珠寶品牌的靈魂。然而,當記者試圖尋找真正的首飾設計師時,幾乎所有企業都避而不答,連設計力量強大的OCA也聲稱,“我們不推設計師”。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人才流動大、業內無祕密可言,是珠寶企業三緘其口的原因。據瞭解,目前,國內黃金珠寶首飾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僅深圳水貝和萬山工業區就聚集了上千家生產加工企業,這就為人才頻繁流動提供了條件。在這兩個工業區的宣傳欄上,貼滿了技工招聘廣告,員工跳槽造成一些企業的產品尚在開發階段就泄密了。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行業利潤較低導致首飾設計師紛紛轉行。目前,全國有50多所高校開設了首飾設計專業,年學費均在萬元左右,但剛畢業的首飾設計師月薪能達到1600元至1800元,已是較高水平,轉行現象當然不足為奇。

  留下來的首飾設計師生存狀況也並不盡如人意,他們的職場錯位反映出珠寶業原創力不足的困境。很多設計師反映,目前市場上大路貨佔主導,新穎款式需求不多。沒有市場拉動,企業對設計創意的重視程度自然不夠。

  “設計師需要被推向前台,他們將提高產品價值。”普柏琳設計師童濤告訴記者,國外一些珠寶公司就擁有很多以設計師命名的小品牌,而國內的設計環境還遠遠沒有成熟。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副院長任進也認為:“在國內珠寶業發展尚不成熟的現階段,企業希望能直接聘用明星設計師,以期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

  從“白色浪潮”到視覺繽紛

  形式可以被模仿,但氣質不可以複製。深圳黃金珠寶首飾行業協會副祕書長郭曉飛認為,本屆展會上,“中國風”、玉石熱、“彩色浪潮”、個性化設計等新概念的集中出現,正是痛定思痛的珠寶企業紛紛謀求內核“裂變”的一個信號。

  無論是以翡翠玉石為主打的美伊,還是汲取傳統藝術元素開發時尚金飾的百泰,抑或力推彩寶風尚的緣與美,甚至是以個性化設計標新立異的OCA,沒有哪個時期能像今天這樣,令珠寶企業對“文化創意”表現出如此強烈的意願,並不約而同將中國文化作為產品開發的核心元素。潮宏基主管企業文化和產品開發的總裁顧問陳育星將這種現象概括為“對文化身份的認同與迴歸。”

  體現在產品上,就是從幾年前一統天下的“白色浪潮”轉變為今天的視覺繽紛。陳育星認為,中國珠寶業曾長時間迷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鑽石來了,鉑金來了,K金來了,我們專注於產品製造,卻忽視了文化的再創造,一度成為珠寶產業鏈上最末端的買單者,如今中國珠寶產業正向本體文化迴歸。

熱門標籤